[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PPT]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2014-05-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历史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1)“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一目,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这一目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较多,可以事先让学生搜罗充分的信息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文革期间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你有没有资料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比如,看过的历史材料,自己家的老一辈讲过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具体的经过只需要依据教材阐述即可,在阐述时,可以借助一些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3)“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启发思维,引起求知的兴趣。例如:河北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学生做根雕、山东平度山区的希望小学学生上计算机课的图片展示等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本课内容放映一些我国教育成就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性。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预设
导入 从执教者家庭中三代从教的故事说起 教师描述,学生感受 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明确学习任务 提出“如何面对历史”的方法:亲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教师阐释,学生感受 引起学生对认识历史途径的关注1234
 请学习小组围绕“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主题,设计一个访谈活动的方案 教师说明本课“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关注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过渡 做好访谈的前提之一就是对访谈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出示课题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设问:请同学解释“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主要话题,并能对此作出初步解释
整体了解教育发展趋势 出示新中国教育历史发展趋势图 设问:请同学浏览课文三目标题,并笔划发展趋势 明确阶段发展基本特征和重要时间概念
学习“奠基篇” 1.出示知识结构表格。从“知道时代背景”、“了解教育方针”、“了解内容”和“认识影响”掌握 教师简要概括奠基时期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了解该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了解基本知识
 2.以扫盲教育为该阶段的学习重点

(1)出示历史资料和历史图片。并观察课文相关图片。

(2)出示1949—1964年半文盲、文盲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数据图。
(3)出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阐述扫盲教育意义的材料。
(3)出示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扫盲教育发展的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教育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教育的本质不同点之一是面向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教育。扫盲教育即为其典型措施。
设问:解读历史资料,并观察两张反映扫盲教育的历史图片,从中你能提炼出扫盲教育的哪些信息?

设问:这张数据图说明了什么?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扫盲教育深广的社会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扫盲教育在现时代的作用 学生明确扫盲教育的特定历史环境

锻炼学生阅读历史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学生认识扫盲教育的深远意义
 3.出示前17教育时期高等、中等、小学教育发展数据表。
4.出示知识结构表,完成“奠基篇”的知识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从数据表认识前17年教育的成就

 学生形成对前17年教育的整体了解和认识
过渡 1965年,一场政治风暴正在逼近。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教育成为重灾区之一
学习“挫折篇” 1.出示两张历史图片和食指的诗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节选)

2.出示中日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表格和文字材料

3.出示知识结构表,完成“挫折篇”的知识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历史图片的内容,通过对话认识“教育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学生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
设问:阅读中日比较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教师同时介绍日本重视教育的生动事例,渲染气氛。
师生对话

 学生感受“教育革命”对知识的摧残

学生从历史的悲剧中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道理
过渡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历史终于翻过了沉重的一页。我们彷佛听见了春天的消息。
学习“蓬勃发展篇” 1.出示反映1977年高考的历史图片

2.出示1977级大学生的心声和后来传遍全国的口号

3.出示两张图片“邓小平在黄山和大学生合影”和“小平,您好”

4.出示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

5.出示数据图片、表格和执教者本人的教师资格证书和技术专业职务证书。出示“科教兴国”战略的概念1234
6. 出示知识结构表,完成“蓬勃发展篇”的知识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1977年高考中的一些生动故事。
设问:请同学谈谈你为什么考大学?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党中央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深得民心
设问:请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如何理解“三个面向”这一新时期的教育指导方针?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了解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生了解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初步认识当时党中央和政府与民众的积极互动推动了教育重新走向春天

学生理解“三个面向”,认识其深远意义

学生主要了解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依法治教”的重要史实和认识“科教兴国”的意义。
学生形成对前17年教育的整体了解和认识
过渡 在初步了解和认识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后,我们回到课堂开始提出的任务。设计访谈活动方案。
学习小组活动 请学习小组围绕“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主题,设计一个访谈活动的方案。主要设计访谈对象的年龄、职业和一个访谈问题 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方案设计。完成后请各小组发言进行交流。师生对话,教师作简要点评 学生初步了解设计访谈活动方案的一些方法
总结 出示两段话:
1.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xx(xx年7月18日)
2.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 教师指出:共和国的教育发展任重道远;无论国家还是世界,教育都是值得我们付出努力和足够忧患的事业。
学生共同朗读两段话 学生进一步体验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阅读思考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的措施有哪些?取得哪些成就?
    2、“文革”对教育事业有哪些严重冲击和破坏?
3、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
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1)措施
①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②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2)意义
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3、新中国教育的性质:
为人民服务(1954年宪法)
4、1957年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两种教育和两种劳动制度
⑴两种教育制度
①全日制学校
②半工半读学校
⑵两种劳动制度
①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
②半工半读工作
⑶作用
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可贵的指导。
6、教育改革(20世纪50年代后期)
①管理体制:加强地方对教育的领导
②办学体制:多种形式办学方针
③高等教育逐步发展
7、文革前的教育
成就: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意义:奠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大批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1234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文革对教育冲击
①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
②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
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教育革命”
①领导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②教学体制:“开门办校”,缩短学制
③高校招生: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3、高校恢复招生(1970)
①对象:工农兵
②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
③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教育界拨乱反正
时间:文革后
标志:恢复高考
2、教育体制改革
(1)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2)1987年十三大
教育成为优先发展的目标
3、科教兴国战略(1995)
(1)背景:教育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2)意义:是应对时代挑战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什么是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1、原因: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2、成就
(1)教育立法进步较大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
(3)中等教育实行普教、职教并举。
(4)改革高校教育体制

本课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文革十年教育事业遭到重大打击,教育质量大幅下降,民族文化素质下降。进入新时期确立包括拨乱反正、三个面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及教育立法等有力措施,使教育事业迅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迹,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课堂巩固
1、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
a. 制定新的教育方针           b. 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c. 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d.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2、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b
a. 过渡时期                   b. 十年探索时期      
c. “文革”十年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3、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来的是b
a、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为人民服务》
4、建国初期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c
a、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投身国内建设      b、国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c、国家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1956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lishijiaoan/18525.html

  • 生物选修三专题五|选修三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a层1、 了解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起止时间、简单经过及结果和影响。。b层1、 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原因。2、 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c层1、 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异同。【情境导入】【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108-1112、填写新坐标p68自主研修内容 3、构...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课件_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四、课标要求:以西欧、日本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含义、撒切尔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及成效;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的特征、内容;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内容及成效;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含义、政府主导作用的表现及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概况。(2)过...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印度圣雄甘地的后人|第2课《圣雄甘地》教案

    【课标要求】 1、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开展土布运动、食盐进军、提倡不合作和绝食祈祷事迹等。 2、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甘地倡导和领导大规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甘地及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_第一单元15-18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单元内容分析]15世纪之前的世界历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路线平行地发展,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受制于地理隔绝及交通技术的限制,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跨越是横向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破,这一具有根本...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百家争鸣的教案]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节 百家争鸣教案一.设计思路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的重要考点|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明治维新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八 明治维新第一节 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课程标准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过程与方法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不断和...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北魏孝文帝改革1001无标题】北魏孝文帝改革1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二.教学过程【知识疏理】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ppt】《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

    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 (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 (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教案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本节重点知识】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航海家及支持国、航线、意义;2、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原因;3、葡萄牙和西班牙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地区;4、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知识结构图解】一、新航路的开辟1、时间:15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扩张的时代”...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 【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卷】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辅导讲义

    【备注】①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使用的“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四个行为动词是指会考的测试能级要求,即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考试主要侧重于前三类。②题型比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主观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

    发布于:2014-05-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