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一等奖】《“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评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5-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让孩子的生命自由绽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评析
执教:江苏邗江实验学校时金林
评析:江苏省特级教师:朱瑞足
课堂是什么?有人说,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有人说,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
还有人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总之,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最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因为这样的课堂孩子的生命才会自由地绚烂绽放。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教学为例,笔者作了精心的设计,希望能够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与新课程所追求的教学思想“合拍”。实际教学效果表明,的确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的教学实例如下:
(一)
师:课文的题目很有意思,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发现了吗?
生:课文的题目加上了引号。这是因为是父母说的话。
师:对。
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不相称的话。
师:谁说得再明白一点呢?
生:老师我补充:“精彩”和“糟糕”意思相反,他们是一对反义词。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什么发现呢?(面带喜悦)
(不少同学们面带难色。这时,老师引读课题,故意突出“极了”和“透了”。)
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两种片面的评价。
生:都是极端的评价。
生:“极了”和“透了”都是达到了顶点。
师:同学们有了重大的发现,不亚于哥仑布发现新大陆了。(台下的同学们笑了。)
师:父母亲都对什么事作出了评价的?
生:我写的一首诗作出的评价。
生:我小时候写的一首诗。
生:我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作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
师:对。你说得真准确。是对我七八岁的时候写的第一首诗作出的评价。(教师重复了学生的回答,并且突出强调了是读了“第一首诗”。)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培养一种习惯,形成语文综合素养。课前主动预习是习惯;学会审题,也是一种习惯。在教师的点拨、启发、激励之下,用检查预习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理解文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另一方面,直奔中心,消解阅读难点,为下面精讲精读,作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
师:课文哪几节写了父母对我写诗一事作出评价的?快速浏览课文。
生:一到十四节。
师:爸爸和妈妈是怎样评价我写的第一首诗的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看看你有何发现呢?有何收获?
生自由阅读课文,师巡视,并作指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什么想法,就说什么。
生:读了这部分内容,我觉得妈妈对我非常的关心,给我鼓励。
生:我觉得爸爸太凶了,对孩子的打击太大了。
师:你这说得是真心话。
生:***评价,让“我”非常兴奋,而爸爸的评价,让“我”伤心欲绝。
师:对。
生:巴迪的妈妈真不错,她知道疼爱孩子,要是我的妈妈有她一半好就好了。12345
生:……
师:同学们的想法可真多,说得都很有道理,都谈出了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教者尊重孩子的发言,充分地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既“求大同也存大异”,对孩子的想法作出及时的肯定。还课堂以真实,还孩子以真情,让孩子畅所欲言,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三)
师:听了***评价的,我很激动、得意,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我很腼腆又很得意,点头告诉妈妈诗确实是我写的。
生:我急着要把诗给爸爸看,也想得到爸爸的赞扬。
生:我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还画上了花边。
生:焦急地盼望父亲早点回来,从这里也可看出当时我的心情是多激动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当时“我”在母亲的不断激励下,心情异样的激动,情绪高涨,急切盼着父亲回来,他想能从父亲那儿也得到类似的评价。
师: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出这种感情呢?
生:我来读。(学生读得很有感情了。)
师:他读得怎么样?哪些地方读得好?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
生:他读书时,把该重读的地方重读了。
师:他为什么把书读得这么好,我们还是听听他的介绍吧!我来做个小记者,现场采访他一下。(教师面带微笑,亲切地走下讲台,拿着话筒作采访。)
生:读这部分内容,我很投入。我就把自已想象成小巴迪,进入他的内心去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小巴迪的心情。(台下听课的老师鼓起了掌声)。
师: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更谢谢你把读书的“秘诀”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同学们。咱们同学谢谢他。(同学们鼓掌)来,咱们握一下。(这个同学挺不好意思,看得出来心里乐滋滋的。)〔这个教学片断有三个特点。其一,以生为本,自由表达。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是看教师讲授给学生多少,而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自己真正悟到了多少,体验了多少。即使孩子理解得不够准确、深刻、丰富,但其意义却完全不一样,这是“师本位”和“生本位”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根本“分水岭”。本例则突出了孩子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演员是孩子,主角也是孩子。其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通过朗读,加深感情的表达,深刻体会人物心感情变化,同时,还加强了朗读指导,重视朗读的过程。其三,以人为本,教学相长。从这个片断不难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这绝不是做作。教者扮演小记者采访,是学习经验的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握手亲切致谢,是出于真诚,这里完全没有了“师道尊严”,有的只是和谐与融洽,师生、生生间的智彗碰撞,以及灵感的被激发,情绪被调动。这需要建立在教师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前提下才能形成的。〕

(四)
师:然而父亲却给我泼了一盆冷水,听了父亲的话,我又有何表现呢?
生:……
师:父母对我写的诗,他们的评价截然不同,态度完全相反,这究意有没有道理呢?你有何看法呢?
生:妈妈是一种鼓励式的评价,而爸爸只是批评式的评价。
生:妈妈是为了激发我下一次写出更多的诗。而爸爸则是要我不能骄傲。12345
生;爸爸也是好心。因为他看到我写了第一首诗,就得意洋洋的,就故意给我泼冷水了。
生:其实爸爸说的才是真心话。我写的第一首诗,本来就不怎么样。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的?
生:在课文的第十五小节,几年后,当我再拿出那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的话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
师:对的,你能够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课文值得同学们学习。
〔像壁虎等动物尾巴断了,还能生长,具有这种“再生”的能力。同样教学也要交给他们这种“再生”力。一句话,教学不只是指向过去和现在,还要面对未来,提供给他们生存发展的能力。〕
师:我写的第一首诗,的确不是很好的,爸爸的评价只是从诗的质量上来考虑的,并没考虑到当时我的心情和小孩子的承受力。而妈妈呢,只是出于对孩子能写出第一首诗的欣喜,是就写诗这一行为作出的鼓励的评价。(师小结)
〔孩子对文章内容的体验和感悟,还不够深入时,教者有机地加以升华、拨高。这需要教者对教材在宏观上有高屋建瓴的把握能力,同时还需要教者的敏锐的教学机智。〕
师:父母的这两种评价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理解了吗?
生:没有。我再也忍受不了,跑进房间,扑在床上痛哭起来。
师:假如你就是小巴迪,当时你面对父母亲的不同评价心情又会怎样呢?
生:受到***鼓励,我也很激动。
生:我很难理解父亲的评价,我心里会暗暗地恨爸爸。
生:我会坦然地面对,我知道他们都是为我好。
生:你当时才七八岁啊。你就懂得这个道理啦。(一个学生主动站起来反驳)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换位思考,不愧为是一种较好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师:的确是的,父母的评价对于当时的小巴迪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需要很长时间,向几年,几十年……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巴迪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我越来越体验到当初是多么幸运。能够有一个慈祥的母亲,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
生:后来,我还认识到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都是爱。
师:几年以后,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从这里还可以看出当时我虽然认同了父亲的看法,但从情感上并不没真正地理解父亲。
[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作适当的点拨和讲解,这是教学所必须的。]
(五)
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直大进。你读了这部分内容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
生: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
生: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团结力量大,让我们联系自已的生活实际,通过讨论解决它。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分组运用自已喜爱的学习方式来研究它们。(学生以小组形式学习)

生:我知道了父母是两种不同的爱。这两种爱都需要。
师:假如只有其中一种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如果光有母亲的鼓励,就会骄傲自满起来。
生:如果光有父亲的严厉的爱,缺少了母亲的鼓励,孩子一般会情绪低落,没有前进的动力了。12345
生:如果巴迪只拥有一种爱,他就不可能继续写作,不可成为一名大作家了。他的成功就是得益于父母这两种爱的不断平衡。
生:我补充,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有一次,测验,大多数学生考得不得怎么样,而我却得了高分。回到家,爸爸并没有夸奖我,而是叫我别骄傲,还给我作了错题分析,说我是粗心才写错的。由于得到爸爸的警告,使我得意的情绪全无了。
生:这两种爱,都是为孩子的成长服务的,都是关心孩子的表现。
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又是一种积淀和继承,是对几年中华文明成果的学习和积累。古人早有“学贵有疑”的思想,及时地有机渗透给学生,这就是语文,这才有语文的味道。“厚积”还要“薄发”,与其说语文是继承,还不如说,语文更是一种创造,是生命潜能的一种唤醒与激发。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提问,自已解决问题,在大胆的发言,生动的举例之中,孩子的思维异常活跃,不时迸发出非常有主见、有思想的火花。〕
师:对啊,批评和鼓励这两种爱,我们都需要,少了一个都不行。老师这里有一句话,送给同学们共勉: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倾覆。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者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以师生共勉的形式,送给孩子一句人生格言,这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其意义是深远的。然而教育又并不是强硬的,而是恰到好处地有机地渗透,做到了潜移默化,不留痕迹。〕
综述这一案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精神,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研读新课程,不难看出从中折射出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人文学科较强烈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凭借其文隽优美的文字、回味无穷的意境、深厚感人的情操、琅琅上口的语音、广阔丰富的想象空间,来彰显人文的关怀精神,体现语文课的韵味,富有亲切之感。本节课的教学,可以看出课堂只是作为师生的对话、交流的一个平台,是生发创造知识的一个载体而已。整个课堂教学并不冷冷清清,也不是那种唱戏式的热热闹闹,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张有弛,课堂动静相谐,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气氛是融和的,通过教师的风趣幽默、谈吐自如的语言,课堂上不停地爆发出快乐的笑声。学习再也不是痛苦,再也不是累赘。
二、探究体验,发现创造,是本节课教学的一大特色。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进行探究性语文学习。“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何想法?你弄懂了什么?你还要提出什么问题?……”探究性语言在课堂教学随时都能听见。在朗读感悟、角色换位、记者采访、联系实例、经验交流、推荐好句等具体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在词句、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处,都有发现,都有探究。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促进,课堂教学触发出一个个新“生长点”、新的“发展空间”,灵感相互启迪、思维的相互撞击,在分享知识的喜悦,体验发现快乐的中师生的精神世界达到了自由理想的境界。12345
三、隐匿教学思路,让学生带着老师走,追求教学的“无痕化”境界。总体上考察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现、创造的过程,那种教师摆着架子,俨然“智者”去“考”去“问”孩子的教学行为,在这里是找不到的。学生在自主的学习、阅读中获取知识,增长能力、体验成功;教师则起到点拨、引导作用,教师也成了其中的一员,成为一名探究者、发现者,做孩子学习的伙伴.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0969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