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中聆听教学好处|聆听课堂,追寻语文教学的真谛

语文教学反思 2025-06-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王莉老师的观摩课,周一贯老师和南京市十佳教师孙红老师的讲座,最后由省小语会秘书长滕春友进行活动小结和颁奖。周一贯老师的讲座《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范式的追寻》提出了“四本”和关注的六个问题(第一,坚持母语的本质;第二,坚持儿童本位;第三,坚持学科的本色;第四,坚持实效的本质。关注的六个问题:课时目标要正确定位,识字学词要扎实到位,读通课文要~,自主探究要适位,个性解读不能越位,课程资源开发上警惕错位),柯孔标主任在评课中提出的关于低段课的标准(不读书,不写字,不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的课不是低段课),孙红老师结合《有效性教学》进行评课。并提出了有效性教学的必备条件和对有效性教学因素的调控。在讲座中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的教学,其中特别对教学民主和课程自主开发设计带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些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和启发。
   一、在朗读感悟的处理上,应注意语言形式、内容和情感的融合。
   “感悟是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 没有感悟的朗读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中,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动,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如《壮丽的青春》一课文中有大量的叹号,省略号,大量的短语。我们应充分利用质疑,把教学引向深入,进行咬文嚼字的做法。既要关注课文说什么,又关注怎么说,还要关注为什么这么说,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让学生情感要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让他们的心灵与文字相碰撞,情感与内容相融合。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充分浸染、感化之下,他们才能真正读出自己的心声。
   二、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应注重课时感和目标意识。
   周一贯老师在讲座《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范式的追寻》中提出要坚持语文教学儿童本位、学科的本色和实效的本质。因此,要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课时目标意识,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学科的特点,在教学时间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系统地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以达到教学最优化。如《太阳是大家的》、《可爱的草塘》都忽视整体把握是教学的起点这一阅读教学的规律,教学没有从整体入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引导自读环节没有扎实,没有充分自读的时间,就过早地进入课堂展示,过早地进入研读。另外,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在课时目标的定位上也不是很准确。课时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课时目标是和每天教学活动相联系的目标,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和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对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结果与发展的综合考虑。才可能避开意识流式或为展示教师自身的教学形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在文本内涵的把握上,应对教材进行适宜正确的解读。
   我们提倡学生对课文进行多元解读。学生固然可以从自己的视角作出各自的解读,但是,教师必须要有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在学生说错、解偏的时候,要作出明确的评判,艺术地告诉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地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不加评判地肯定、赞许学生的发言。这是教师的应然的职责,尊重、但不放弃教师的指导,这才是真正的尊重。当然,在解读文本时,我们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写作背景、文体特点等,更要关注的是我们的对象——学生的特点,我们不能把一些太成人化,太理性化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如《太阳是大家的》一课,学生在感悟“落山的太阳”时,教师引入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偏离了文本的主题内涵,让学生有种莫名的落寞。如《猴王出世》中教师一再强调 “不凡的出生预示不凡的将来”。教师没有理解神话的特点,它往往把人物的生世离奇化,神化,而把这种宿命论的观点渗透给学生。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应关注钱学森如何爱国,在研读的问题设计中,应着力钱学森如何与美国当局斗争,而不是着力于研究美国当局如何迫害钱学森。
   四、在教学互动的调控上,应加强生成意识和过程意识。
   教学因课堂生成而精彩,现代教学倡导生成。生成需要教师充分地预设,包括对学生的了解、精心的设计、准确的文本解读等。但是,如果教师按照自己预设的过程,不去关注在生成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情况,甚至简单粗暴地制止自己没有意料到的教学问题,这样的课也将是平淡无味。如《太阳是大家的》一课,当学生对“落山的太阳”说出“遗憾、失落”时,教师应以生成的眼光和智慧,应运用学生的矛盾,进行质疑,引发讨论,从而正确理解文本内涵。同样,对于《可爱的草塘》中对语言的理解过粗,深度不够;对于《壮丽的青春》课文中有大量的叹号,省略号,大量的等语言形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437.html

  • 【变形记作文教学反思】作文教学反思二

    激思维,扬个性   “仿新”毕竟不能等同于“创新”,但它却是创新必不可缺少的过渡阶段。那么,如何让学生写作的“仿新”发生质的飞跃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着手培养学生的两种思维:一是发散性思维,又名联想思维,即让学生由此观点想到另一观点,甚至是好几个观点。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储蓄人生》时...

    发布于:2025-07-08

    详细阅读
  • 【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做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思想”是什么?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如同行尸走肉。《辞海》上说:思想亦称观念,即理性认识。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借助阅读别人的文章,获取思想,再溶化成自己的一套想法,使学生在人生的路上,不论处在喜、怒、哀、乐或困难挫折中,都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不会惊慌失措。 因为这一教育目的...

    发布于:2025-07-08

    详细阅读
  • 珍珠鸟教学反思简短_《珍珠鸟》教学反思

    冯骥才先生的这篇散文,文旨兼美,就我个人而言很喜欢这篇文章。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主要想让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并能过赏析文章本身,所以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这两个方面。 通过课堂实践有如下体会: (一)我是用“呆了一会,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这句话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来让同学们发现“我”和...

    发布于:2025-07-08

    详细阅读
  • 阅读_阅读

    在在阅读教学中,常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读不懂,面对文本,不知所云;二是读不出,即有所启悟却茶壶里煮饺子—倒(道)不出。读不懂,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储备和资源支持;读不出,大多是出于个体心理障碍。激活一潭死水,投下石子就会泛起圈圈涟漪,激活学生的审美感受,同样也需要“石子”。   除排心理障碍。读...

    发布于:2025-07-08

    详细阅读
  • 《生命的壮歌》|《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生命的壮歌》一课中的《生命桥》是一篇激情讴歌生命的篇章。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感受生命的激情,接受精神的洗礼,促使情感的升华。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先让学生观察羚羊,体会其生命的可爱。然后作了如下的描述:在密林深处,一群羚羊被狞猎队一步步逼上了悬崖。(随着描述,多媒体...

    发布于:2025-07-08

    详细阅读
  • 【海天骄子指的是谁】《海天骄子》预习反思

    ①预习是一种学习策略,是自主学习的基础。我把预习称为第一次自学。这个预习设计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等方面进行了构筑。引导他们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准备状态。通过这个环节的自学,学生自然生成了问题,并把一些简单的问题自己解决了。而留底的问题又为下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②在预习乃至自主学习中,最...

    发布于:2025-07-08

    详细阅读
  • 现在的孩子缺乏什么_现在的孩子崇拜什么

    现代的孩子有许多崇拜的偶像,从歌星到影星,甚而是卡通片中的角色。在我们身边涌现出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一些或伟大或平凡的人们,他们都有着高尚的精神品质,甘愿为国家、为人民牺牲自我,奉献青春。恰恰是这些最可爱的人,却经常被我们的青少年所忽视。在孩子心中,从未考虑过要把这些人去当作崇拜的偶像。 学完这三...

    发布于:2025-07-08

    详细阅读
  • 【《半截蜡烛》的故事】《半截蜡烛》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的改革一是要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是要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即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发布于:2025-07-08

    详细阅读
  • 互相学英语_在互相学习中反思

    教师之间,多开展相互听课、观摩活动,不但可以避免闭目塞听、孤芳自赏而成为“井底之蛙”,而且能够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只要有可能,不要放过听课的机会,不要放过一些细节。除了要多争取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还要研究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学生情况...

    发布于:2025-07-08

    详细阅读
  • 今年中考语文阅读题|今年中考阅读题趋向

    今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性和教育性。选文内容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试题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意义和段落意思的完整理解,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着眼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要突出重点,注重覆盖面”的命题要求。 语文基础知识考查题目设计得比较小巧、灵活,淡化了...

    发布于:2025-07-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