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用能力b五步提高法_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五步曲”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近年中考、高考试卷的考题来看,也大大加强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针对目前中学生阅读能力较差的现状,采用适宜于学生年龄特征、性格特征和知识特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任重了。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
心理学试验证明,人在有兴趣时会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奋,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营养,并把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里活动都调动起来,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并且由于兴趣具有指向性,情感性和动作性,能够引起高度的注意,激起饱满的热情,产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这种试验同时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①”这些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教师从事教学,犹如琴师从事于操琴一样,他和缓地拨动人类思想感情的琴弦,刺激之、安抚之、兴奋之、策动之、激励之。理智的启迪和艺术的感染形成一种美的享受②。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启迪阅读的感性认识
阅读感受,即对语言文学的认知感受能力。包括认识字型、读准字音、弄懂字意、了解文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要求学生读了作品后,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比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的教学,课前让学生先初步感知课文,然后交流,最后发表看法。于是,有的发现:“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中的“钻”字,写出了小草从地里长出来的生动形象;“看,像牛毛、像细丝、像花针……”这些语言十分的优美,比喻贴切;“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让人如同亲临其境。学生通过初步的感知作品,再去用“心”阅读作品,就能更好地感受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了。
三、训练阅读的理性认识
在阅读感受力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获取其意义的能力。既要通过作品语言认识作品表达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认识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情意的,进而体会表达的精妙,学习语言表达技巧。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所以,应向学生强调:理解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确立语境观念,提高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道路识其真。”文章的思路是由内容决定的,理清思路有助于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容。
四、培养阅读的欣赏能力
欣赏能力培养的基础是想象,即充分联系自己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启用想象,把文章中写的各种情景再现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诗,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则是: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样的解释显然的缺乏一种想象,结果把美妙的意境冲淡了。要想把诗句理解得深刻,必须凭借想象。这幅图画选了四种景物: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描绘出了北方旷远荒凉的景象。对此,叶圣陶曾做过精湛的分析:“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便来了个寂静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惟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寂静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来说,都是简单的线条,与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③。由此看出,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想象中实现情感体验,获得审美的享受。
五、拓展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阅读不仅要求学生读进去,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跳出书外,通过静观默想,分析对比,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记得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读书也如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对于学生阅读中的发现,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创新,教师都要细心的发现,及时的予以鼓励和表扬。有时,还需要采纳学生的建议,大胆变更教学方案。因为赏识是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创新的催化剂,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起新的、更高的要求,让学生沐浴着老师的赏识,攀上知识的更高峰。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与时俱进地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考试成绩好,而且能力更强。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