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优秀教案_《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0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赣榆县海头镇第二中心小学 王继聚
【设计说明】
古诗教学应注重策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前准备,做好铺垫.
师:你们班的老师贵姓 (孙)哦,那和孙悟空是
一家子,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孙悟空有点关系.你看孙悟空能上天,能入地,这使我想起了《音乐》第8课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会唱吗 (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多么神奇……)
师:我们赛赛书法如何 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那老
师今天就用双笔书法写下我的名字.(用双笔字写下名字)轮到我们班小书法家表演了,推荐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
引入正题,学习古诗.
1,师: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西湖 ,夏季,景色)
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今天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这是谁写的 (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 (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 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
四,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
五,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 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 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
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六,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 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七,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 (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 (学生标节奏)
2,学生根据节奏读诗.
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学生练习读)
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
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
6,指名诵读这首诗.
八,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如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12
2,师生吟唱.
3,师:你如果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
4,学生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
九,对\"对子\"练习.
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 谁来说两句!
十,课堂练笔.
1,师: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我们来交流一下.
2,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自己的作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十一,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陶醉)
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许多诗词,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三位.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
大家预习第二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自我点评
在青小借班上课,知道班主任姓孙.西湖这场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与孙行者有点关系.引入《天地之间的歌》为后面的唱诗又作铺垫.
双笔书写引起学生兴趣,也替老师板书古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学生初步感知苏教版教材为什么会把古诗想会在一起.
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醉\"字的理解是关键,这又巧设疑问.
这一环节为学生自主感悟阶段,放手让学生学习,教师巡回点拨.
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原则,不宜作过深理解.
猜雨下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设计巧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这场雨的主要特点.引用《风雨兼程》歌词,饶有趣味.
学生会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
引导学生学习读诗的技巧很有必要.\"朗读是有技巧的\".
潜移默化让学生感悟到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诗与歌进行结合,引起学生兴趣,把古诗学习推上一个高度.
只要对诗的意境美感悟深些,就能结合自身音乐素养为这首诗谱上曲子.经过吟唱对诗的感悟更深.
体会对偶句用词精确之美,为以后古诗学习作铺垫.
学会感悟,学会品诗,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很有益处.教师以诗品诗,饶有趣味.
\"醉\"字一解,感情升华,苏轼喜爱西湖美景的感情跃然纸上.
发散迁移,为今后对苏诗,词的学习作下铺垫和引导.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174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