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六年级上册内容|北京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2023-06-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音乐教案】

全教案
一  对新课标的理解
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因此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即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要改变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只重视技能训练,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心灵感悟、情感体验的生成和发展的现象,我们必须强调音乐教育应该遵循艺术本身的规律,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才是学生获得艺术经验之最基本方式和基础,也只有在参与体验过程中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发现探索的乐趣,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丰富他们的经验,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轻松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a. 训练学生歌唱方法和技巧
b. 训练学生对和声的听觉及视唱能力
c. 让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提高他们音乐思维和初步的写作能力

2.过程方法
a. 用专业的方法训练学生歌唱,并多进行范唱。
b. 训练学生学会在歌唱中掌握速度和力度,唱好和谐的二声部。
c.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努力让学生“知之”、“好之”、“乐之”。

3.情感态度
1.学生能用符合歌曲的情绪演唱歌曲,能区分歌曲二声部,并能视唱好自己所唱声部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三 教学重点
1.用歌唱方法唱好和谐的二声部,有感情的视唱歌曲
2.通过旋律创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力

四 教学难点
1.用优质的音色唱歌曲的二声部
2.理解感受音乐意境及思想内容,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

教 学 进 度 表

周  次 内   容 课   时

1    复习国歌校歌
 2
2   3 第一课  同一首歌
 2
   4    5
 第二课  中秋
                            3
6    7 第三课  宁静的湖
 2
    8     9 第四课  茉莉飘香
                        2
   10   11 期中检测
 2
  12    13 第五课   北京颂歌
 2
  14    15 第六课   欢乐的边寨
 212345678910
16    17
 第七课  爱心天使
                3
  18    19 复习
 2
20  考试   
                      2
本学期学生成绩目标:
学期 优秀率 优秀人数 达标率 达标人数 平均分
上学期 68.42% 6 100% 9 88.32
本学期 75% 7 100% 9 90

                    
第一课    同一首歌
教学目的:
一、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能够感受和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喜爱不同形式的歌唱祖国、歌颂友谊的歌曲。
二、能够演唱歌曲《同一首歌》
教学内容:演唱和欣赏《同一首歌》
教学重点:
一、通过学习歌曲《同一首歌》,感受和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能够辨别出不同歌曲的明显不同的风格。
教学难点: 能够用连贯的 抒情的声音 表现歌曲的感情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抒发学生对祖国的深情。
2、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
教学重、难点:根据歌曲的需要调整、控制声音的力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复习第十册教学内容。
1、学生回顾上学期所学的歌曲。
2、学生自选两首印象比较深的歌曲进行演唱。
三、新授
(一)新授
1、听录音范唱
2、随琴学唱歌曲旋律,并找出视唱中出现的难点,师指导演唱技巧
3、学生分组自学师巡视指导
4、学生分组练习
5、完整试唱歌谱
6、个别汇报
7、学生分组练习
8、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表演
课后反思:要加强学生音的强弱 变化的训练 。演唱声音要圆润。以后还要加强声音的训练,多做发声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 感受歌曲的力度 速度有什么变化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歌曲所描写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能感受出 这是一首抒情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 、 新授
1、欣赏歌曲<<我的祖国>>。
2、给学生讲解这首歌曲写的是人民志愿军英勇战胜敌人的故事。
3、介绍词曲作者及演唱者。
4、聆听时让学生去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
5、教师加以引导 点评 说明
6、复听,加深印象。
课后反思:在学习时再多介绍一些关于抗战时期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们理解歌曲的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
                                                          12345678910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合唱歌曲《大中国》
2、能够说出这首歌曲与我的祖国之间在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教学重、难点:
1、能够基本上哼唱出来歌曲。
2、比较一下 两首歌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 、 新授
1、先听录音合唱《大中国》
2、说说歌词中描写了什么画面。
3、大声朗读歌词,认真体会歌词的含义。
4、复听歌曲,再次认真体会歌曲中所表达的意思。
5、随着范唱轻声哼唱歌曲,基本上了解歌曲的旋律。
6、说一说歌曲的风格与我的祖国有什么区别
7、对学生的答案给于肯定,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课后反思: 在学习时,可以注重一下,学生对歌曲风格、旋律的区分,加强学生的分辨能力。                                              

第二课     中秋
教学目的:
一、通过聆听和表演中秋主题的歌曲、乐曲 体现音乐在表现亲情 思念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
二、学唱《月之故乡》《花好月圆》,能够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感情,并能比较出两首歌曲在表现中秋主题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学内容:学唱《月之故乡》《花好月圆》
教学重点:
一、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中思念的意境,引起对宁静月光月色的联翩浮想。
二、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资料 扩宽视野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本课中的两首歌曲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熟悉歌曲《月之故乡》的基本旋律。
2、完整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1、怎样更好的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感情。
2、初步熟悉歌曲的基本旋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 、 新授
1、节奏 发声练习。
2、学唱综合练习的旋律,并进行用规定节奏伴奏。
3、教师指导,并给出节奏的速度。
4、听《月之故乡》的范唱带,先熟悉旋律。
5、随琴唱歌谱,注意升记号的正确应用。
6、对演唱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范唱。
7、师、生共同随琴唱旋律。
8、学生随琴唱歌曲旋律。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升记号的唱法,并能运用到歌曲的旋律演唱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唱歌曲《花好月圆》
2、学唱歌词,唱好切分音的节奏。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小组的讨论活动来明确怎样更好的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感情
2 能够把握歌曲的情绪基调,把欢庆佳节的气氛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新授
1、发声,随琴唱音阶。
2、随琴学唱歌曲旋律,
3、生分组自学师巡视指导12345678910
4、 学生分组练习
5、 完整试唱旋律
6、 加入歌词,师生共同试唱。
7、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8、 教师指导及强弱关系的处理
教学反思:这首歌曲,曲调优美,旋律轻快,学会后,可以将强队歌曲细节的处理。
                                         .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十五的月亮>>《春江花月夜》感受音乐表达的思念之情,并随着歌曲唱一唱。
2 聆听时引导学生关注每段音乐与主题主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每段音乐的发展变化。
2 进一步启发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新授
1、节奏 发声练习
2、欣赏本节课所要听的的歌曲。
3、安静的聆听,体验音乐的意境。
3、对音乐背景进行介绍,启发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4、跟着旋律哼唱歌曲,从另一个角度来感受作品
5、顺着思路 启发学生进行交流
6、说说它们是怎么变化展开得的,又是怎样统一的。
7、学生交流答案,老师引导 评价。
8、结束.
课后反思: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看出高年级对歌曲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二声部的轮唱,通过练习能够演唱出来.但声音的和谐与统一性还达不到一定的水平,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来慢慢提升.达到较高的水平.

第三课 宁静的湖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以音乐的方式了解湖泊,认识湖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聆听《翠湖春晓》,感受乐曲意境,能够说出一些演奏乐曲的名称及其表现作用。
3、聆听《洞庭鱼米乡》、《太湖美》,体验两首歌曲的不同风格,能够哼唱主题和画出图谱。
4、学唱《红领巾湖》、《划船曲》,能够唱准“#4”,能够比较和谐、均衡地演唱合唱部分,能够自己设计演唱形式并带有感情地演唱。
教学内容:聆听《翠湖春晓》、《洞庭鱼米乡》、《太湖美》。学唱《红领巾湖》、《划船曲》
教学重点:
1、学唱《红领巾湖》、《划船曲》,能够唱准“#4”,能够比较和谐、均衡地演唱合唱部分,能够自己设计演唱形式并带有感情地演唱。12345678910
2、聆听《洞庭鱼米乡》、《太湖美》,体验两首歌曲的不同风格,能够哼唱主题和画出图谱。
教学难点:学唱《红领巾湖》、《划船曲》,能够唱准“#4”,能够比较和谐、均衡地演唱合唱部分,能够自己设计演唱形式并带有感情地演唱。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演唱歌曲《红领巾湖》来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真挚情感。
2.知识目标:运用歌唱中的呼吸解决歌曲中的八分休止和弱起节奏。
3.能力目标:用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如何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来表达歌曲情感。
教学难点:八分休止和弱起节奏的解决。
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
1.听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几代人的传唱,表达了美好的童年生活。引入歌曲《红领巾湖》)
二、授新课
1.初听歌曲(情绪、拍子)
2.再听歌曲(听出歌曲的高潮部分,并分出段落)
3.分段视唱(解决难点)
4.连唱全曲
5.完成歌曲
三、实践活动
1.讨论如何运用力度变化处理歌曲。
2.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
3.讨论演唱形式。
4.运用不同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反思: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有着一定的能力,但有时对歌曲的强弱规律的处理还不太到位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唱歌曲掌握弱起小节演唱方法,知道了解印尼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感受演唱二声部歌曲旋律启发学生找到二声部演唱方法和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自己的歌声和聆听不同形式的演唱,感受合唱歌曲的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视唱练习
1合唱部分第一乐句。
唱完之后启发学生高低两个声部音程关系是三度关系。
2出示合唱部分第二句低声部旋律。
让学生按照三度音程关系配上高声部旋律。
3将两条视唱完整演唱。可用(du )来唱
(二)听〈〈划船曲〉〉模仿划船
第一乐段 弱起:拍手 反复:弱起拍手。后两拍两个人对拍手。
第二乐段 拍手 | x o |
再现句 同第一乐段
(三)导入新课
这首歌曲好听吗?谁能说说歌曲情绪?这首歌曲就是我们
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印尼民歌〈〈划船曲〉〉。(出示歌篇)
(四)新授
1加入打击乐器再来听一遍。
节奏型:第一乐段和再现 : 每句弱起后的两拍
第二乐段:响板 | x 0 | 串铃 | 0 x |
2同学们完成不错,想想歌曲可以分几个乐段。
(歌曲可以分两个乐段,合唱之前是一个乐段,后边是一个乐段结束是再现。即“带再现两段体”(板书)
3学唱第一乐段。
(1) 第一乐段有什么特点。(弱起、#记号)
(2) 演唱旋律,弱起出现几次。
(3) 唱歌词,体会弱起的作用。(上下起伏摇荡感觉)
(4) 在声音力度上弱起地方表现上下起伏,再次演唱。
4学唱第二乐段。
(1) 降低难度我们用(du )来唱。(纠正#2和八分休止符)
(2) 再现部分(强调弱起)
(3) 完整演唱全曲。
5欣赏三人组合演唱〈〈划船曲〉〉
(五)介绍印尼
课后反思:演唱时要加强发声的运用,才能唱出更好的声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乐曲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12345678910
2、 通过教学,复习有关民乐的相关知识。
3、 通过对节拍、速度、力度、配器等音乐要素的分析、比较能够感受
到乐曲不同的段落所表达的不同意境。
教学程序:
(一)图片导入:
问题一: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
问题二:你认为这组图片缺少什么?(音乐)
问题三:听辨哪一段音乐适合为这组图片配乐?(播放乐曲的第二、第三部分)
(二)详细听辨乐曲的第二部分
听辨节拍、速度
听辨配器
复习民乐相关知识
边听音乐边各自模仿不同的乐器演奏
说一说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
(三)听辨乐曲的第三部分
听辨节拍、速度
说一说表现了什么?
在配器中增加了哪些乐器使得乐曲这样热烈、欢快?
听音乐,找部分同学在适当的地方加上鼓、镲伴奏。
(四)听辨乐曲的第一部分
出示课题《翠湖春晓》,原曲中还有一段旋律我们没有听。
听辨节拍、速度
如果将三段音乐连成一首乐曲,你认为此段音乐应放在前两段音乐之前?还是之后?为什么?
(五)欣赏全曲
按老师的要求完整的欣赏乐曲
第一部分:静静的聆听
第二部分:模仿乐器演奏
第三部分: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六)介绍作者——聂耳
课后反思:因为没有乐器,可以在对一些著名的作者 等人物,积累丰富学生的认识及了解。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分别感受出歌曲《太湖美》女声独唱中柔美流畅、迂回婉转富有江苏民间小调风味的演唱风格以及《洞庭鱼米乡》男声独唱中那高亢悠远、炽烈奔放的湖南高腔唱法的演唱风格。
2、知道《洞庭鱼米乡》为三段体结构,感受山歌与号子的不同风格。并为第三乐段画出图形谱,来感受歌曲再现段高亢悠远、自由开阔的意境及湖区人们对水乡的热爱之情。
3、激发对祖国山河及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太湖美》、《洞庭鱼米乡》同为水乡渔歌的不同演唱风格。
教学难点: 对江南小调、山歌和号子的感悟。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舞蹈导入:
  通过肢体语言来初步感受歌曲江南水乡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在丝竹乐《太湖美》的音乐播放中,教师带领学生集体舞动
2、简介江南丝竹乐(出示二胡、笛子、琵琶主奏乐器的图片)以及渔歌的字面含义。
二、歌曲欣赏:
(阶段目标:感受《太湖美》、《洞庭鱼米乡》同为水乡渔歌的不同演唱风格)
(一)歌曲《太湖美》欣赏
1、完整聆听《太湖美》歌曲,感受柔美略显欢快的情绪。
2、歌中唱到太湖都美在哪里?初步分析歌词,结合风光图片感知歌中所唱的太湖美景及捕鱼场面。同时简介太湖地理位置及气候、人文特征。
3、聆听江苏方言版《太湖美》歌曲,感知江南水乡地域特有的乡音唱法。初步感知歌曲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特点
响板随之轻击,重点体会歌曲旋律清秀流畅、柔和婉转的演唱风格。(按照一板三眼的形式击奏)
4、分析歌曲结构及歌曲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特点。
随《太湖美》吟唱歌曲后,分析歌曲音乐要素的运用及特点,体会歌曲演唱风格,深化歌曲情境并感知音乐结构。 12345678910
5、师生互动完整演唱《太湖美》。(学生设计演唱形式)
可根据歌曲①②⑤⑥舒展流畅的乐句与③④紧凑跳跃的乐句不同进行设计。
6、聆听学生较熟悉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深化对江南民间小调柔美流畅、迂回婉转音调演唱风格的感知。(此环节根据授课情况再进行拓展,也可省略)
(二)歌曲《洞庭鱼米乡》欣赏
1、由我国五大淡水湖及古诗名篇引出歌曲《洞庭鱼米乡》
(出示地图)太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处,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而在它的东面方向,也就是位于湖南省北部的长江中游以南,出现了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它是?
(出示洞庭湖风景区图片,古诗词)古时的文人墨客也爱游历于此,唐代诗人李白诗云:“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诗人刘禹锡也吟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谈感受,引出洞庭湖及歌曲《洞庭鱼米乡》。
2、初步聆听歌曲《洞庭鱼米乡》,感受高亢悠远、炽烈奔放的情绪(让学生谈感悟)。
(1) 你看到怎样的画面?(激发想象)
(2) 《洞庭鱼米乡》在人声演唱上与《太湖美》的不同之处,特点?——初步引出湖南高山腔唱法。
(3) 聆听湖南湘西方言高山腔《洞庭鱼米乡》,感知高亢神奇色彩中假声优美韵味的演唱风格——知道 所营造自由呼喊而开阔的效果
3、随歌曲《洞庭鱼米乡》清唱,感受歌曲高亢的音调与奔放的情感。
4、分析歌曲结构及歌曲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特点。
(1) 给出不同的洞庭湖风景图片(湖区全景、劳作近景、白帆远景等)请学生根据歌曲音乐结构配图。并说出为什么?
(2) 出示歌片——分析三个乐段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节拍的特点
a b a的音乐结构中:
节拍 旋律 节奏 速度 力度 类型
一、三、
4/4 高亢 舒展 中速 mf 山歌
二、
2/4 跳跃 紧凑 中速稍快 f 号子
(3) 体会山歌自由开阔与号子规整有力
可在b段加入打击乐伴奏,来渲染歌曲热烈的气氛
(4) 为第三乐段画图形谱
(5) 最后完整聆听歌曲《洞庭鱼米乡》(可加入打击乐伴奏)

第四课  茉莉飘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歌曲《茉莉花》和根据民歌《茉莉花》改编的合唱,并能够背唱一段歌词。
2、欣赏《图兰朵特》中《东边升起月亮》合唱及三首我国不同地区的《茉莉花》,能够听辨并能用语言文字表述出它们在情感上、风格上的差异。
3、能用不同表演形式表现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茉莉花》。
教学内容:欣赏《图兰朵特》中《东边升起月亮》合唱及三首我国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演唱歌曲《茉莉花》和根据民歌《茉莉花》改编的合唱,并能够背唱一段歌词。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够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歌曲《茉莉花》和根据民歌《茉莉花》改编的合唱,并能够背唱一段歌词。
2、能用不同表演形式表现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茉莉花》。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歌曲《茉莉花》和根据民歌《茉莉花》改编的合唱,并能够背唱一段歌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不同风格的《茉莉花》音乐的对比欣赏,感受茉莉花美,茉莉花的音乐更美,从而更加喜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12345678910
2、认知目标: 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音乐,并对音乐作品做出初步的评价。
3、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民歌知识,引导探索中国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通过对同一首民歌的不同形式风格的欣赏,使学生知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使学生产生热爱民族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茉莉花和茉莉花音乐的美,并了解其相关文化。
教学难点: 学生能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表达对茉莉花的感悟和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
一、创设情境 导入主题
欣赏《茉莉花》音乐。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
提问:你知道唱歌的是谁吗?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宋祖英 茉莉花 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你还知道《茉莉花》什么知识。
二、赏乐动情 引发情感
(一)欣赏民歌茉莉花
1、对比欣赏江苏民歌、东北民歌。
(1)初听江苏民歌《茉莉花》。(提问:歌曲速度和情绪)
(2)复听。(提问:歌曲的语言和风格)
(3) 对比听赏江苏民歌《茉莉花》与东北民歌《茉莉花》。(从歌曲的速度、情绪、语言、音乐风格等方面比较。)
2、再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
(1) 初听河北民歌《茉莉花》(提问:歌曲的速度、情绪、语言、音乐风格等方面。)
(2) 复听歌曲。(河北的《茉莉花》旋律跳进、高亢,语言朴实,情感体现是刚直、干脆的,具有北方人的豪爽的性格。)
简单介绍民歌体裁中的另一类:小调及其特点。
(二)欣赏通俗《茉莉花》
(1)导入流行音乐拓展欣赏。(黑鸭子组合的《茉莉花》)
(2)欣赏。
课后反思:对声部合唱发声训练,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合唱水平及音准水平,    对学生的音乐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喜欢民歌《茉莉花》,能有有表情地演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二、初步了解《茉莉花》种类,知道《茉莉花》的起源。
三、了解民歌传播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江苏《茉莉花》、东北《茉莉花》、中国民歌《茉莉花》
教学重点:能有表情地演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茉莉花》特征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
课前播放钢琴曲《茉莉花》
一、导入
展示茉莉花图片
同学们请看,问: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茉莉花)平时有没有见过真实的茉莉花?
师:老师今天就准备了一束茉莉花。
2、你们了解茉莉花吗?(生长在什么地方、外形、用途)
二、学习《茉莉花》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茉莉花》。
要求:认真听,并展开想象。
听完问: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
答:歌曲曲调流畅抒情,旋律婉转优美。
2、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在歌声去体验《茉莉花》的情感。
要求:积极的,用笑的表情唱歌。
(跟伴奏唱一遍)
3、为了能更准确地唱好这首歌,我们来学习这首歌的乐谱。
让学生按句子依次认出每个音,认完连起来唱。
最后,跟教师伴奏唱整首曲谱。
三、总结、补充、拓展
《茉莉花》以它优美、婉转的旋律,打动了我们中国人,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心。歌中溢发出来的是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本质。
那么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常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如:传到东北,受到当地民歌、二人转的影响。传到国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单是音乐,其他的文化也如此。 12345678910
即使是同在一片土地上也可能受到新生文化的影响。前几年,就有人把《茉莉花》改编成通俗化的歌曲。
因此,我们说,事物永远是运动的,不断发展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如有剩余时间)
剩下一些时间我们来听一首通俗化了的《茉莉花》。
课后反思: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歌曲的演唱,但表演积极性还有些欠缺.可多利用些时间 加强学生的声音训练。

第五课   北京颂歌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 感受和体验北京的伟大,培养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
二、学唱《伟大的北京》《我多想看看》,并能够创编同歌曲风格相关的舞蹈动作。
教学内容:学唱《伟大的北京》《我多想看看》
教学重、难点:
1 歌曲中的跳进要掌握好,准确唱出来.
2正确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型,演唱时要正确唱出.
3感受民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
2 演唱时情绪要轻快
教学重难.点:
1 歌曲中的跳进要掌握好
2 注意演唱的情绪.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 、 新授
1 、发声练习
2、听磁带范唱《伟大的北京》,主要听歌中的几个切分音及符点节奏.
3、先让学生随琴进行练习。
4、老师与学生共同唱旋律。
5、由学生试着进行演唱。
6、老师进行指导、纠正。
7、分组进行旋律演唱。
8、全体学生演唱旋律.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看出高年级对歌曲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但声音的和谐与统一性还达不到一定的水平,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来慢慢提升.达到较高的水平.

第六课  欢乐的边寨
教学目标:
一、能够用优美抒情的情绪和略带弹性的声音演唱《阿西里西》,以代表彝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本课介绍了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及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少数民族的热爱。
教学内容:学习并演唱《阿西里》
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以及学唱歌曲的旋律,进一步学习并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乐曲的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中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 、 新授
1、发声练习
2、听磁带范唱,《阿西里西》.
3、先让学生随琴把歌词加进去试唱歌曲。
4、老师带学生加词唱歌曲。
5、把学生掌握不好的跳进多范唱几遍。
6、老师进行指导、纠正。
7、分组进行全曲演唱。
8、全体学生演唱完整演唱歌曲.

              第七课  爱心天使
教学目标:
一、聆听《凝聚每份爱》《爱心天使》《妈妈要出远门啦》,感爱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并能随之轻声哼唱。
二、 学唱《圆圆和方方》,能够自己设计演唱形式,能够以自然流畅的声音和充沛饱满的感情进行演唱。
教学内容:聆听《凝聚每份爱》《爱心天使》《妈妈要出远门啦》,学唱《圆圆和方方》。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理解爱心的重要社会意义,懂得团结、互助、自强、坚定等精神的珍贵。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圆圆和方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 、 新授
1、发声练习12345678910
2、听磁带范唱,《圆圆和方方》.
3、先让学生读熟歌词,然后听音乐带着词听旋律
4、老师带学生加词唱歌曲。
5、把学生掌握不好的跳进多范唱几遍。
6、老师进行指导、纠正。
7、分组进行全曲演唱。
8、全体学生演唱完整演唱歌曲.
总复习

12345678910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lejiaoan/12770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