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说教材_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圣陶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广泛实施,语文教学再次成为一线教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语文课到底怎么上?语文到底怎么教?不少“老教师”们无所适从,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许多语文教师更有一种“ 不会上课”的感觉。令人感到可喜的是,更多的一线教师开始了对语文教学的深刻反思和艰难求索,开始思考如何去改革,如何去创新。但是,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不少教师仍被语文教材所禁锢,无法跳出教材这个“圈子”,出现一些观念和方法问题。
叶圣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教材中的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任务并不是硬要把这些例子讲深讲透,而是要用好这些例子,超越这些例子,走出这些例子,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
由于传统教育的定势,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材早不是什么例子,不是一种凭借,教材已经成了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教师无教材无法教,学生无教材无法学;多年来,“吃透大纲,吃透教材”成了领导训话的口头禅,也成了教师一篇篇总结中的重要成绩,仿佛吃透了教材,便是万事大吉,可以高枕无忧;多年来,学好课文,背熟课文就可以考出好成绩已经成为学生深信不疑的真理;多年来,很多曾是中小学的语文尖子们成年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不高明,不是满篇错别字,就是文理不通,甚至闹出研究生们写不好毕业论文,语文教师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总结或论文的笑话。这一切都与唯教材是用、唯教材为重密切相关,这一切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
过去的“九义”语文“教材说明”曾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语文教材灵活开放的体系,为学校教师、学生留有选择、更新、拓展的空间。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在保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允许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适当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说明提出:“在教学中要改变一个观念。过去教科书只有一本,凡是编入教科书的都要教给学生;有所遗漏,教师就会被认为没有尽到责任。这几乎成了多年的通例,成了理所当然的固定的观念。而使用这套教科书,必须打破这个观念。”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就是囿于这种观念的束缚,无法打破这个观念,导致语文教学范围狭窄、内容肤浅、方法陈旧、效果极差。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另外一个高度,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积极审视教材,用好这个例子;敢于加工教材,超越这个例子;大胆自选教材,走出这个例子。
一、积极审视教材,用好这个例子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任何一个语文教师都没那个本事“吃透” 里面的一个个具体的例子。就如一首《静夜思》要一年级的孩子学习,也同样要大学本科中文系的学生学习,但他们领悟到的意境,领会到的内涵绝对不一样,而且你不好说谁的理解更为高明。试问,我们语文教师有谁吃透了这首二十字小诗?
我们既然没有能力吃透教材,就应该正视问题,用积极的态度去审视教材,把一个个具体的例子用好,给学生起到一个范例的作用。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语文课上用好“例子”,让孩子们首先喜欢上语文教师,然后喜欢上语文课。具体地说,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把每篇课文都讲得天花乱坠、异彩纷呈,而是想办法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
二、敢于加工教材,超越这个例子
曾有人请教已故著名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数学怎么教”的问题,孙老师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这是一种非常高的教学境界!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该如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绝对不会把一堂语文课囿于一篇课文的单纯教学,他会在教学中广纳百川,充分发散,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能学习、吸收到更多的知识营养。唯有这样,他的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才不会因语文知识贫乏、语文能力匮乏而提笔忘言或词不达意。优秀教师的成功就在于他敢于超越教材这个“例子”。
要超越教材,首先要跳出语文圈子来看语文,用一种大语文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不能眼中看到的只是课文,没有学生,没有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如果只凭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眼光,要使语文教学取得好的效益是根本不可能的。
例如在教学《鹅》的第一自然段时,文章描写鹅的外貌“周身洁白,黄色的双脚和扁圆的嘴,像嵌在白玉上一样。……”由此而单纯教学这一段文字是显然不够的。我们不妨把它与骆宾王的《鹅》联系起来,让学生背一背小诗,比较一下各自写得成功的地方;再让学生发散、联想到《大白鹅》中的描写,联想到《丑小鸭》中白天鹅的样子(教师准备材料),联想到《野天鹅》中的天鹅样子……让学生在发散、对比中了解到:不同的语言可把同样的事物描写得各具特色,懂得汉语言文字的奇特魅力。超越教材,学生也许从教材本身少学习、少了解了一些东西,但他们从教材之外所获得的却更多。
我们曾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果给我选择的权利,我会选择( )老师教语文课,理由是( )。”很多学生所选择的理由都是“能学到更多课本外的知识”以及“讲得灵活生动,学起来轻松有趣”。学生的需要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改革方向。
三、大胆自选教材,走出这个例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思考而形成的。如果我们只让学生在十二年的中小学阶段,就学习那可怜的二十四本语文教材,把他们禁锢在教材这个例子之中,他们的语文能力要达到多强是不可能的。
高明的语文教师,是让孩子热爱语文,让孩子自己去学习语文;他给予学生的语文教材不再是每期的一册课本,而是更多优秀的文学书籍,让孩子们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之中吸吮丰富营养。唯有走出教材这个例子,才能让学生走进真正的语文,培养出真正的语文能力。
自选教材,走出“例子”,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向着这个目标奋斗。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