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案例分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预案(两课时)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小学部 宋飞
教材分析:司马迁的故事,会触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然而课文写的却不是很出彩。叙述比较平实,语言比较朴素,含混的,太多太多。如果真的要深入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从具体真实的故事入手,来丰满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在司马迁丰富的感情世界里真真切切地走一遭。
备课难点:第三节,既是文章的重难点,也我备课时无法处理好的一个难点。不仅难在引导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上——课文这一节写得含混不清,语序错乱,因果倒置,与史实出入很大,处理起来很困难。——说白了,酷刑是他自愿选择的,苟且偷生,为的就是心中的那份牵挂。思想斗争应该是受刑之前就开始的,“生存还是毁灭?”应该根源于汉朝的法律:武帝时死罪有两条可免,赎150万或者接受宫刑。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中明确读书目标:读出思考。
1.展示《史记》,走近司马迁:
⑴作家作品:这一本《史记》,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它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呈现)。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史记,走进司马迁
⑵揭示课题: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检查预习,感知课文大意:(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⑴根据自测汇报读书。(组织学生互评——好的鼓励,不过关的全班学生当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强调:“人总是要死的……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⑵初步尝试个性化朗读要求:
呈现:“读出思考”——既要尊重别人的见解,更要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考。
①理解课题内涵:读着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理解“发愤”。
②感知整体构思:默读全文,想一想,围绕着“发愤” 主要写了什么事情?每一节各写了什么意思?哪几节可以合并起来?
3.探究文字韵味: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引导梳理问题: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如果作为读懂的内容汇报,就直接循着学生的思路开讲。)
二、感受“发愤”的原因。
问题一: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提到哪里就学哪里)
㈠在家学渊源的少年生活中,感受发愤的条件——
指导朗读,其他同学思考:你读出了文字后面的哪些东西?
组织交流:
⑴龙门:
①读出感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所居之地。——指名读相关内容。
②读出思考:
a.是啊,北望龙门,东望黄河,小小的司马迁禁不住浮想联翩: 他在想什么?(成龙的理想)
b.“年十岁而颂古文,少负不羁之才”。——再读读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博闻强记,积累史料等,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少壮功夫老始成)
⑵四处游历:
① 读出内容:20岁的司马迁,他会游历哪些地方?(到苏州饱览湖光山色,游离庐山,考察大禹治水的事迹;登上会稽山,参观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到九疑山,查明了顺帝南巡治水的历史;到汨罗江凭吊屈原,到江淮访韩信故乡,到曲阜瞻仰孔子故居,还到邹县薛城,看了秦始皇刻石的峄山,还有孟尝君的故居。到楚汉相争的彭城,访问了当年的西楚霸王。到丰沛观看了刘邦的故居,西北的扶风,西南的巴蜀、昆明……)1234
②读出思考:再读读这些文字,你想到了什么?——(可以谈生活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三次游历,为史记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生活积累。也可以谈对司马迁的认识等。)
结合最后一节,感受“发愤”的条件:
⑴引读:所以,他才有可能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生的。)
⑵探究:请注意几个数字:18年—— 一部史记,仅仅用掉他18年的时间吗?(体会厚积而薄发,实际上,他是用上一生去写作。)60岁——实际上没有那么大,他大约只活了四、五十岁。
㈡在临终遗言的殷殷期盼中,感受发愤的动因——
1、指导朗读:
⑴指导读好父亲的话:万般情怀言辞中。一位临终老人的心愿,谁来读?
一位泪流满面的老人,在倾诉着他的心愿,谁来?
一位紧紧拉着儿子手的老人,拉着他毕生的心愿,谁来?
⑵走进司马迁的内心: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看着泪流满面的父亲,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握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⑶读出父子情深(引读):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忙着——,每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⑷ 第二次引读最后一节,感受“发愤”的动因: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绝宾客之知,亡家室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呈现),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18年,用的是他对父亲……这洋洋洒洒的52万字,写满着他对父亲……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三、探究发愤的过程:
问题二: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哪儿令你感动?(交流时,1、历史材料尽量让学生去补充,补充不出来的,教师讲。)
㈠“飞来横祸”:——汉武帝好大喜功,经营西域告一段落,又派遣最宠爱的夫人之兄李广利做统帅,李广的孙子李陵为副将直捣单于老巢。
李陵带兵五千,异常勇敢,深入敌后扎营,遇敌八万人,转战十余日,歼敌万余人。终于因为矢尽粮绝,外无援兵,内有*细,战败被俘。
消息传到长安,武帝愤怒,朝臣诽谤。司马迁看不过胜时朝贺败时毁,虽然自己和李陵并无接触,但是根据平时的观察,非常赏识李陵的为人:侍母孝,待友诚,轻财、谦虚、甘居人下,却时时想着报效祖国。司马迁认为他有“国士之风”,认为李陵被俘,生死未知,但绝不是贪生怕死,对朝廷不负责任,或许另有苦衷。再者说,他杀伤万余敌人,功过足以相当。认为李陵失败不是他的错,有可能假降,饲机回报,要武帝等等再说。
汉武帝非常生气,认为他有意替李陵辩护,打击他的小舅子李广利,因而把他投入监狱。
㈡“酷刑”:什么样的刑罚称得上酷刑?想象一下,会受到什么样的酷刑?
⑴了解真实的历史:武帝时死罪有两条可免,赎150万或者接受宫刑。然而,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司马迁“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1234
⑵了解真实的想法:身非木石,牢中的司马迁矛盾极了,他一定在想——
㈢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⑴读出“血溅墙头”的字后意思:
①走进人物心灵:假若不选择死亡,就只能接受宫刑,成为不男不女的太监。悲愤交加中,他想血溅墙头的,仅仅是他的生命吗?(做人的尊严,积淀的信仰)
②把体会送进去读。
⑵读出初步理解:
①司马迁的想法,你懂吗?懂得了什么?
②读出自己的理解。
⑶补充资料帮助理解:
① 让我们来听听司马迁的内心独白吧: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为什么去死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不能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其次是不使脸面受辱,其次是不让别人用文辞和教令来羞辱,再次是身体被捆绑受辱,再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披枷带索被刑杖拷打受辱,再次是剃光头发、颈戴铁圈受辱,再次是毁伤肌肤、砍断肢体受辱,最下等的是宫刑,受辱到顶点了。所以,古书上说:“刑罚不用在大夫身上。”
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来,投身在无用的文辞之中,收集天下散失的史籍与传闻,考证前代人物的事迹,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道理,上自黄帝轩辕,下至当今,写成了十表、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是想借此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草稿尚未完成,正好遭到这场灾祸,我痛惜此书没有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露出怨怒之色。我确实是想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把它传给志同道合的人,让它在通都大邑之间流传。那么,我就可以偿还从前受辱所欠的债了,即使受到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对智者讲,很难对俗人说呀!
②读出对司马迁新的认识。
⑷ 读出深层理解:
① “士可杀,不可辱”,不是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他怎么会想到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然而,这奇耻大辱却是他自己选择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②把体会送进去读。
㈣“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⑴看看书上的这幅图——
①他的心就像座下的草堆一样蓬乱,挣扎着,不停地对自己说:……
②他仰望苍天,好像看到了冥冥中的父亲……
③他透过监狱的铁窗,好像看到了滚滚黄河边遥远的龙门……
④他还在想……
⑤引读:是啊,他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尊严的人,他不是神仙,他不是行尸走肉,他不能心静如水。写着写着,他恍惚了,不由得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他的汗哗哗而下,湿透了头发,湿透了衣服,他多么想……但是,他又想到……
⑵指导朗读:
①每一次主题说话,就把看图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反复练读。
②齐读第三节: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来寻找光明。哪怕是死亡的威胁,哪怕是精神的摧残,哪怕是人格的剥夺,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司马迁的信念——齐读。1234
四、思考发愤的结果:
㈠引读最后一节:“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得不好时,可以引导——
⑴18年,和“毕生”不是矛盾吗?
⑵为什么说是他用生命写成的呢?
㈡引读全文,练习说话:
回过头来看吧——
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司马迁——
听着父亲殷殷期待的临终遗言,司马迁——
想着蒙受不白之冤,忍辱含垢的司马迁——
就这样,他用如椽的大笔,写下了这部——
就这样,他为了这项不朽的伟业,一次次咬紧牙关,强行嚼碎了他作为男人所遭受的天大的屈辱,用 写下了 。
㈢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写好读书笔记:
1、再次呈现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谈谈理解。
2、推荐书目(呈现阅读片段):
《史记》: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写《史记》,52万5600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司马迁写君、写臣、写诸侯、写侠、写义、写*佞,无不酣畅淋漓,跃然眼前,充溢着一股浑厚而明慧的气韵。
《司马迁》:两千多年后,有个叫高光的作家把笔伸向了司马迁,然后向世人交出了一部与《史记》的文字量几乎相等的长篇历史小说《司马迁》。高光的全部努力,就是要告诉人们司马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写作《史记》这部皇皇巨著之中和之后,其内心世界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落寞、煎熬和震颤。这是一部充满激qing并令人震撼的作品。作者将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放置在历史和生命的十字路口——他们在迷茫、在徘徊、在选择,同时也在自我袒露与解剖。
3、回过头来看课题。这“发愤”二字,究竟隐藏着那些东西?
4、你从司马迁的故事中,读出了哪些思考?
指导写作读书笔记。
1234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488.html
-
薛法根《爱如茉莉》教学实录_《爱如茉莉》第二课时实录详细阅读
《爱如茉莉》第二课时 执教: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 梦轩一、复习导入。 1茉莉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把这几个词语写在自己的默写本上。(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向母亲提出了一个问题,...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_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详细阅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3、 初步体会诗歌描绘的美妙意境,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预习]1、实践准备、行知合一:a、课前去大自然中游览,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
-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案详细阅读
[预习提示]:1. 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至少三遍。2. 再读课文,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囚、锁、敞、躯、棺)。3. 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永生、地下的烈火、活棺材) 。4. 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
-
假如没有灰尘阅读答案|《假如没有灰尘》详细阅读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拂拭”是指掸掉或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有哪些危...
-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会看病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_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期末复习资料苏教版详细阅读
《天火之谜》1 课文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2 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3.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厄运打不垮的信念》1...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初读课文时,学生认真的自由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我想检查一下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任意选读一段,你会读哪一段? (季丹妮站起来读了描写科技人员攻克难关的一段,但不甚流利)。 师:老师已经猜到你为什么要读这一段话。先放一放,等会儿深入学习课文之时,看看老师猜得是否正确。我想如果你喜...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电子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喜欢·同步练习详细阅读
知识广角一、把下面各字的拼音补充完整。m( ) y( ) ( )an l( ) ( )ui ( )e zh( ) h( )莓 殷 炫 峦 遂 澈 稚 凰 二、辨一辨,组词写好后给同桌听。莓...
- 详细阅读
-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_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教材简析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