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全册1

八年级历史教案 2012-10-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课程标准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及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动手设计“辛丑条约及影响”的知识表格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比较历次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的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正确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知识构建
指导指导自读课文,完成下列提纲:
时间:19XX年6—8月
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第一阶段:从19XX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
八国联军    经过
侵华战争          第二阶段:从19XX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结果:清政府战败,签署《辛丑条约》

              签订时间:19XX年9月
              签约国:清政府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等
《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白、馆、禁、兵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板块 体验历史
复习提问:
1、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清政府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
清政府腐败无能。
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从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由此导入新课。 
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媒体展示:《时局图》(如右图)
思考并回答:
1、《时局图》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
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
2、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表现出怎样的态度?
激起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抗,义和团运动兴起。
媒体展示:《义和团运动形势图》(如右图)
读图,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
1、义和团运动首先兴起于什么地方?其主体是哪些人?
山东、直隶等地,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等。
2、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口号?
扶清灭洋;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
3、这一口号,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怎样的性质?体现了什么?
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抵抗的巨大力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4、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引起当时社会怎样的变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5、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借口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其根本目的是使清政府彻底投降,成为洋人的朝廷,协助其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媒体展示:图片《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目标: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
指导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XX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遭到中国人民的抗击:廊坊、杨村等地阻击战;结果:侵略军狼狈退回天津。
第二阶段:从19XX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结果:7月攻陷天津,8月攻陷北京。
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
1、八国联军由哪八个国家组成?
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学法指导:可采用谐音记忆“因祸得福,每日依靠”)
2、义和团在哪些地点对八国联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廊坊、杨村、北京的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地。
3、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后,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说明了什么?
( 从烧、杀、抢、掠几方面来引导学生小结)烧毁户部,毁灭罪证;疯狂屠杀中国百姓;抢劫户部和礼王府等;公开拍卖所抢物资;……
4、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
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并下令屠杀义和团。
二、《辛丑条约》
媒体展示:图片《李鸿章与列强各国签订〈辛丑条约〉》
读图,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
1、照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
《辛丑条约》的签订
2、该条约签订于何时?为什么叫《辛丑条约》?
19XX年9月,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丑年,所以称为《辛丑条约》。
3、试采用列表格的方式整理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目标:《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
条款 内容 影响
赔款 清政府共赔款白银4.5亿两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清王朝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灾难越来越深重。
圈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在使馆区的监控下,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洋人的控制之下。 
禁止 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中国人民受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 
驻军 拆毁大沽到北京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 中国在军事上也失去自主权。 
学法指导:条约内容可进一步概括为四个方面:白(银)、(使)馆、禁(止)、(驻)兵。
4、“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海关税被当作赔款担保,使清政府完全受制于洋人;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的划定,有利于洋人控制清政府;清政府工作还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第三板块 感悟历史
一、媒体展示:陈天华《猛回头》节录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中所描绘的场景出现在哪一重大事件之后?说明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正面临被列强的瓜分的危险。
2、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是在哪一部条约签订后?
《辛丑条约》签订后。
二、媒体展示材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河南、直隶一带民间秘密组织。他们以散布传单等形式进行反清活动。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越来越猖狂,义和拳的斗争矛头开始指向帝国主义。1898年,义和拳首领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竖起“扶清灭洋”的大旗,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19XX年夏,义和团的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慈禧太后见义和团一时难以“剿灭”,就改用“招抚”的办法,企图利用义和团惩治外国侵略者,同时利用外国侵略者削弱义和团。……(19XX年)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逃跑。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并回答问题:
1、说说义和团为什么会从“反清”转向“扶清”?
首先,义和团没能认清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其次,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2、如何看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认识不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重点,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对洋人的一切采取仇视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洋人有许多先进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盲目排外的思想是极端的狭隘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剔其糟粕。
3、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态度由剿灭到招抚的目的是什么?你能用成语来概括吗?
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借刀杀人、一箭双雕。
4、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三、通过列表比较,认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异同(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条约 国家 赔款 土地 其他 影响
南京条约 英国 200万
银元 割让香港岛 五口通商,协商进出口货物税款;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日本 1.5亿两 割让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 通商在通商口岸设厂 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辛丑条约 列强 4.5亿两 —— 严禁,拆毁军事防线,驻兵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请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1、近代中国为什么总摆脱不了挨打和失败的命运?(目标: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原因)
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妥协投降,政局动荡,国家衰落;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发展变化,使中国逐渐落后,……
2、在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起来进行不屈的抗争。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精神?
表现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屈不挠,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勇气和决心。
3、从上述问题的思考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目标: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学习民族英雄的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精神,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国家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从近代中国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课堂小结:
进入20世纪后,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虽然有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这种弱势中的反抗还是失败了,清王朝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已开始在积极的搜寻救国之路。
五、巩固练习
1、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
a、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b、清政府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地区
c、清政府严禁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严惩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3、允许外国侵略者在北京驻兵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4、向列强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是(   )
  a、慈禧太后   b、李鸿章    c、左宗堂  d、光绪帝
5、在《辛丑条约》中划定的使馆界位于(   )
a、北京东交民巷     b、北京西交民巷
c、上海东交民巷     d、北京西交民巷

第5课 画地图 讲历史
教材内容
历史教科中的图片很多,如果我们在讲课时能合理运用、充分发掘,必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左史右图,充分说明了文字与图片之间的关系,文字叙述说理,图片使道理形象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合理运用历史地图,能够帮助学生极大地提高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历史地图具有直观和立体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克服历史学习中的时空转换的困难。
学会绘制和利用地图,是历史学习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它有助于学生领悟“史地不分家”的道理,及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转移,培养运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和读图、绘图的技能,
活动目标
1、学习绘制“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了解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
2、通过所绘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培养运用地图信息分析、比较、归纳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3、培养运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指导学生熟悉“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课文和地图。
2、介绍绘制历史地图的主要方法:投影放大法、方格放大法、缩放放大法、摹映放大法。讲明使用历史地图应注意的问题。
3、指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自己需要的材料。
4、设计“学生活动评价表”,课前发放给学生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学生准备
1、熟悉教科书中有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课文和地图。
2、识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
3、搜集并阅读有关介绍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知识读物,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
4、准备二张较大的纸和三四支颜色不同的笔,绘制地图。
活动过程
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局势图”、“秦朝疆域图”、“金、南宁对峙形势图”、“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地图。
学生通过观看历史地图,讨论:
1、地图在历史学习中有哪些作用?
有助于了解战争双方及其战争行进路线,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形势;能清楚地看到重要战场和重大战役的发生地点;能使历史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能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记忆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2、结合地理课堂学习的知识,说说历史地图应该具有哪些基本要素?与一般的地图相比有何不同?(了解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
图例、注记、比例尺、正方向等,历史地图由于对地图的精确度要求不是太高,大多被省略,历史地图上有古今地名不同的现象……
3、你知道常用的历史地图有哪几种?
政区图、疆域图、战争形势图、经济分布图等。
活动一:画地图
1、在白纸上,仿照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画一幅简易历史地图。
2、分别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笔用“箭头”指示法在自己画好的地图上标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侵略者的大致侵略路线和重要战役地点。
3、同样用四种不同颜色笔标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地点和开放的通商口岸及侵略者所占地点。
4、教师黑板上画出“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轮廓
5、讨论并回答:
⑴你是用什么方法绘制这幅历史地图的?你认为绘制和运用历史地图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临摹、描摹、方格放大……;
除了上述绘图方法外,还有投影放大法、缩放仪放大法、摹映法等传统方法,有条件的同学还可利用扫描仪、数码拍照、电脑制作打印等方法。
⑵根据所绘地图,说说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大致趋势。这一趋势说明了什么?(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
由东南沿海到北方沿海,由沿海再深入到中国内地,最后到达清政府的心脏北京。说明近代中国是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⑶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版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在轮廓上有何主要区别?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
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及华北地区版图有重大变化。造成东北和西北地区版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近代沙俄对中国的侵略,割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大片国土。
活动二:讲历史
1、以小组活动为单位,个人自愿在小组内讲述相关的历史知识。
⑴可以结合地图课列强侵略中国的情况或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如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⑵可以讲述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约时的故事。如《马关条约》签订者李鸿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⑶也可以讲述中国人民抗击列强侵略的斗争故事如邓世昌、左宝贵。
⑷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2、由各小组分别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前,边在黑板上画地图,边讲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大致经过。
活动三 感悟历史
媒体展示:“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地图。
讨论,并回答:
1、中国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西方列强频频深入、不断蚕食中国领土的历史已经清楚地展现在了地图上。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在这些地图上都看到些什么?(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
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结束了;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的主权慢慢丧失,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越来越多,并不断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找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特区、沿海港口和经济开放区。说说今天的开放地区与当年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什么不同?
特区:海南省、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沿海港口:大连、秦皇岛、青岛、连云港等;经济开放区:珠江三角洲、闽东南、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区别:可从性质、主权、目的、地位、历史潮流等方面思考
3、在绘制地图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了解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
充分运用地理课上学习的读图知识、树立运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意识、注意古今地名的区别、学会把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图像……
4、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目标:培养归纳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
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耻辱。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夜郎自大,盲目排外,不注重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造成中国的严重落后。……
在清政府屡战屡败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始终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地反抗外国侵略,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坚强决心和勇气。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还表现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任何困难,战胜一切困难,在512大地震后的抗震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
目前,中国家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际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因为实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自己身负的重任,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中国人不再受到列强的凌辱,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我们会加倍努力地学习。……
活动评价
1、由学生按小组选出本组画得最好的三幅地图,在全班巡展。
2、填写活动评价表
   等级
内容 优秀 良好 合格 评价结果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绘制地图 标注清楚 比较规范 一般    
史实讲述 语言精练 表达合理 一般    
绘图方法 合理适用 使用方便 一般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图例运用 简练规范 便于区分 一般    
活动氛围 活泼踊跃 比较积极 一般    
分值 8.5—10 7.5—8.4 6.0—7.4    
教学反思:略

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
一、课程标准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在中国曲折发展的状况。
知道詹天佑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列举洋务派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对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体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
通过对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民族实业家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内容特点,本课采用讨论式和讲故事的方法完成教学,开展研究性质的学习。
通过师生共同学习与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准备一些图片资料,以投影的形式进行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通过对张謇、詹天佑事迹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洋务派开办的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状元实业家”。
难点:评价洋务运动。
四、教学过程
单元内容概述:
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不断对中国发动侵略,直至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境地。但另一方面,列强的入侵,又促成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然而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艰难的历程。本意均摊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为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为以后的维新派实行变法革新,革命派实施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的近代化首先是从近代工业开始的,从此,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中国处于一场社会转型的变革之中。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近代工业吗?
 请同学们阅读本课后的“每课一得”:
近代工业:近代工业产生于英国,是采用动力和机器进行生产,使用雇佣工人,广泛采用新技术,并以大规模使用机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工业。
模块一 知识构建
自读课文,构建知识体系
        洋务派:
背景:
从“自强”到“求富”  目的:
                      内容:
结果:
评价:
背景:
中国第一个航运业是:
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中国人拥有的第一条铁路是:
                            天津电报总局设立的时间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身份:
  张 謇  思想主张:
                       主要贡献:
爱国知识分子           时间:
詹天佑  主要贡献:
意义:
模块二 体验历史
媒体展示:历史人物图像——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如下图)。
        
奕䜣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图中人物在近代史上被称作什么派别?为什么?
洋务派,因为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放练兵方法,建设现代国防。
2、他们的共同身份是什么?思想主要来自谁的主张?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清政府的官员(或封建统治者);魏源;思想核心是“师夷长技”
3、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先后采取了哪些行动?(列表)
 早  期 后  期
口号 “自强” “求富”
行动 创办一批军事工业、筹建新式陆海军,兴办学堂 创办民用工业
具体
表现 ①1865,李鸿章设立江南制造总局(上海)。
②1866,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福州)。
③筹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①李鸿章创办了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
②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等企业。
展示:相关企业的图片。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汉阳铁厂       北洋海军战舰
先读图,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洋务派创立的这些军事企业,采用了怎样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学习和采用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采取雇佣工人生产的方式。但在经营管理上仍然采用封建衙门式的体制。
2、这些军事企业的创立,使他们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了吗?为什么?
没有。因为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最终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失败。
3、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那么这场运动有怎样的进步意义呢?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势力的经济入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洋务运动的兴起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带动了当时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使中国出现了早期的轮船、铁路和电报业,还涌现出一批中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如詹天佑。
媒体展示:人物——张謇和詹天佑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张謇          詹天佑
思考并回答问题:
1、图中的两个历史人物有何共同之处?
都是中国近代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们都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2、请你讲讲张謇的故事。
1894年,清朝的科举状元,主张“实业救国”,放弃仕途,创办大生纱厂……
3、请说说詹天佑的主要事迹。
詹天佑,中国近代著名的铁路工程师,19XX年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主持北京至张家口铁路筑路工程,19XX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模块三 感悟历史
媒体展示下列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小结:
1、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与以前的手工作坊相比有什么不同?
提示:可从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经济效率等方面对比。
2、展示图片:
      
读图,结合课文,联系历史状况,说说近代工业兴起后,给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火车代替了马车和步行、电报代替了驿站和马匹传递信息、新式枪炮代替了大刀长矛、新式陆海军代替了八旗兵、近代企业取代了手工工场、封建经济进一步瓦解……
3、应该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积极作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中国近代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创立和发展开创了先河,因而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消极方面:洋务运动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为根本目的,没有触动封建政治体制和落后保守的思想,所以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而以失败告终。
4、在一些人的思想中,总认为人只有当官才能发财。在科举时代,读书人更是把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利禄作为一生最高的追求。但清末状元张謇,却选择了辞官不做,而兴办实业,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直接在中国内地设厂开矿,进行经济掠夺。为了抗拒外国资本入侵,为了解决国家的危难和富国强民,以张謇为代表的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决心自己创办民用事业,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可以说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为了民族大义牺牲了个人利益,体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5、张謇放弃仕途,兴办实业的创业经历是一帆风顺的吗?为什么?
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他们要遭受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我们爱国的民族资本家为了实业救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6、詹天佑的贡献有何意义?他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詹天佑则在科技创新上掌了中国人的志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不迷信权威、勇于挑战困难、大胆创新设计。
课堂小结
展示知识结构,概述相关内容。
 
五、随堂练习
一、选择 
1、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应当是(   )
  a、洋务运动一无是处      b、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c、洋务运动劳而无功      d、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2、洋务派在上海创办的军事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继昌隆丝厂
3、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
a、唐胥铁路     b、京张铁路
c、京汉铁路     d、淞沪铁路
4、.洋务派当时所办的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是(   )
a、福州船政局    b、上海机器织布局
c、汉阳铁厂     d、轮船招商局
5、下列历史活动与左宗棠无关的一项是(   )
a、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率军进入新疆,大败阿古柏
c、开办福州船政局      d、镇压义和团运动
6、《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间出现投资设厂、兴办实业的高潮,这部分人主要是①官僚②地主③民族资本家④商人⑤华侨(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7、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
a、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对外国经济侵略有一些抵制     d、建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
8、“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
c、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9、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d、学习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了清朝统治
10、《同治夷务》中说:“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持这一观点并付诸实施的是(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二、填表
洋务运动的兴起简表
 洋务运动的兴起
代表
人物 中央官员 
 地方官员 
主张 
时间 
口号 
目的 

洋务派举办的民用工业简表
兴起原因 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地点 作用
配合军事工业的发展需要 1872年   上海 
 1880年   天津 
 1893年   唐山 

三、材料分析:
毛泽东同志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说过,有4个人不能忘记,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回答:
1、毛泽东同志为什么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

2、你对张謇考中了状元,不做官而去办实业有何感想?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执教人:灌南县张店中学  孙 存 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多种,有的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认为必须进行革命等等。
教师:总结: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教师出示:第7课 戊戌变法
2.师生对白,演绎历史
教师: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出示幻灯片──公车上书记(书影和第一页)
学生:观察、思索。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梁启超。(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教师: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段大字归纳要点: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
教师: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补充:还创办了《时务报》,各地组织了学会、学堂等等。
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学生:阅读教材33页中间部分小字。
师生分析总结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
教师: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师生分析总结: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教师出示幻灯片──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教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下面我们看看变法的具体措施: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根据变法的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主要有: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了。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
永远的谭嗣同:出示幻灯片──谭嗣同和他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互动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第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执教人:灌南县张店中学  孙 存 元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归纳历史事件的基本技能。
②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搓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教学重点〗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用起立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的敬意,如果现在来的不是我,而是xx,你们会用什么方式欢迎他?作个模拟动作?(学生鼓掌)但如果来的是一百年前的清朝皇帝,你们又会用什么方式欢迎?也做个模拟动作?(适当活跃气氛)提出下列问题:
(1)对国家最高领导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欢迎方式说明中国人的观念上有什么变化?(有了民主、平等的观念)
(2)中国什么时候没有了皇帝制度?什么时候废除了三扣九拜之礼?又是什么时候从法律上确立了民主、平等的观念?这都和历史上的什么革命有关?
   (学生回答后小结)对,正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制,改变了中国人的许多观念。辛亥革命是怎么一回事?他究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辛亥革命。(板书课题)
一、 知识与建构: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投影本课知识结构

师生共同完成知识体系,强调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板书:
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辛亥革命   吹响了共和国的号角
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中华民国   确立了民主共和观念
二、活动与探究:探索历史发展的奥秘
(一)下面请看历史剧《武昌起义》(邀请五位同学上来,并戴上标志)
旁白:(配合挂图《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示意图》)武汉三镇一直是长江和中国南北交通的枢纽,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19XX年有许多帝国主义和中国资产阶级在那里兴办的工厂,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较快。正是瞄准这个有利条件,中国同盟会决定在武汉积极准备起义,起义的主力军是倾向革命的新军,因为新军中有五分之二以上的士兵参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又有新式武器,有的营四分之三以上都是倾向革命的军人。另外又恰巧10月一部分武汉军队被调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所以这时起义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俱也。
地点:新兵工程营;人物:反动排长、金兆龙、革命党甲、革命党乙
金兆龙:同志们!听说咱们的总部被清军包围了,蒋总指挥通知我们今晚起义,大家快点准备吧!
革命军甲:是啊!听说军事筹备员刘复基在赴刑场的路上还高呼:同胞们!大家起来革命呢!我们可不能坐以待毙啊!
旁白:这时反动排长及护兵进入
反动排长:你们深更半夜擦枪干什么?
金兆龙:预备不测!
旁白:反动排长大怒,上去抓住金兆龙
反动排长:你想造反吗?
金兆龙:反就反!你能怎样?
反动排长:上!把他给我抓起来!
旁白:护兵上前抓住金兆龙,金兆龙大喊道
金兆龙:再不动手,更待何时!
旁白:革命军甲、乙用枪托猛击反动排长和护兵的脑袋,反动排长和护兵抱头逃窜,金兆龙等举枪射击
革命军乙:走,先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去!
旁白:这样,武昌起义爆发了。湖广总督瑞徵仓皇逃跑,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因19XX年是旧历辛亥年,因此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看完历史剧《武昌起义》后思考:
1、 武昌起义的主力军是谁?
2、武昌起义的性质是什么样的?
3、武昌起义爆发是偶然的吗?
4、时空连线:采访金兆龙——“为什么要参加革命?”
5、武昌起义后各阶层的反映:分为帝国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清政府、立宪党人和大官僚大绅士及广大人民五个小组进行体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过渡:武昌起义的胜利,点燃了全国革命的火炬,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大屏幕显示p42《武昌起义后形势图》,要求学生找出宣布独立的省份。
(二)(用图片《孙中山》、《中华民国玉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国旗》、《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再现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情景)
1、 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要求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关,19XX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XX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活动设计:假如你是一个当时在南京的中学生,为欢迎孙中山先生来南京你会怎么做?
2、 颁布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历史发展变化。
(1)下面我们一起穿过时光隧道,回到19XX年前后的南京,如果你是那时一个地道的南京人,你的生活将会出现哪些变化?(成为共和国的首都,大街小巷挂满旗帜庆祝,服饰,剪辫,缠足,国民有了一定的自由和权利,法律,皇帝,国旗,称呼等)
(2)你会觉得你的生活焕然一新,扬眉吐气。这些变化只是出现在南京吗?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学生回答)
引导小结: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归功于他领导的这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他爱国的理念和爱国的行动让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鼓舞了后人,他的爱国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三、感悟与交流:体验历史发展的现实意义
投影显示:
材料一:1956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时指出: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材料二:XX年10月9日,xx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就是要在全国人民中继续发扬中华儿女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一切革命先驱们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努力促进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材料三:XX年10月9日:中新社武汉十月九日电(记者王新玉)在辛亥革命首义九十周年之际,来自美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中国内地的辛亥志士后裔一百余人,今日下午相聚武昌,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祈盼中华民族早日复兴,实现祖国统一。
设问:
①从材料一:毛泽东说的中国面目是怎样“完全变了”的?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推翻三座大山)
进入21世纪,中国面目“又要大变”又如何?
(改革开放,中国富强)
从中你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
②分析材料二、材料三:联系实际,请你谈谈我们国家与我们中学生应当怎样站在时代前列,“发扬中华民族一切革命先驱们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国家: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等。中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努力学习,立志报国贡献力量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过渡:好了,这节课大家学得很好,让我们以一首振奋人心的歌曲来结束我们的历史之旅,祝愿中国阔步《走进新时代》!

四、结束新课:播放《走进新时代》歌曲!
五、课后作业:
① 搜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上的巨大变化方面的资料。
② 搜集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故事,出一期有关“走向共和”的黑板报。
③ 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举孙中山先生的主要革命事迹。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瞿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一般被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反封建的产物。为了铲除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愚昧、启发理智,上升期的资产阶级需要一个思想上的启蒙运动。(“启蒙”二字也就是启封建之蒙的意思)新文化运动正是中国近代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解放运动,为中国社会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教学创意: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作者的作品,开展读书报告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3分钟)
复习提问: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两步进行:①辛亥革命的成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②辛亥革命的危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得革命并不彻底。)
导入新课:辛亥革命后,虽然中华民国成立,但是民主共和的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同志,使民主共和成为一句空话。面对混乱的国家形势和复辟分子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次空前的浪潮。
【讲授新课】:(25分钟)
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首先,要向学生简单介绍当时的背景,指出:为什么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时候,中国会出现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但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民主共和制没有真正实现,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一些先进的知识分于在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之后,认为中国也要有一个“文艺复兴”运动,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掀起一场革命,与封建思塑文化进行斗争,以解放人们的思想。
然后,要让学生了解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都有哪些主要的领导者?他们有哪些主要的成就?他们发起这场运动的战场?他们的旗帜?陈独秀——《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义》;鲁迅——新文学巨匠。《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民主、科学。
2、陈独秀与《新青年》:
首先,通过读书让学生找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和发起者。新文化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19XX年9月,他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这是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是希望这本杂志如同青少年一样,给社会注入一股新鲜直液,振奋人心,鼓舞人们参与这次的运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其次,让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四点,请同学们看课文,找一找,有哪四点?为什么新文化运动要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提出这两个口号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两个口号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具有什么性质?反对专制与愚昧,反对旧道德,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以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代表封建专制制度和旧礼教、旧道德的孔子学说,批判为复辟开路的尊孔复古逆流。这里所谓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这里所谓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陈独秀认为,迷信和宗教,历史愚弄人民,维护专制,扼杀群众的创造精神。要求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解放,就必须打破封建迷信和宗教崇拜,而科学和民主则是不可缺少的两件武器。充分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在前期的性质,它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世界资本主义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它冲击了封建思想对人类的束缚,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以及进化论观点为指导,是资本主义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后期新文化运动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宣传马列主义为中心的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最后,简单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重点强调它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陈独秀提倡在内容上更深入地进行文学革命。他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废除反映旧思想的旧文学,提介平易的反映现实的新文学。他号召打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这里所说的“贵族文学”,即所谓“代圣贤之言”的封建文学。这里所说的“国民文学”,实际上是指反映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学。由此可见,陈独秀主张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文学改革。
二、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首先,简单介绍胡适其人及其主要思想:胡适(1891年-1962年),初名嗣 ,学名洪驿, 字适之。绩溪县上庄村人。胡适出身于官宦兼茶商之家,父亲胡传曾经担任过台湾的知州和统领。19XX年,胡适从故乡前往上海求学,先后就读于梅溪学堂和中国公学,接触了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赴美留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就学于哲学家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一段求学生涯对胡适影响甚大。他回忆说:“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结论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然后,详细讨论分析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被诩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1918年他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在“五四”文学革命前后,他创作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终身大事》为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文学革命”的口号是胡适最先提出来的。他还最先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另外,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与整理方面,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及古史研究方面,胡适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一生除获得一个正牌博士外,还获荣誉博士学位多达35个,这是中外罕见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三、新文学的巨匠——鲁迅:
    首先,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简单整理鲁迅的主要简历。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然后,指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反映这一成果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
【小结】:(2分钟)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十分深远,它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落后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自救民的新出路。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很快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
【练习】:(5分钟)
一、每课一得:
指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二、材料阅读:
让学生根据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讨论民主与社会对中国的影响。
三、自我测评:
列表如下: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陈独秀 《新青年》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鲁迅 《狂人日记》
四、目标检测: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lishijiaoan/108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