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是】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统一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陈钟梁□方有林
□方:
陈老师,2001年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改以前长期使用的语文教学大纲的名称,对这种变化的历史轨迹及其必然性如何认识?
■陈: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可以追溯到1995年人教社在武夷山召开的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研讨会。这次会议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思想,比如说对语文学科的定位:“语文是人类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会议提出了把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语文课程标准的提议。但是,当时国家教委没有通过。原因有二:一、当时其他学科都称教学大纲,如果语文学科叫课程标准,语文学科与其他各门学科就不一致了。二、尽管在武夷山会议上在教学大纲修订稿上增加了不少操作性的成分;即教与学双方的操作性,但总体而言,这些操作性的成分还不够具体,也不够系统,因此,还达不到名副其实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最后仍然称为教学大纲。
严格意义的课程标准,应从学的角度出发。尽管这样做是非常难的。现在,语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国和上海都将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目前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还不是严格意义伪课程标准。比如,在总体的表述上,有时从教的角度出发,有时从学的角度出发;在表述语言上,也不完整,体现在表述上经常地陷入困境。但毕竟走出了这重要的一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语文课程标准还要努力从教法研究的思路上逐步转变到学法的研究上来。
□方:您是怎样看待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的?
■陈:我认为比教学大纲表述有进步。应当承认,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但又不仅仅是载体,更需要强调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严格地说,二者非处于同一层面上。广义地说,人文相对的是自然;狭义地说,人文相对的是科学。可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谁都明白这里所说的“人文性”大体上的指向。它比“思想性”内涵更为丰富,更有光彩。这是目前大家(包括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都比较能够接受的表述。
□方:这次课程标准的颁行是建国以来第8次课程改革的产物。与前7次相比,这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国家课程标准是学科教材编写、组织教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估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各门学科、对各个不同学段教与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改革最终的目的是解放人,重视个体独特的体验、个性发展的需求。课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一种教学过程 ,应当是开放的、动态的,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而又自由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有具体的阐述,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也反复强调了这一点。
义务教育的课程应当有三方面的体现。一是普及性。正如布鲁纳所说,要让普通的学校教给普通的学生。二是基础性。三是发展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课程功能。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双基”)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的正确的价值观。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的正确的价值观的目标,必须建立在“双基”的基础之上。基础教育若不注重“双基”,是一种失误,最终会受到惩罚。前7次的课程改革的历史事实一再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语文学科又不能以“双基”作为唯一目标,还要以“双基”为基点,在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正确的价值观。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句名言所说:“在知识的大厦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它表述得非常准确。最重要的不等于所有的,必须通过一个过程才能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正如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再教”这句话的理解一样。要达到不需要再教,要经过一个教的过程才能达到。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学会学习并获得正确的价值观(情感),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
第二,是课程结构。要努力突破学科本位、学科过多的框架,要努力做到均衡、综合、选择。我认为语文学科要与其他学科杂交。语文学科在发展中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正像其他学科发展也离不开语文学科一样。教学本身是一个生态过程。
第三,是课程内容。岚清同志一再强调,课程要改变繁、难、偏、旧的现象,要注意到:(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现代的社会实际,联系当代科学实际。比如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就离不开电脑和网络。(2)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兴趣。(3)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内容(材料)。
第四,是课程实施。改变过去过分地或者说单纯地接受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让学生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发现”。
第五,是课程评价。过程评价不强调甄别和选拔,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与课程的改善。
第六,是课程的管理。提倡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就语文学习而言,更重要的应该是:(1)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关键。这是母语学习的特点。因为任何一个学生到学校来学语文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学生带到课堂来的有他的生活与经验。我们尤其要注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体验。(2)语文课程建构最有价值的是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往往比结论更宝贵。要倡导学生与读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不同文化的对话。尤其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3)语文学习应是开放的。语文学习中的大量问题既有精确的也有非精确的,既有清晰的又有模糊的。学生就是在对这些精确与非精确、清晰与模糊的问题的学习中不断求得发展。因此,该精确的不能模糊,该模糊的地方不谈精确。这是语文学习的又一特点。
□方:如何正确看待语文课程标准?
■陈:语文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不同于哲学,也不等同于一般的社会学科或历史学科,它是很有其特殊性的。因此,相对而言,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比较难写。这也是我们看待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态度。我们不能求全责备,既要看到其继承的一面,又要看到其发展的一面。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对语文教学大纲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另起炉灶。
□方: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是怎样的?
■陈: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是:(一)四个学段(1—2、3—4、5—6、7—9年级);(二)五个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三)教学过程 的三个维度(知识与基础、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方:五个板块体现出哪些新的理念与教育思想?
■陈: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四个学段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划分的,它们各有自己的目标和功能,也有各自的侧重,但是它们又是互相沟通的;五个板块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层次;三个维度体现出语文课程标准是围绕三个维度来展开的。
具体而言:
一是十分重视识字教学,注意到了写字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生识字糊涂始”;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对孩子认识生活、发展智力、早期阅读开发有重要意义。学生特别要先认识许许多多名词,正如孔子强调:“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张志公先生也说:三年级以前的语文教学大多成功,因为教学的目标(识字)比较明确。三年级以后的语文教学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教学目标 不明确。比如:“不能委屈孩子”和“委曲求全”。何时用委屈?何时用委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困难。其症结是对大问题的讨论过多,对最基础的字与词的教学有所忽视。此外,我认为到一定程度还要十分重视成语的学习,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典故,一个成语就是一种文化、一个故事,一种人生哲理。可以说当代中学生文化底蕴怎么样,某种程度上可以从他的字、词、成语掌握多少来衡量。如果一个中学生在一段长篇讲话中竟没有出现一个成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现在小学识字基本完成300字,而上海希望学生能在三年级前完成,这就为语文学习特别是早期阅读开发奠定了基础。
写字问题,社会上批评得最多的有“每况愈下”之说。分析50多年的写字教学,最大的失误是缺乏行楷过渡,即小学低年级的楷书,到高年级、初中的行书缺乏过渡。既无教师又无教材,更无教时。目前,上海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编写了行楷基本训练教材,又设置了等级考。写字也是一种文化,我们不敢有过高要求,但要达到课程标准的端正、规范、清楚的要求。
二是关于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策略。课程标准要求强化学生阅读练习做得过多,书读得过少,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由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资源很丰富的一门学科。新标准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强调随文讲解。课程标准没有突出分析这个环节(有意地避开了“分析”这个词语),是为了从根本上改革比较长时间形成的弊病,提倡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还非常强调背诵。黎锦熙先生说:“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学语文只有背诵相当数量的篇目,才能形成学生的文化底蕴。而这是终身受用的。所以,有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当然,这些背诵篇目是否科学,有待实践检验,但毕竟提出来了,这是一个进步。
此外,阅读不能仅仅限于教材的篇目,还应当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所以有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阅读总量要求达到4印万字以上。还有网络化阅读中的收集、整理、筛选、组合等能力的要求。
三是习作与写作。这次特别提出写作要注意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这是社会语言学的思路。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时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写作教学的总体把握当中要减少命题作文。写作上还要注意开创二个新栏目网络习作。
四是口语交际。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要普及社会语言学的思路:话是谁说的(身份),说给谁听的(对象),什么时候说(背景),为什么要这样说(目的)。口语交际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心态的教育,要做到尊重对方、理解对方,这直接关系说话者的语气、语调、语势。这也是一种语言美,或者说在说话训练中要做到“得体”语言美的最重要的表现。
课程标准提到要认真耐心听别人说话。听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比较薄弱。听,不是听觉(纯生理现象),是听知(认知心理现象)。听的训练包括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品评力的培养。卡耐基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五是综合性学习。课程标准中最有新意的是设置综合性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语文能力,有利于培养语文能力和活动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生能力。这种能力包括:(1)关于搜索信息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搜集能力);(2)分析问题策划活动能力;(3)组织能力;(4)表现能力;(5)研究能力。
综合性学习能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结构,让他们由封闭的学习向开放的学习、由静态的学习向动态的学习转变,由只有近短期的学习课题和学习计划向中长期的研究课题和学习计划转变。学习模式也相应发生变化。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要让他们学中玩,玩中学;初中生要学中做,做中学,开拓活动型教学,以发展探究性能力。这样,就为高中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方:您认为课程标准有无不足之处,今后在修改中需要补充或加强什么?
■陈:我认为在师生关系问题上的阐述,似乎还可以多说几句。在“E教育时代”到来之际,学校垄断知识的地位已被打破,教师也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课堂.、读本、教师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了。‘语文教学如何迎接面临的挑战,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推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需要有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现代化教育的呼唤。课程标准应有所反映。
[1]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