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乐园简笔画]《动物乐园——大小比较》的课堂实录及评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2022-09-2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执教者:人民小学 徐微
撰写及点评者:大园童小学 俞海芳
一、教学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动物乐园——大小比较”第12—13页。
二、教学目标 :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大小的比较方法。借助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点:
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
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五、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数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号感。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以“动物乐园”为情境的主题图引入,唤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主题图中选比较的对象进行比较,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运用了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又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在教学中要注意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六、学生分析:
《大小比较》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在脑海中已有一个初步的表象,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更没有符号感。因此这节课教师要利用各种形式,把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很快掌握比较方法以及建立符号感。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群小动物,出示动物图片(打乱贴在黑板上),问:都有些什么动物啊?
生:小鱼、小鸟、唐老鸭、熊猫,小鹿……
师:你知道它们分别有多少只吗?
生1:小鸟有3只,熊猫有2只。
生2:小鱼有5条,唐老鸦有1只,小鹿有3只。
师: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这些小动物的多少。(师随机板书课题“比”)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认识“=”
师:谁先来比一比?
生:小鸟多,熊猫少。
师:刚才你听到什么?谁和谁比?
生:小鸟和熊猫比。
师:还可以把什么和什么比?
生:唐老鸭和小鱼比,小鱼多,唐老鸭少。
师:不用数,有什么办法一眼就能看出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
生1:把相同的动物贴在一起。
生1:数出来后,写上数字。
师:把小鹿的图片都选出来,贴在一起,横着排一排;再把小鸟的图片也选出来,贴在小鹿图片的下面,也排成一排。(老师边说边演示,贴的时候注意一只小鸟对牢一只小鹿。)
师:刚才老师用的是什么办法?
生:一个对一个,一只小鸟对一只小鹿。(师随机用虚线一一对连)
师:小鹿几只,用哪个数表示?小鸟几只,用哪个数表示?
生1:小鹿有3只,用3表示。
生2:小鸟也有3只,也用3表示。
师:他们只数怎么样?
生1:相等。
生2:一样多。(师随机板书3 3)
师:3和3之间用什么符号表示?
生:我知道,用“=”。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幼儿园学过。1234
师:那你教教老师怎么写,伸出手指写一个。
学生书空,教师板书“=”。
师:你说的非常对,这个符号就是“=”(板书),你能说出它怎么读吗?
生:读作“等于”。
师: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它就表示两边相等。
师:仔细观察,“=”的模样有什么特点?
生:两条横线一样长,两边的开口一样大。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两边开口一样大,它的形象就表示左边的数和右边的数相等。
在方格纸上书写“=”。
师:前面的数字“3”表示什么?
生:表示有3只小鹿。
师:那后面的数字“3”又表示什么?
生:表示有3只小鸟。
师:谁能读“3=3”
生读:三等于三。
师:刚才徐老师用什么方法比较小鹿和小鸟的只数的?
生:一个对一个。
2.认识“>”
师:我们还能把什么和什么拿来比?怎么比?
生:熊猫和唐老鸭比。
师:一只熊猫对一只唐老鸭(师演示),熊猫的后面没有唐老鸭对了,那谁多谁少?
生:熊猫多,唐老鸭少。
师:熊猫用什么数字表示?唐老鸭呢?
生:熊猫用数字2表示,唐老鸭用数字1表示。(师随机板书2 1)
师:2比1大,中间可用什么符号?
生:大于号。
请生板书。
师:你为什么这样写?
生:因为大口朝着大数。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幼儿园老师教的。
师:谁说一下怎样能很快记住“>”。
生1:“>”象一个箭头,尖向着右边。
生2:“>”一边有个尖,一边有个开口,尖对着小数,开口对着大数。
生3:我把右手的第二根和第三根手指伸出来张开就成了一个“>”。
师:同学们说的真棒。在方格纸上写2个大于号。齐读二大于一。
3.认识“<”
师:如果把小鸟和小鱼比,我不想移动图片,而用其他图形表示,想想可以用什么图形表示?
生1:椭圆形。
生2:小鸟的形状。
生3:长方形。
师:小朋友很会开动脑筋,真棒!下面我们用△表示小鸟,用○表示小鱼来画一画。△应该画几个?○要画几个?
生:△应该画3个,○应该画5个。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小鸟用△表示,小鸟有3只。
生2:小鱼有5条,小鱼用○表示。
师: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一个对一个。
(学生画在算术簿上)
师:画好以后,分别写上数字,想想3和5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生:小于号。
师:说得太对了,你上来写一个。
生板书。
师:跟小朋友们说说怎样写?
生:还是大口对着大数。
师:说的真好,小朋友们也在方格纸上写两个。
师:伸出哪只手,哪两个手指,它的样子象小于号?
生比划。
师:齐读三小于五。3<5表示什么意思?
生:3只小鸟比5条小鱼少。
生:老师,我还有别的表示方法:5>3。
师:5>3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5条小鱼比3只小鸟多。
师:真棒!真会开动脑筋,表扬一下。那好,看熊猫和唐老鸭,谁能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生1:熊猫比唐老鸭多,唐老鸭比熊猫少。
生2:2只熊猫比1只唐老鸭多,1只唐老鸭比2只熊猫少。
4.小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个新朋友:“=”“>”“<”,谁来说一说“>”和“<”怎么区分?
生: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三)、课中操(边拍手边做动作)
师:请你跟我拍拍手 。
生:我就跟你拍拍手。
师:请你跟我做小猫。
生:我就跟你喵喵喵。
师:请你跟我做小狗。
生:我就跟你汪汪汪。
师:请你跟我坐端正。
生:我就跟你坐端正。
(四)、练习巩固,灵活运用1234
师:轻轻翻开书13页,独立完成填一填的第一题。
小猴比小熊少 3 〇4 小鹿比小兔 ( ) 4 〇 5
小熊比小猴多 4 〇 3 小兔比小鹿( ) 5 〇 4
师:填好后,请一位小朋友拿上来展示一下。(投影展示,大家评议对错。)
师:完成第二题。(完成后展示交流,特别是2 > □ 6 >□ □< 9,鼓励学生多重思维。)
7〇3 4〇9 3〇3 5〇8 10〇1
2 > □ 6 >□ 6 =□ □ =8 □< 9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今天我认识了三个新朋友:“=”“>”“<”。
生2:用“>”和“<”时,只要记住儿歌“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就行了。
师:今天我们把动物进行了比较,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比较,如一(5)班有57个小朋友,一(6)班也有57个小朋友,我们就用上---
生:等于号。
师: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比较的?可以拿出文具盒里的文具摆一摆,说一说。
生1:我这只手有5个手指,这只也有5个,5个手指和5个手指一样多。
生2;我有6支铅笔,2块橡皮,6大于2。
生3:我的尺子和我的橡皮比,1把尺子小于4支铅笔。…….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找出了这么多,回家后再找一找,然后跟爸爸妈妈说一说,好不好?
生:好。

〖案例点评〗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高潮迭起,教师科学
有效的引导,给人一种渐入佳境、耳目一新的感觉。整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认为徐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重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设计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在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之后,才能够产生学习的动力,特别是针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激发他们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的一开始,徐老师就利用动物图片创设情境,变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为具体的生活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去。还有课中操的设计,形象生动,因为学生学了半节多课,身心有点疲惫,注意力也不大集中,这时候安排边拍手边动作的游戏,适当加以放松休息,能把学生调回最佳学习状态。
2.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徐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徐老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徐老师还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激发孩子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现在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 的过程中,只要是学生能说的就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能写的就让他们自己写,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注重运用课改的理念转变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1234
3.灵动的语言富有魅力。
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如怎么区分“>”“<”时,利用“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这样的顺口溜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解决了学生记忆和使用符号的困难。
4.注重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课堂的结尾,叫小朋友们去找找生活中关于“=”“>”“<”的数学问题,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5.强调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开放性
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出“=”“>”“<”的读法,写法、用法,因为学生在幼儿园时有过初步的表象,所以教师就层层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设计练习题时,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其中还特意设计了三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学生探索多种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只有教师充分放手,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思维的舞台。
6.生动的评价、适时的捕捉,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光彩。
徐老师毫不吝啬对学生的赞扬与激励,如教学“<”时,有学生说他还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时,老师马上给予肯定与表扬,并趁机回到前面的熊猫和唐老鸭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说出两种说法,再次强化巩固了知识点,并说明了“>”“<”之间是有联系,是可以互化的,徐老师善于抓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并充分加以利用,这种教学机智真令人佩服。整节课教师收放自如,学生和谐发展。师生角色分明,关系亲切融洽。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促使学生层层深入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shuxuejiaoan/11531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