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八届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青年优质课的八大通病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刚从湖北省青年优质课竞赛赛场归来,并且又一次忝列评委之席,聚精会神坐了两天(省优质课评委均由地市级教研员担任,因为余蕾老师年事已高,不便久坐,每次都由我去代劳,至今已有三届,是之谓“忝列”也)。综观近三届的同类赛事,尽管涌现了不少好课,并不乏闪光之处,但用各地市州最佳人选和省级顶尖赛事的标准来看,诚以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概而言之,起码有如下八大通病。
一:学无遗力,浅尝辄止。
实际上,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一遍读过之后,其内容就已知其八九,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学生一样或低于学生的水平上与学生交流,学生就会情绪低落甚至厌倦。可我们的许多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往往还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而无力在“为什么”和“怎么样”上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和解答。无疑于浪费学生的时间,重复学生的思维,看起来表面热闹,实质里一无所获。譬如:高晓声的《摆渡》,实际上是在阐述自己的创作观,其寓意相当曲折隐晦,重点全在最后两段话,相对初中生来说,按部就班把作者的本意弄清楚尚有一定难度,更不要说旁及其它了。可我先后听了多位老师教读这篇课文,竟没有一个人真正解读到位,反倒在“船工的人物形象”,“作家转行对不对”等无关宏旨的问题上纠缠不休。其实,都是学力不济惹的祸。
二:照本宣科,缺乏创见。
这一现象实际上是上一现象的继续,但比上一现象更为普遍,注释怎么讲,我就怎么讲。教参怎么讲,我就怎么讲。只愿在技巧上下功夫,在结构上动脑筋,却不愿在解读文本上细琢磨,深钻研。所以,往往是有接触,没感触;有广度,没深度;有他见,没己见。譬如:宗璞的《花的话》,无论从构思还是立意来看,这都是一篇真正“伪圣化”的作品。漂亮的百花因为骄傲,所以虽美也丑,朴素的二月兰因为谦虚,所以虽丑也美,臭老九似的教师因为朴素,所以学生在月光下把二月兰采来献给教师,从情节到主题,无不虚假矫情,多么好的求异素材,可就是没见一个老师提出过质疑。(这篇课文已由本人提议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删去了。)上届省优质课竞赛中,我市黎胜老师由于本人点拨,就从这一点入手,结果一举夺得一等奖,说明不是评委们缺少发现,还是老师们迈不开步子。
三:我行我素,强加于人。
所谓优质课大多是通过再三推敲,反复演练,才拿到赛场上来的,许多老师只能按预案上课,而不能按实际情况和课堂氛围来调控教学内容,处理偶发事件,所以经常出现生拉硬扯,强加于人的场面。一位老师在上《巨人和孩子》时,说到“自私”只能带给人痛苦,“爱心”才能带给人欢乐时,一个学生请老师自己举一个因“自私”而痛苦的事例,该老师却充耳不闻,偏在那里喋喋不休的大讲自己奉献爱心的感人故事。可见已是自说自话,旁若无人了。
四:画蛇添足,无端延伸。
要把一篇好文章读深读透,往往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做支撑,需要深厚的教师功底做后盾。所以,现在大多提倡增大课堂容量,加强课内外衔接 ,结果导致许多老师画虎不成反类犬,在课堂上游离课文主旨,肆意发挥,无端延伸,冲淡了文本解读,分散了教学重点。本次竞赛中,有一位老师在教《摆渡》时,前半节课本来引导的非常得法,师生通过质疑、探究,已基本领会了文章的寓意,正待需要聚合信息,加深理解的时候,老师却突然话锋一转,提出了一连串莫名其妙的假设。如“过了一段时间,乡亲们虽然对作家的真情实意非常感动但他们却强烈要求摆渡人回来摆渡,并派出了代表到城里找到了摆渡人。”“作家的朋友听说作家改行,来到渡口找到作家,欲劝说他重拾创作之笔。”等问题。并请大家分工合作,设想结果,讲出理由,归纳出新寓意。我真为这位得了三等奖的老师感到遗憾,好好的课不讲下去,为什么偏要瞎折腾呢?
五:良莠不分,一味肯定。
有的老师平时对学生不是冷若冰霜,便是横加指责,可到了公开课上,却一下子变成了狼外婆,不但“慈眉善眼”,而且“海纳百川”,学生说什么都是“好”,答什么都是“对”,更有甚者,动不动就鼓掌喝采。把求知的学堂变成了作秀的舞台。实际上,这种毫无原则,缺乏理性的肯定,往往只能让学生思想更懒惰,情绪更低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把“老羚羊为小羚羊牺牲了生命”说成了“小羚羊为老羚羊牺牲了生命”;把“秋收万颗籽”说成了“秋天收获了一万颗种子”;把“小夜曲”说成了“催眠曲”……教师都一律以“好”,“非常好”给予肯定,这样是非不分,一味肯定的课堂,我们已很难想象学生能够得到什么发展和提高了。
六:生硬模仿,贻误课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课本剧表演已成为一种时尚,即使不能搞整场表演,也要来一点细节模仿。可想而知,学生本来就胆小如鼠,加之又没有受过什么专业训练,自然是群魔乱舞,一笑了之。对于分析人物,理解课文根本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有一届省优质课上,一位老师讲蒲松龄的《狼》,用硬纸壳准备了大砍刀,小尖刀。课中,要两位学生上台表演“屠自后断其股。”“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的细节,结果一位同学钻到讲台下去,一位同学在后面猛砍不止,课堂顿时笑翻了天,该老师课后非常得意,以为自己将稳获大奖,结果下来,竟是倒数第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增一分则太朱,减一分则太白,还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好。
七:语言干瘪,信息量少。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每节课除了能够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既定教学目标 之外,还理所当然应该以自己流利准确的语言,丰富广博的知识,儒雅文明的风度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经常能有一些意外的收获。而从以上的竞赛课来看,许多老师由于缺乏应有的自我修养,上课语言干瘪,信息量小,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荒芜的语言环境之中,当听说的没有听说,当掌握的没有掌握,从而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知识及适当的社会知识,人生哲理,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处于一种非常幼稚的状态。本人认为;理想的课堂语言应该是:讲述时行云流水,提问时准确到位,启发时生动形象,过渡时圆润自如,总结时简洁凝练。这不应该被当作一种过分的要求,而应该被当作一种基本的素养。
八:滥用媒体,流于形式。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引入,对于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视听效果,转换思维模式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而我们所看到的情况是,大多数参赛者都把它当作了黑板的替代品,教师的传声筒,即使引用一些图片资料,也大多是在图解课文内容,而没有真正起到提供资料,丰富想象,激活思维的辅助作用。其实,语文课如同中国画一样,是一项需要“留白”的艺术。一篇篇美文佳作,与其让你演示的真真切切,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因为美的感受是不能统一的,任何形式上的“实”都代替不了作品本身的神韵和读者个人的体验,所以,有时辛辛苦苦整出个“实化”的课件,反倒抑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确是吃亏不讨好的事情。余蕾老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老师不应该在作品和读者(学生)之间做说破道尽的媒人,而应与学生一道,去品味作品的韵,去感悟作品的神,去探寻作品的美。”应该说是出于心得。可在目前许多地方规定没有课件不准上课的大背景下,要想让老师们取舍自如,恐怕还有一个反朴归真的过程。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