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学英语的论文题】让学生快乐学习——命题意图说明

杂文收录 2025-09-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让学生快乐学习

——命题意图说明

三门广润书院    曾芳萍

 

进入新课程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能不能让考试变得更有趣味,更富有生活化;能不能让学生在考试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乐于学习;能不能通过考试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养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带着这些思索,我们编制了这份试卷,想以我们的努力,尽可能地体现新课标精神。

一、       让考试生活化

 “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语文课堂应该与生活相呼应,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可行走向。“考试生活化”是这份试卷最好的注角。整个考试过程就是一次大型的活动,是生活情景的再现,考试变成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变成一种愉快的经历。学生一翻开试卷,第一句就是:“同学们,前一段时间学习一定很有收获!今天,让我们展示一下吧!” 这既让学生一进入考场就有一份惊喜,消除了原先对考试的恐惧心理,又让学生认识到原来考试是能力的展示,在活动中展示能力。整个考试由四个活动——“语林漫步”、“腹有诗书气自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手写我心” 组成,活动的材料都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比如让学生给学校的广场取名,为学校拟公益广告等。不仅考核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且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主人意识,激发他们自主创新的欲望,点燃了学生内心自主创新的火花,而且使语文学习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整份试卷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语段训练,内容都贴近生活,题目设计也都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比如“‘贪婪’一词在文中的这种用法,相信你在日常生活和平时写作时也经常碰到吧,请再举一例。” “‘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行道树为何有这种心理感受?假如你是行道树,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 “母爱是伟大的!而我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母爱,忘了对妈妈说声 ‘谢谢’。母亲节就是让你感恩母爱的节日,你知道它是每年的哪一天吗?”等等,这些题目都给学生放飞心灵的权利,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告诉学生该怎样生活。所以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体验到考试的趣味和快乐,而且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也时时处处用到语文,语文学习若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必将发芽,开花,结果。要学好语文,就要热爱生活。

二、       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无论哪一门学科,最终要达到的是育人的目的,语文课程当然不例外。但我们以为,育人不等于思想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这份试卷,让学生感到的是一位朋友在与他进行心灵对话。要学生抄写的这段“人生的三种境界”,与新教材相吻合,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理想观的教育。“活动三”的选文二《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就如一个母亲在向每一个学生倾诉她的心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长辈对他们的关爱,理解自己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凝结着长辈的心血。再通过活动四的一个故事,让学生学会感恩。这一些是以亲切的语气娓娓道来,与学生平等对话,进行心灵沟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三、       让考试指导学习                                                      

试卷不仅在形式上更新,贴近生活,让学生乐于接受,而且,卷中主持人的角色,是一个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心灵之友,同时也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语文。如活动二的开场白: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知识能够让生命进入更深刻的内层,使心灵放出奕奕神采,从而使人的气质与风度显现出来,让学生明白读课外书的目的。“所以老师建议你要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告诉学生学好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多读有益的课外书”该怎样读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且还要把书中优美的、富有哲理的语句背下来,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养成了终生受益,语文学习更需要养成好习惯。这份试卷提醒学生要养成工整书写、背诵等基本的学习习惯;而且还养成探究质疑的习惯,这是新课程中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内在要求。“活动三”的片段一的最后一题: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的,不管读什么作品,我们都要批判地吸收,贵有质疑精神。精读选段后,你觉得作者在词语运用、立意布局等方面有哪些值得商榷,请大胆质疑。这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批判吸收,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品质,培养创新精神。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总之,这次命题是以尊重生命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展示才能体验快乐。我们衷心地希望语文考试能更具人文关怀,让学生快乐成长!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618.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