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闹的正确处理方式_正确处理“旁逸”思维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乐清市大荆镇第一中学 林方雄 邮编325615
【摘要】正在实施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现代语文教学应该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目前语文教育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旁逸、语文、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教学过程 中,大部分学生在认真听课,忙于摘笔记,却有学生突然提出一个异想天开的问题,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于是教师勃然大怒,批评该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有些老师的眼里看来,就是故意调皮捣蛋,破坏课堂纪律,对于他提出那异想天开的问题,觉得与所学的课程毫不相干,就像树杈一样“旁逸斜出”,就称之为喜欢“插嘴”、“打诨插科”,甚为反感。
其实,这恰恰反映出这些教师传统的狭隘的“实用主义”教学思想:凡是考试规定的“基本篇目”就教,而且要“教深教透”,于是课内课外翻来覆去都是“基本篇目”,颠三倒四,不管学生爱不爱听;至于学生,只能读应试必考的书,想“正统”的问题,绝不容许有半点“旁逸”。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语文失去了兴趣,怕学语文、语文难学的思想就会产生,这样何谈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呢?
事实证明,没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量”的积累,学生即使把“基本篇目”全背下来,也很难保证考试的“质”。因为从近几年中考的试卷看,“基本篇目”的分数只占20%左右,大多数还是开放性的“活”的知识,所以关键还是要靠能力和智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该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智力,也就是通过“量”的增加达到“质”的飞跃。
学生有好奇心,由好奇而发问是求知欲的表现,是他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表现。虽然有些问题可能提得很幼稚,离题万里,但却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的实际状况,清晰地呈现出学生的思维流向。对于学生课堂上的“旁逸”问题,教师必须学会准确判断,因势利导。如果教师轻率地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势必会挫伤求知的积极性。
例如,《口技》一文,开头和结尾有一句类似的话:“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宁鸿彬老师有一次正在讲述这样写的好处是“反复强调,首尾呼应,突出了口技人技艺的高超”时,一个学生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这个学生认为:“只要在结尾处写‘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就行了,开头可以不写这句话。”宁老师因势利导,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口技》一文原来采用的是首尾呼应、反复强调的写法,或者采用你提出的设置悬念的写法,表达效果也很好。这就说明,学习课文,不可死学,而要活学,创造性地学。就是说,在深入领会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不同于课文的、具有创造性的正确见解。这样学习,收获会更大。”
宁老师的处理非常巧妙,他不是唯教材是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而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想,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见仁见智”的培养,使教学放出了艺术的火花。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在这里,宁老师最可贵的是“顺其势而导之”,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更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点:丰富的创造性。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正确处理好学生提出的一些“节外生枝”的问题,有时自己还要故意“旁逸斜出”,适当地“灌输”给学生一些有用的知识,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知识的“量”。
近来有媒体报道了一位原青岛市二中的语文教师,他创造的一套新的语文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惊奇:“语文课竟然能这样上!”因为在他上课时,学生可以随时打断他的讲课,可以任意反驳他。他教导学生不唯书,只唯实,比如课本中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的结尾说:“多可爱的小生灵啊……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美的生活。”他对此大有质疑:“小蜜蜂是在为人类酿蜜吗?你去取它的蜜试试!”
这种教学方式怎能不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教师创造了有利于学生探索求异创新的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表现欲,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专业修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尤其像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涉及面非常之广。要很好地驾驭教材,教师除了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外,必须在其他诸多学科,如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美学、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有相应的知识,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当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课堂上要准备随时处理难以预料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讲课时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潇洒自如,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学生自然就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发他自己主动去探索、去创新。
总之,在课堂上,适时适当地巧妙地“旁逸”一下,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极为有利的。
参考文献:《学生能力培养与训练实用全书》(人们中国出版社)
《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当代世界出版社)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细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详细阅读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详细阅读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详细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详细阅读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详细阅读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详细阅读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详细阅读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详细阅读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