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语文课堂素质教育“四变”

杂文收录 2025-09-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张上明 王月英 [原创]

 

 

教育部领导柳斌同志曾高度概括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即素质教育“三要义”,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二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其实为我们指明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和目标。那么,究竟如何把语文课堂教学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道路上拉回来,步入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呢?笔者认为必须进行以下“四变”。

一变教学目标 的重知识掌握为重能力培养。为了能在应试教育中取胜,以前的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时,往往只注重于学生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很少或根本不考虑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的问题。目标制约、指导行动。因而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会千方百计让学生掌握课堂的“知识点”,而对于至关重要的“能力点”、“德育点”则抛之于脑后。这样培养出来的“知识机器”怎么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担负起未来社会接班人的重任呢?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如果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 时能把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作为重点,那么,在教学过程 的设计中就必然会克服应试教育中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不良倾向,有意识地注重于学生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变教师的“教案”为“学案”。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均是以教师“怎样教”为重点,对学生“怎样学”的方面设计、考虑不足,甚至根本未加考虑。因而,教师的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以致语文课堂死气沉沉。

“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因而,教师教案的设计就必须“适合儿童”,以学生的“学”作为设计的着眼点和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熟悉他们的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熟知他们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做到心中有数。在策划、制定教案时,心中装着学生,时时处处考虑到学生的“学”,使教案的设计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具有切实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真正让教案成为“学案”,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思维活跃、情绪高涨。这样就不愁语文教学的效率不能提高,不愁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培养。

三变课文的“讲读”为“导读”。“讲读法”是一种在应试教育的土壤中产生出来的语文教学方法。随着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这种方法从“讲”和“读”的两方面而言,“讲”又成为了重点,学生的“读”则不断地被削弱甚至取代。显而易见,“讲读法”由于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导读法”适应了素质教育让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能力的主体要求,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语文教法,早已被有识之士响亮地提了出来。但是,“讲读法”在语文教学界仍大有市场。一方面是由于它与语文教师“交情”太深,因而有些教师对其含情脉脉,不忍舍弃。另一方面是少数人的懒惰思想在作怪。因为讲读讲读,讲讲读读。教师可以照本宣科地“讲”,不必在教学设计上“费神”。

四变课堂上学生的“听”、“写”为主成学生的“读”、“说”为重。“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科学分类。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语文能力四方面均衡发展。应试教育的语文课堂大多数教师却只注重学生“听”、“写”能力的训练:学生听教师讲的时候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的时候多;而对于学生的“读”和“说”的能力培养很少设想和实施。因此,不少初中毕业生甚至高中毕业生朗读水平低下,有的难以成“诵”。说话能力则更差,嘴未出声脸先红,想说而不敢说,畏说如虎。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失误。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的个体价值越来越微不足道,而群体的协作精神却越来越举足轻重。正如美国著名演讲家、教育家代尔·卡耐基而言:“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85%要靠演讲能力、推销技巧和处世艺术。”显然,当代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读”和“说”的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应有的水平,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造就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该文1998年选入《通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之路--中国中等教育研究论文集》珠海出版社出版)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2050.html

  •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简单: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作者:孙仁歌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并几度出现“教改热”。从上海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法”的产生到魏书生“自学六步法”的全面推广,可谓“绝招”迭出,“新法”竟举,以致五花八门。“十八般武艺”纷纷登场亮相,一时间弄得许多语文教师顾此失彼,甚至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执法”是好。有的因照搬照抄而...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新课程背景下几种阅读教学方式的尝试

    湖北省汉川市教研室 熊圣平 【邮编:431600 电话:0712-8389008 e-mail:】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力,笔者在四种阅读教学方式上进行过一些有...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 【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如何培养学生强烈的进取心

    张上明 [原创]湖南省常德市一中(长怡) 强烈的进取心是一个学生快速进步并转化为高素质学生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是一个班主任、特别是优秀的班主任所刻意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应当呢?笔者发现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会有明显成效。 一、培养学生坚定的自信心。坚定的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保证。徐特立曾...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 [学好语文的规律]十条规律在手,学好语文不愁

    ——致想要学好语文的同学金秋九月,同学们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然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语文是快...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_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评魏书生)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须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自身的能量,调动学生源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必须有教学民主的思想。●国外极注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孩子们自主能力的培养。相形之下,我国许多“娃娃”的年龄太大了,有的到了三四十岁还不能自立,还需要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才能生活。●脑子紧用...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反思_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语文现代教育观念的革新与确立必须建立在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的基础上。就当前来说,引进全新的多媒体技术,改善课堂结构,构建更能适应师生双边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发挥语文“社会公器”(顾黄初语)的效能。在多年的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 魏书生争议|魏书生: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末路

    蔡朝阳 魏书生享其大名也久矣。 早在10年前读师范时,给我们讲教材教法的老师就张口闭口魏书生,简直把他供在了神坛上。但在今年10月份之前,我却没有读过他的一行字。这是因为,一直以来,我就对主流媒体大肆宣扬的、对一干人众热烈追捧的所谓大人物,抱有深刻的戒心。 今年10月,...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 [如何改变传统观念]改变传统师生观念 走出语文教学困境

    张上明 [原创] 据报载,我国目前有“近八成中小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而且“这兴趣与年龄、学龄的增长成反比”(《教育文摘周报》98年5月13日第19期第2版)。这是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不愿看到,也难以接受的事实。然而事实就是如此。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除“应试教育”等其他...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 三上语文课外阅读|语文课外阅读三境界

    在语文教改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羸弱,与时代的变化、语文学科所承载的使命和学生个体的发展等不能相适应。审视语文教学,深究其“少慢差费”的原因,笔者以为,长期以来,不尽合理的教学体系、单薄乏味的教学内容、呆板沉闷的考试制度,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 语文指导与训练答案_语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上)

    现代文阅读能力要点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教学要求是:“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清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

    发布于:2025-09-1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