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在家 骨科】《妈妈不在家》口语交际课案例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2023-04-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自设话题)
    
    
    
    一、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我们认为,“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具有一个基本特征,即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学习、生活和今后的社会交际实际,着力培养切实的基础口语交际能力,着眼于交际能力的发展。这使我们知道,口语交际课首先在于选择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形成一个开放式的交际空间,激起学生表达的愿望,让学生自由自在,畅所欲言。经了解,笔者发现,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不愿意一个人待在家里。他们有的是出于依赖,更多的是由于害怕突发事件,怕自己不会应付。因此,我特地设计了《妈妈不在家》这一堂口语交际课,力求让学生以生活为基础,以课堂为发展能力的阵地来适应一个人在家时的心理需要、语言需要,更重要的,是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父母不在家时,如何待人接物、处理偶发事件等有良好的口语储备。
    二、主要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设童话情境,规范语言,掌握要点:
    1.课件展示:鸡妈妈有事要出去一会儿,要小鸡一个人待在家里。鸡妈妈对小鸡说:“好孩子,你一个人在家里,陌生人来了不要开门,说话要注意礼貌。”
    意图:用课件展示可以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使用现实人物而采用“动物”为主人公,更有趣味性一些,有利于学生无拘无束地进入角色中去。
    2.师:小朋友们,鸡妈妈出门了,她叫小鸡一个人在家时注意什么?
    意图:这里,学生很可能被动物形象所吸引,而不注意人物的语言,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同时明白小孩子一个人在家最主要的问题是安全防护意识。
    3.师:(课件显示画面,教师讲述)真凑巧,妈妈刚出门,就响起了门铃声,谁来了呢?小鸡是怎么办的?(课件中出示的画面是一只野猫戴着帽子,笑眯眯地拿着一个大苹果在按门铃。小鸡站在门里面,画面上有“不认识的叔叔”几个字。)
    师:大家讨论一下,小鸡该怎么做才对?(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小鸡不能开门。
    生2:小鸡应该问问他有什么事,叫他走开。
    生3:不是叫他走开,是叫他等妈妈回来了再过来,现在不开门。
    ……
    意图:这里先让学生讨论,再指名说自己认为该怎么办,以达成共识,也为下一步的口语交际作好进一步的准备。
    对话表演选记:
    师:小朋友,快开门哪。瞧,我给你买了个大苹果呢。
    生:你是谁呀,找我有事吗?
    师: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啊,你小时候不是见过吗?我是来找你爸爸的。1234
    生:我爸爸不在家,你改天再来吧。
    师:真不巧,我有急事呢。这样吧,你开了门,我进去坐着等他吧。
    生:不,我不认识你。妈妈快要回来了,要不,你站在门外等吧。
    师:这样啊?那我还是等会儿再来吧。(转身,自言自语:“这小鬼,还蛮警觉的嘛。”)
    意图:这段对话表演在学生逐个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目的在于牢记“陌生人来了不开门”这个要求。同时教会学生和陌生人的应对语言,在不清楚陌生人身份的情况下,说话还是要注意礼貌的。这种对话难度较高,我请了三位小朋友,表演了三次之后,才让学生各自按自己意思练习说话。
    (二)还原生活情境,双向互动,愉快交际。
    师:如果哪一天,爸爸妈妈让你一个人在家里,你们说,可能会发生哪些事呢?(学生说了很多,都写在黑板上。)
    师:选择刚才大家说的这些事中你感兴趣的一件事,同桌来表演一下好不好?
    意图:这里让学生从自己经历过的或者感兴趣的事出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练习说话,可以将前面学会的应对语都用上,并随机应变,这符合口语交际随机性、兴趣性的原则。
    师:请两位小朋友到讲台前边来表演一下,谁愿意?
    师:李子、婷婷,你们俩表演的是什么事啊?
    李、婷:我们是接电话。
    师:好,请小朋友们注意听她们说了些什么。
    李:咦,电话响了。喂,你找谁?
    婷:你好,我是你妈妈的朋友。你妈妈在家吗?
    李:妈妈有事出去了。
    婷:那怎么办呢?我找她有急事。
    李:阿姨,你给我妈妈打电话吧。
    婷:好的。你妈妈的手机号码是什么?
    李:222333444555
    婷:谢谢你,我马上打电话。再见。
    师: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1:李子妈妈的朋友打来了电话。
    生2:阿姨找妈妈有急事,李子把妈妈的手机号码说了出来。
    师:那你们认为李子做对了吗?为什么?
    生1:李子做得对。因为她说了妈妈的电话号码。
    生2:她要是不说,说不定会坏事的。
    生3:李子接电话时还应有礼貌一点。
    ……
    师:真好!你们想想,如果是你一个人在家,碰上这样的事,你会应对吗?(生:会。)
    师:那好,我们来试试。(走到一位学生面前,敲一下桌子。)
    师:铃!铃!铃!有人吗?
    生:哦!你是谁?
    师:我是你的老师呀,你不认识了吗?(生齐笑。)1234
    生:张老师,您好!
    师:你爸爸妈妈在家吗?
    生:他们都不在家。
    师:哦,这么巧,你一个人在家呀。
    生:(迟疑的)老师,你有什么事吗?
    师:(笑)你就让老师站在门外呀,这是待客之道吗?
    生:对不起,老师,请您进来坐吧。
    师:(见学生没别的反应)唉,这嗓子可真不舒服。(生齐笑。)
    生:老师,请喝茶。
    师:谢谢,你真会招待客人啊。
    生:老师,你先坐一会儿,我给妈妈打电话吧。
    师:不用了,老师是想和你妈妈商量一下,看她愿不愿让你参加“六一”演出。
    生:老师,我愿意!等妈妈回来,我告诉她,让她给您打电话。
    师:你真乖,那老师先走了。
    生:老师再见。
    (全班同学鼓掌以表扬。)
    师:刚才小朋友说得真不错,我再到别的人家走走。
    师:喂,有人在家吗?
    生:谁呀?有什么样事儿吗?
    师:小朋友,快开门。我是来你家修水管的。
    生:我家水管坏了吗?
    师:是你妈妈早上给我打电话的。你叫你妈妈来开门。
    生:妈妈有事出去了。
    师:那你也得让我进去呀。总不能叫我白跑一趟吧。
    生:那怎么办?
    师:快开门嘛。我的时间可是很紧的。
    生:叔叔,要不你等一会儿再来。
    师:唉,你怕什么嘛!我的公司离这儿远着哪。
    生:这样吧,你先等等,我上楼去给妈妈打个电话,叫她早点儿回来。
    师:算了吧。我不等她了。真气人,下回呀,我不来了!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做得对吗?为什么?
    生1:我觉得不对。水管坏了,要马上修好的。人是他妈妈叫来的嘛。
    生2:我觉得他做得对。因为小朋友一个人在家,不能让陌生人进来的。
    生3:我也说他做得对。这个叔叔如果是骗人的怎么办?再说,他后来不是要给妈妈打电话了吗?
    生4:那要是真的怎么办?下回水管不是没有人给修了吗?
    生5:要真是修水管的,妈妈再打个电话,一定还会来的。
    ……
    意图:这几段对话在学生经过自由练习后展开,分为三块:第一块针对学生刚刚经过的自由练习,有检查的作用,同时经过老师的摸底,以打电话为中心内容,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在家时接听电话的一些要点。第二块以老师的家访为内容,教育学生独自在家时,自己熟悉的亲人、师友等来了要热情接待。第三块还是强化学生陌生人来了不开门的自我防护意识,让学生明白,即使真是有特殊事情的人,也不能让他随意进门。后两块内容以老师为纽带,更具随机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体会到妈妈不在家时发生偶然事件所要求的语言机智。1234
    (三)结果(略)
    三、课后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供材料。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思维尚处在形象语言为主的时期,对于许多抽象的意思比较难于表达,哪怕事情是生活中已经经历过的。这就需要我们以鲜明的形象来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第(一)板块中,我将主人公形象设计成学生喜爱的小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我出示了“野猫敲门”这个故事性场景,使学生从图片中获得语言形象,从而学会正确的口语表达方式。同时,一开始就直奔重点,让学生将陌生人来了不开门牢记心中。同样,在第(二)板块中,让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说说一个人在家时,可能会发生什么事?选择你喜欢的一件事同桌对话”,这其实是在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材料,拓展思维空间。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还随机穿插了亲友来访和修理工上门等生活事例。
    (二)激发兴趣,快乐交际。
    新课标中多处提到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进行叙述、表达等,对于口语交际,又提到了“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新课标第一阶段口语交际要求)”。因此,这一节课,我在说话内容、指导方式等方面,都将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重点来考虑。如童话情境中的小鸡、猫等形象设计,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事”来说话;而师生互相表演的内容,更是借助于老师语言的幽默,多次让学生开心得哈哈大笑。在让学生进行讨论时,总是说“你认为做得对吗?为什么?”,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给以框框的限制,这使学生能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出发进行评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交际中去,体验到轻松和愉快,达到快乐交际的目的。
    (三)形成双向互动的交际方式,实践量大、面广。
    这一点设计理念,是和传统教材中的听说训练最大的区别,是口语交际的一个显著特征。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往来交流的结果,是待人处事的活动,必须要有交际对象,构成交际关系,形成双向互动的交际方式才能进行。这节口语交际课,无论是在第(一)板块的创设童话情境,还是在第(二)板块融入生活情境,大都采用师生对话表演、生生之间对话表演的方式来进行,构成了交际关系,模拟生活实际双向互动地进行训练,体现了口语交际的特点,切实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另外,在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全班学生参与说话,如在对话表演前,总是用学生讨论、同桌排练口语情境等方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交际需要,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一堂课中进行了“陌生人来了、接电话、老师家访”等等一个人在家时可能发生的多种生活场景的口语交际,达到了量大、面广的高要求。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yuwenjiaoan/12430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