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和谐侨社建设|从建设和谐教育的高度去认识师德建设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暑期教师师德学习心得体会并兼议“家门口住校”现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最基础、最根本、影响最深远的奠基工程,它是公平的、均衡的﹑人性化的。
开学伊始,一件事情引起了笔者的思考。那是正值学校报名开学缴费注册的日子,一邻居忧心忡忡地找上门来和笔者商量,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是住校好还是不住校,笔者很不解:镇中心小学就在家门口,再说才小学四年级怎么就离开父母去住校。邻居补充:听小学老师解释,住校班配备的老师好,还可以加强辅导。接下来陆续接到远亲近邻的电话,为是否住校发愁的人还真不少:年龄太小生活无法自理;家里子女多住校负担太大;不住校转班后难以适应新环境……
笔者是一名教师,深知孩子们在这种为难的抉择后身心将受到的影响,深知住校的举措关系着学校的收入,深知学校与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职责,深知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深知基础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关系。揭开现象的层面,小学住校牵扯出一系列问题,都和我们的师德建设有关。
我们知道,人是教育发展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也是和谐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因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遵照教育的基本价值与普遍规律开展教育工作,这是师德建设的基础,也是和谐教育的基础。
马卡连柯说过, 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缺陷的人。宋庆龄有言, “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看来,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是国民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的三大教育体系,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以前,“男主外女主内”,主要是母亲在家庭中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任;现在社会经济的压力,男女各撑起一边天,子女未入学前,工作着的父母要么委托长辈带孩子,要么选择日托或全托,自己则在工作空隙或工作之余,做回父母。子女入学后,大多数家长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寄托在了学校相关人员身上。教育子女的时间一减再减,一住校,原本非常有限的时间已所剩无几。住了校后,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失却了必不可少的社会生活一环。基于此,家长与社会以及学校的决策者,不应把住校一股脑儿﹑一种形式地强压在孩子们幼小的肩上。
建设和谐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促进教育的公平、均衡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国家要为每一位学龄儿童和少年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障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义务教育的根本特征就是公平和均衡。所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身体力行,按照义务教育的根本特征办事。其实,遵守法制说到底也是一种基本的师德。
义务教育是为了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教育,在家门口的小学里推行住校,有些多子女的家庭根本无法支付昂贵的教育成本,在农村,流生依旧存在,有些家庭子女上学尚须每月依靠政府的困难补助和学校的减免,难怪“教育部称择校费将取消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费”这样的消息大快人心。前不久,成都地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在城区和近郊部分区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孩子最先感受到了政府“埋单”的实惠。广西市公办农村初中学校对就读的学生实施“免杂费”试点,还大规模进行“两免一补”,确保每一个适龄孩子都能享受到义务教育,今年秋季已开始为农村学生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标准中的所有国家规定项目——杂费、课本费、作业 本费及信息技术费。
因此,在家门口的小学里住校,并配备所谓的好老师,这些显然不是与时俱进的做法,其背后有经济利益的驱使,是与我们的师德建设相违背的,也与和谐教育格格不入,这与远地区学生自愿住校和受客观因素制约而入托,是有着质的区别。
早在几年前,学校分快慢班的做法受到了社会的谴责、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查处,因为它严重破坏了教育的公平和公正,造成了学生的三六九等。现在,在本乡镇的学生群体中发动住校,连近距离的也做工作,并扬言强化教育,优师辅导。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冲着子女成才,咬咬牙住校就住校,殊不知这种做法也破坏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为了赶超住校的同龄人,在竞争中赢得优势,不住校的小学生们有的转为在老师家接受辅导,有的请起了家教,有的迫于经济压力,眼巴巴地在家自学,成了心理上的弱势一族,虽然从长远来看,成才的未必不是后者,但眼前孩子们承受的压力,我们难以预料,虽然从面上来看,大家都在重视教育,但本该在学校接受的辅导却为部分人的收益在创造着条件,我们的教育成本也人为地耗费了无数。
我们知道,首先教师是一类专业人员;其次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这一专业工作时要履行教书育人这一特定的职责;再次教师无论在社会上作为一般人,还是作为专业人,都要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三者的有机组合就产生了教师职业道德这一概念: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称为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这便是师德的内涵。
- 详细阅读
-
语文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是什么|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详细阅读
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 邵晓东多媒体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它用到语文教学过程 中,能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加深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
语文教改设想_语文教改:拒绝“伪新课程”详细阅读
江苏省常州市第十五中学 梁增红(邮编213001邮箱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地的语文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进,专家学者著书评说,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更是把新课标当成新世纪的语文教学的航标。新课程,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从专家所描述的情形看,前景是美好的。无庸置疑,在新...
-
[开学第一课让我来]开学第一课:让我轻轻地告诉你详细阅读
引言:我多次说过,我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因为我的课是相当散漫的,而且目前还没有改变这种讲法的欲望,所以紧张的高三的第一节课,我仍然不准备上课,而是跟大家讲一些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都是我从网上听到的。并且我还可能要给你们一些忠告,这些忠告被许多人证明行之有效,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地想一想。如果你有心,请记...
-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教案创新详细阅读
以应试为惟一目的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严重禁锢了师生双方的教学创造力及其应有的发挥,导致对欲被开发的中国智力资源的深度破坏。正在全国范围推开并深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解构这种全预制、全封闭和全垄断的指令性课程范式,而教案作为指令性课程实施的首道工序,更是以其强烈的预设性、规范性和指示性束缚了师生课堂...
-
[如何说课及说课要点]如何说课1详细阅读
一、说理性 备课,可以从教案看出“怎样教”;上课,可以从课堂教学看出“怎样教”。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独有特征的主要方面。说课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特别强调说出...
-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_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十种意识详细阅读
意识诱发行动。科学的意识诱发正确的行动。面对网络化的教学环境,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十种意识。一、 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有优良的传统,也脱不开因袭的重负。在认真清理遗传的同时,创新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可以这么说: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的立锥之地。创新的领域极为广阔,从现实性讲,亟待通过创新解决的问题有...
-
【王财贵教授的经典诵读】王财贵教授儿童经典诵读专题讲座详细阅读
今天,我之所以来这里就是要说明一件事情,请各位老师这一辈子务必要记住一件事:教育是非常简单的事,教育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事,要培养人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 所谓的老师要有爱心、恒心、耐心,这些三心两意是不需要这么强调的,我们只要了解教育的本质。 本来,一个孩子他就是...
-
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高中生_“研究性学习”在法国详细阅读
法国基础教育和中国极为相似:重哲学、重历史、重基础文化,内容庞杂,学生负担较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育人方式提出了挑战,法国基础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深刻的转型阶段。1990年由现任总理若斯潘领导的教育改革主要在制度层面,1994年开始转向重视中小学学校...
-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实践和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中的误区辨析详细阅读
安徽皖西学院 黄伟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编著的中学语文教科书,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在语文教材改革发展史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 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设置,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