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改课反思|关于作文评改问题的反思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一个好头,把一学期的作文批好,可是,总是有一种为了检查而批的感觉,所以经常应付了事。现象1:办公桌上有堆积如山的作文本,长期不批,文本上落了一层灰,不批又发不下去,只好大笔一挥,写上诸如“阅”“很好”“较好”或“X年X月X日”之类的所谓批语了事。
现象2:台板下压着这样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下面一些文字:语句通顺、内容具体、详略得当、格式正确、语言生动……噢!原来是个“作文批语集锦”。有了这个,老师在下批语时只要相机进行“分解组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对一名学生习作的评价,真是“妙法”!
现象3:老师责任心太强了,用要求作家写文章的标准来给学生的作文写评语。批改作文时,毛病不分大小,优缺点不分主次,将学生的作文批得“体无完肤、面目全非、鲜血淋漓”,结果是教师累了,学生腻了,师生全都心灰意冷了。
上述言论和现象,在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中仍可谓时时可闻、处处可见。在我七年的教学中,类似的言论和现象也时有发生。这表明,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困扰我们的往往是作文评改的问题。
在中学的各科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起步最早,呼声最大,它涉及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尤其新课程新教材所带来的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作为语文教学重点内容的作文教学改革也在艰难中前进,但较之其他,作文教学的改革就显得缓慢而谨慎,许多学校还基本沿用一贯的方式方法,语文教师作文批改任务繁重,严重影响了教师布置作文的积极性,师生们都怀着“尽义务”的心理,老师为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而布置写作,学生为完成老师的学习任务而作文,至于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谁心里都没底,于是乎才出现学生作文训练量偏少的现象,才出现“作文一笔糊涂帐,写与不写一个样”的调侃。
谁都知道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作文教学效率很低,并不是语文教师没有作文教改的想法,作文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但作文水平的提高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的能力,如知识积累,语言能力,思维品质,阅历视野等等,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要大面积的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仅*目前的方法是难以奏效的。面对教材教法改革的轰轰烈烈和作文教学改革的冷冷清清,目前的现状迫使我们不得不审视我们作文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不得不重新认识作文教学的本质,分析它的程序和师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各自所充当的角色。我们发现现行的作文教学在程序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在整个程序中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突出学生自写自改的主体作用,没有突出批语的指导作用等。如果我们把传统的作文教学简化为“三步式”,即“老师命题——学生作文——老师批改”,这样一次作文教学就完成了。在这一过程中,首尾是老师中间是学生,从比重上言,淡化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老师命题”而言,只是老师“一言堂”没有把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放在重要位置,自然也就没有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更重要的是“老师批改”作为收尾性工作,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据我了解,目前作文评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三种:敷衍了事型、越俎代庖型和矫枉过正型,没有给学生以批改的权力,而且把“老师批改”放在一次教学活动的最后,没有突出批语应有的指导作用,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割裂了作文教学过程中写与改、导与学的互动性。我们都知道,好作文是改出来的。除了考场作文,平时写作,增、删、改、换,几易其稿是常事。批语犹如一篇文章中的过渡段,它既是对本次作文的总结,更是对下次作文的指导,可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批语的这一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我们的作文教学,写完初稿就完了,其实这仅仅是完成写作的第一步。而教师的批改,也不可能字斟句酌、面面倶到。批改后的作文发下去,学生也只是看看评语或评分,很少再做针对性的修改,没有修改,谈改进、提高,只能是空话。完全忽视了心理学上的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认为,一个人解释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会反过来激发他的动机,影响他的行为、期望和情感反应。)
所以,我们要弥补“三步式”作文教学的不足,深化作文教学的改革,引入让学生互批作文的机制,让学生认识到互评、自改作文的重要性,教给他们互批作文、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能力、写评语的能力,真正达到“会写会改还能评”的程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的“课程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能养成修改自己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435.html
相关教案
-
【变形记作文教学反思】作文教学反思二详细阅读
激思维,扬个性 “仿新”毕竟不能等同于“创新”,但它却是创新必不可缺少的过渡阶段。那么,如何让学生写作的“仿新”发生质的飞跃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着手培养学生的两种思维:一是发散性思维,又名联想思维,即让学生由此观点想到另一观点,甚至是好几个观点。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储蓄人生》时...
-
【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做有“思想”的语文教师详细阅读
思想”是什么?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如同行尸走肉。《辞海》上说:思想亦称观念,即理性认识。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借助阅读别人的文章,获取思想,再溶化成自己的一套想法,使学生在人生的路上,不论处在喜、怒、哀、乐或困难挫折中,都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不会惊慌失措。 因为这一教育目的...
-
珍珠鸟教学反思简短_《珍珠鸟》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冯骥才先生的这篇散文,文旨兼美,就我个人而言很喜欢这篇文章。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主要想让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并能过赏析文章本身,所以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这两个方面。 通过课堂实践有如下体会: (一)我是用“呆了一会,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这句话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来让同学们发现“我”和...
-
阅读_阅读详细阅读
在在阅读教学中,常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读不懂,面对文本,不知所云;二是读不出,即有所启悟却茶壶里煮饺子—倒(道)不出。读不懂,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储备和资源支持;读不出,大多是出于个体心理障碍。激活一潭死水,投下石子就会泛起圈圈涟漪,激活学生的审美感受,同样也需要“石子”。 除排心理障碍。读...
-
《生命的壮歌》|《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生命的壮歌》一课中的《生命桥》是一篇激情讴歌生命的篇章。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感受生命的激情,接受精神的洗礼,促使情感的升华。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先让学生观察羚羊,体会其生命的可爱。然后作了如下的描述:在密林深处,一群羚羊被狞猎队一步步逼上了悬崖。(随着描述,多媒体...
-
【海天骄子指的是谁】《海天骄子》预习反思详细阅读
①预习是一种学习策略,是自主学习的基础。我把预习称为第一次自学。这个预习设计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等方面进行了构筑。引导他们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准备状态。通过这个环节的自学,学生自然生成了问题,并把一些简单的问题自己解决了。而留底的问题又为下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②在预习乃至自主学习中,最...
-
现在的孩子缺乏什么_现在的孩子崇拜什么详细阅读
现代的孩子有许多崇拜的偶像,从歌星到影星,甚而是卡通片中的角色。在我们身边涌现出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一些或伟大或平凡的人们,他们都有着高尚的精神品质,甘愿为国家、为人民牺牲自我,奉献青春。恰恰是这些最可爱的人,却经常被我们的青少年所忽视。在孩子心中,从未考虑过要把这些人去当作崇拜的偶像。 学完这三...
-
【《半截蜡烛》的故事】《半截蜡烛》教后反思详细阅读
语文教学的改革一是要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是要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即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
互相学英语_在互相学习中反思详细阅读
教师之间,多开展相互听课、观摩活动,不但可以避免闭目塞听、孤芳自赏而成为“井底之蛙”,而且能够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只要有可能,不要放过听课的机会,不要放过一些细节。除了要多争取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还要研究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学生情况...
-
今年中考语文阅读题|今年中考阅读题趋向详细阅读
今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性和教育性。选文内容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试题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意义和段落意思的完整理解,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着眼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要突出重点,注重覆盖面”的命题要求。 语文基础知识考查题目设计得比较小巧、灵活,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