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活动案例】案例:两堂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启示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2023-01-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案例一:
上午第一个活动是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由于是园教研活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记背故事、找图片。活动一开始我按照自己的思路一个个过程下来。第一遍故事的时候我边出示图片边讲,幼儿听的还挺认真,到后来几个环节幼儿就没多大兴趣了,提了好几个问题幼儿都不是按照我的思路来回答的,整个课堂显得有点乱。教师教的很累幼儿掌握的也不好。
案例分析:
中班的幼儿已经能仔细的观察事物,但缺乏持久性,也比较盲目、肤浅,容易受干扰。枯燥乏味的东西他们兴趣不大,就像我在课堂上让幼儿看图讲述,第一遍还好,到后来就像在唱“独角戏”。这年龄段的幼儿对动植物等有生命的物体较感兴趣,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和同伴共同操作和探究,并进行相互商议和交流以满足好奇心和活动的愿望。
案例二:
1 、导入:上午我进活动室时,拎着一个大大的黑色的袋子,故意在幼儿中间转来转去引起幼儿的注意。
2 、启发讨论:我把袋子往中间桌子一放,幼儿顿时围了过来。
幼:“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了啊?”
幼:“袋子里的是什么东西啊?”
幼:“可不可以吃啊?”
……(揭示答案,幼儿畅谈,教师倾听)
我把装了小蝌蚪和青蛙的瓶子拿出来让幼儿观察讨论,全班幼儿都兴致勃勃讨论开了。
“这是大脑袋、细尾巴的小蝌蚪。”
“这是庄稼小卫士小青蛙。”
突然, 俞淑玲 跑过来,拉着我的衣角说:“杨老师,小蝌蚪在叫妈妈。”快言快语的 方晨羽 反驳说:“她撒谎,小蝌蚪根本不会说话。” 俞淑玲不服气地说:“小蝌蚪就是在叫对面瓶子里的青蛙妈妈,是你自己听不见。”不一会儿,幼儿分成了两派。我说:“那我们去看一看,听一听吧!”我故意低下头听了一会儿,说:“小蝌蚪是在叫妈妈, 俞淑玲 观察的真仔细,要表扬,但 方晨羽也要表扬,敢于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异议。两名幼儿都笑了,因为一个得到了表扬,一个得到了鼓励。这时我顺势说:“你们想不想知道小蝌蚪是怎么变成它妈妈那样的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于是,我就把故事讲给他们听,他们高兴极了,我越讲越带劲,他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活动室里是从未有过的安静。听完了还想听。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我把书挂在了语言角,让幼儿自己去翻阅。
案例分析:
这次的课上的很轻松很成功,幼儿掌握的也很好。《纲要》的颁布,为幼儿园教师点燃了一盏明灯,我们不再只是按部就班地严格实施教学计划。 21 世纪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学会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孩子们有了兴趣,他们才会去观察、思考、表达,切忌以教师为中心,让幼儿无条件服从。幼儿虽然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但有时也会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身边事物的关心,他们的好奇好问,不都值得我学习吗?
儿童观、教育观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并不是空洞地挂在嘴上的口号,它时刻体现在教师的一系列教育行动中。我庆幸自己在幼儿的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中,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角色,是幼儿的合作者、引导者。
案例反思:
一、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12
《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是要求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鼓励幼儿去发现自己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像陈鹤琴先生所说的那样:”教师就更容易明了各个学生的性情能力,教育起来就更容易引导,学起来也容易听从了。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专著契机,积极引导
杜威说过:“兴趣标志着在个人与他的行动的材料和结果之间没有距离,兴趣是他们有机统一的标志。”《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因此,教师要关于捕捉日常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并采取孩子乐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积极引导。
“于细微处见精神”,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着许多偶发事件,就算是再细小的事件,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俞淑玲说蝌蚪在叫妈妈,这是多么美好的想象,她把小蝌蚪拟人化,这在成人看来,是多么没有意义与荒唐的事,但在孩子眼里,却有很重要的价值,还富有童话色彩。要是教师置之不理,失去了教育机会,那多可惜呀!
三、学会倾听,尝试走进幼儿的心灵
“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关注幼儿,也是尝试着跟随幼儿,并能促进他们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此时,教师的角色应是“时机的分配者”,也就是要让幼儿感到老师不再是指挥者,而是提供资源与信息的人。在他们需要时,可以从老师这里借用一个手势,一种玩法。案例中,正当幼儿提出问题时,教师能注意倾听,及时发现幼儿生活中的智慧,支持幼儿使他们既是受益者,又是贡献者,并以参与者的身份去引导幼儿发现蝌蚪与青蛙的秘密,让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又一次被激起,让他们有未知探索的愿望。在此过程中,教师能让幼儿的心灵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而教师的心灵也时刻与幼儿的心灵充分结合,急幼儿之所急,乐幼儿之所乐,与他们一起研究和探索,师幼双方融为一体。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yuwenjiaoan/12045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