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思考与探索感悟心得]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三)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古代语文教育是偏重读写的教育我们现在谈语文教育都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说,但是走进中国古代教育史、字典、辞书比比皆是,却难找到口头语言教育和语言规律研究的典籍。教育的长河中,古代语文教育重视的是书面语言的理解和写作。
古代语文教育的第一个重点是读。因为读是明经(即悟道)和写作的前提。古人特别看重朗读(包括吟诵)、默读、精读与博览。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关键。古人虽然未提出“语感”一词,但是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却非常看重语感的作用。大教育家朱熹强调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注:《朱子大全·读书之要》)清代在教育方面很有研究的教育家曾国藩,在《家训》中关于读的一段话,对诵读的好处就说得更加形象、透辟。他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字觉琅琅可诵矣。”没有语感就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运用——说和写。特别是与口语差异大的文言语感更需要通过朗读培养。几乎所有的古代教育家都强调“熟读成诵”,*反复读和多读来达到意会的境界。因此,古人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文章内容,常常是先让学生把教材读得滚瓜烂熟,直到流畅背诵。这种不分年龄,不分文章内容,一味死读死记的做法肯定是有缺点的。其一,古人对记忆力没有科学的研究,不可能懂得科学地运用记忆力,他们只能从实践中体会到了背诵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就一味用加大背诵量的方法来求学习效果。其二,古人读写的内容重在悟道和传道,重在博取功名,因此读背的内容相当狭窄。一般读背的多是宣传儒家思想的作品,民间文学、杂家著述、自然科技的东西多半不入读背之列。因此,古代语文教育虽然懂得利用少年记忆力强的特点,让他们大量读背,但是培养出来的人,除产生了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之外,很多人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庸才。很多有建树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都是在传统学习之外还能广泛涉猎的人。现代语文教育呢,学法上,抛弃了古代少年时多读和多背的传统,不是讲深讲透,就是满堂“讨论”。教材上,不少课文没有几个生字,也找不出几句妙语,思想内容也很简单,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富含文学性、哲理性或者科技性的美句美文。小学、初中九年下来,优秀文化的积淀和书面感悟能力都较差。等到这些学生进入高中和大学,理解力增强了的时候,头脑里却没有多少储备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发生碰撞。这应该说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失误。我们应该从古代语文教育中吸取其合理部分,在学生理解力弱、机械记忆力强的时候,让他们多记一点“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之类的精美又富含哲理的美句、美文,或者读背一些包含自然科学常识、原理的新韵文,以备将来理解力强时享用。头脑这块阵地,高雅的东西不去占领,粗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一味强调通俗易懂,不懂的不读不记,使学生失去了储备中华文化的大好时机,将来头脑空空,看不出这种教育方法好在何处。
读,是感悟的前提;读,是理解的过程;读,是继承的开端;读,是写作的基础。传统的文章教学,重视读的做法是有其合理性的。没有读的基础,汉语文的摩天大厦就无法修建。但是,语文独立设科以后,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只重传道、解惑、学例文,却忽视了另一方面:学生要在大量阅读和写作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积累知识、感悟人生、认识社会。事实上,不管教师多么高明,讲述多么生动,仅凭一本薄薄的教材、屈指可数的几个单元,是不可能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化、社会生活、人文历史等知识的。语文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是由基础知识与认识、思想、情感等有机组合的结果。没有大量具有丰富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语文读物的熏陶,没有生活和社会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只*几篇样板文章的学习,是培养不出语文能力的。
古代语文教育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写。隋唐兴起科举之后,考试主要凭写文章论成败,语文教育中的写就成了重点之重点,读就成了为写服务的附庸。
古代的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习写字,二是练习写文章。
就汉字的字形和字义来说,都只有通过反复书写才能增强识记和理解,也只有书写流畅,才能思维运动与手书运动同步,适应作文的需要。因此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字的书写,也因此产生了无数的优秀书法家。今天,社会已经进入了电脑时代,有人就认为,汉字认识就行,没有必要练习写字了。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第一,学生只有通过练习写字才能增强对字的识记和理解;第二,练习书写汉字能够促进人的多种思维发展;第三,如果对汉字结构不熟悉,电脑处理文字同样不会得心应手。因此,今天仍然应该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汉字。
文章写作方面,从史料来看,汉代就有了明确的写作教学。古人在四五岁启蒙时就一面读《急就篇》《三字经》《千家诗》等识字课本,一面炼字、炼句、属对、叶韵,进行写的基本训练。这种训练,类似于今天小学的造句和写话,但比今天的训练层次高得多。七八岁开始学文章时,作文与阅读就同步进行了。方式由抄写和模仿开始,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步过渡到独立创作。写的内容和形式随历史的发展日趋丰富,小到民间的简单契约、碑志,大到诗赋和策论,应有尽有。汉代语文教育已比较重视汉字书写和文体写作训练了。隋唐开科举之后,教学生应考的写作指导书也就应运而生,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开始了。如唐代的《diāo@③玉集》《类林》,有点像今天的作文材料参考书。书中分类摘编了若干经史典故,供习作者写作时取材使用。再一类则是供习作者作样板的范文集,类似于今天的优秀作文选,例如《兔园策府》。但是,科举产生之后,应试作文训练就成了作文教学的主流,读也只好服从于写的需要。到了清代,应试写作教学就走入了学八股文的死胡同,教条的写作方式和没落的统治思想,限制了力图以学人仕者的思维发展,害了无数本可能大有作为而又一心科考成名的青年。 12
古代写作教育虽然因封建科举和统治者传道学经思想的影响,形式上重八股,思想上重写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策论,把作文教育引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但是古人重视读为基础,以读促写的宝贵经验仍然值得今天的语文教育借鉴。今天的作文教育也有八股教育之遗风,重人格训练,轻知识和生活积累,加上左倾思想的束缚,写作教学常常走入形式死板、内容空洞、思想僵化的新八股道路。其实,学生作文难不是难在格式上,学生写不出作文和写不好作文,往往是因为思维不开阔和内容缺乏所致。思维不开阔和内容缺乏,是教育只重如何写作而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命题不切合学生实际造成的;学生对教师命题缺乏生活感受,只好胡编乱造,销差了事。思想僵化,是对学生的写作缺少宽容,写作之前就在命题上加框、讲评上再给学生加框,使得学生不敢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因此,何来情文并茂、有血有肉的文章。现在正提倡创新教育,如果学生连写一点真实感受都不行的话,创新思维怎么培养。当然,我不是说教学生抒写真情,就是让学生随便乱说,而是要让学生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在健康文学的熏陶感染中认识社会,改造自己,发展自己。另外,学生的生活圈子小,因此,只关注身边的生活还不够,广泛地看书、读报,把视线投向全国、全世界,投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广阔领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平时多读、多记一些精粹的文句,到写作时,眼前之景、事、人、物才会与记忆中储存的妙词佳句发生联系,产生出新的连珠妙语。
关于听说教育。从社会发展史来看,听和说的教育是先于读写教育的。没有文字以前,人类的交际活动和文化的传承都只能*听说进行。有听说的活动,就必然有听说的教育,只是这种教育是融合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的潜语文教育。有了文字以后,书本的读写教育同样是离不开听说的。但是,却没有教育家专门研究过听说教育的问题,也没有哪个教育家专门把听说作为一门课来传授。在古代,听和说的教育同逻辑教育、语法教育等一样,都只能是一种相互影响、自我感悟式的潜教育。奇怪的是,千百年来,虽然没有专门开设听说教育课,我们的古人,无论是工匠、农民、商贾还是官吏,似乎还没有出现多少听不懂话和说不来话的人。相反的是,现在的语文教育花了不少时间去教与听说密切相关的语法知识、听话要领、说话方法和如何表情达意等听说要义,然而“听”“说”的效果却不见明显,这倒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其实,人类习得母语与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密不可分。婴儿的听说器官和功能是与语言学习同步完成的。当婴儿把语音与语音所反映的事物联想起来,形成概念的同时,听说器官和功能也逐步完善。因此,母语的听力和表达力,是在母语环境的相互交流中形成的。但是,我们也不否认有意识教育在听说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交际全球化、通讯现代化的今天,把古今语文教育联系起来思考,认真研究语文教育如何抓听说能力培养,肯定是十分必要的。问题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要认真分析,把任务列出来,具体划分到相应的年级,并提出具体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不要像“语文”本身一样,虽然独立设科,却又常常和政治、历史、哲学、逻辑等纠缠不清,搞到现在,一个世纪过去了,“语文是什么?”“语文教育该做哪些事?”都还是一笔糊涂帐。如果搞不清楚语文教育在听说能力的培养方面该做哪些工作,而是盲目地把有关听说方面的内容都揽起来,但又“什么学段教什么”,“什么内容有什么要求”都搞不清楚,在语文教育方面本来就糊涂的教师心中再加一笔糊涂,语文教育改革就不会有很大成效。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223.html
-
[《广玉兰》的作者]《广玉兰》反思详细阅读
《广玉兰》一文是一篇状物散文,作者状物,原因是因为她感到了物的“美”,而借助于文字将这种美传递给读者。广玉兰,同样是因为它的美丽、高雅打动了作者,所以在教学时,我紧扣住“美”展开。因此,我对教材的上述处理只对了一部分。但是,事物的美丽是多种层面上的,有外型上的、色彩上的,更有一种事物潜藏在内...
-
《写一个熟悉的人》教案_《写一个熟悉的人》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本课时是一堂网络教学实验课。课堂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学校校本资源——快乐作文网站组织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三次引导学生点击网站专栏——“优秀作文”“作文教学”“佳作欣赏”,每一次的网络利用都有不同价值。学生在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思...
-
[语文教学反思1000字左右]语文教学反思1详细阅读
语文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是,以整体而言,语文教学效率偏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面对学生不懂文体,不会谋篇,词不达意,表达不清,错别字连篇等诸多语文能力的缺漏,人们在思考,语文教学怎样才能走出颓靡的困境?怎样才能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需要?...
-
阅读教学教学反思|“阅读教学”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现在我们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一节课老师最多讲15分钟,剩下的要么是开展活动,要么就是让学生自学。《 新目标英语》中每单元至少有两篇阅读材料,我们现在一般都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强调自学与合作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
-
【优化教学语言】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效率详细阅读
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枯燥无味,没有情趣,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开学初的一节语文课上,由于我感冒,声音嘶哑,我的激励性语言不够,学生的兴致也不高,整个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教学效果不佳,通过这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我注重在教学中要优化教学语言...
-
[合作要有实际内容]合作要有实效——《世纪宝鼎》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通过《世纪宝鼎》的教学,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读课题质疑,提出:世纪宝鼎的“鼎”是什么,世纪宝鼎的样子又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我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学习,在反馈交流的时候,我觉得效果并不好。课后反思,我并没有真正弄懂“小组合作”的目的。如果这节课这样设计...
-
[赏析古诗句子的三步走]学习古诗三步走详细阅读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些诗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那么,如何较快地学习古诗,体会出诗中的美呢? 第一步、解诗题,知背景。 所谓“解诗题,知背景”,就是初学一首古诗,首先须从题目入手,了解诗人的...
-
《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教后记详细阅读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
-
语文快餐杂志|语文快餐——自主的体现详细阅读
时下,教学改革中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接着也便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的苦叹:“语文课没法教了”、“语文课不会上了”……我对此虽表同情,但更多的是为某些教师于当今形势的无奈,思想的守旧而担忧。 其实,今天的教学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空间,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后记_《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记详细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散文。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课文里介绍的生活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陌生的。但是文章的主题思想中提及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学生而言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好在文章里的游戏、知识等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可感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师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