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玻璃》试讲教案_《新型玻璃》教案(第二课时)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德育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能力目标: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能概括段意.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重点: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训练.
教学难点:"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的作用和特点,在叙述上界限不是十分鲜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教具准备:课文录像,多媒体课件(解释"藕断丝连",展示什么是自述以及自述时应注意什么,展示每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录音机,磁带{适于学生想象的轻音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新型玻璃》.(齐读课题)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当一回小记者呢 (想)好,下面老师满足大家的要求,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叫做"现场采访",好吗 {好}现在,你(指同学们)就是小记者了,全班同学和老师都是你的采访对象,你可以就你知道的和想知道的关于新型玻璃的知识,对大家进行采访.注意,你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怎么问就怎么问.不过,采访的时候请注意礼貌.好了,下面我们就开始进行采访,看谁是最棒的小记者.
(学生开始进行采访,可以在座上,也可以下座进行采访.教师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作出准备接受采访的样子.同时,提醒学生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例:生a:请问老师,你知道"急促"是什么意思吗
师:"急促"就是急而短促.……
生a:谢谢!
生b:请问c同学,你知道吸热玻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吗
生c:(面露难色)对不起,我不知道.
生c:没关系.
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不会回答没关系,等过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请各位小记者继续.
生d:e同学,请你把"型"字写在黑板上,好吗
生e:好.(把"型"字写在了黑板上)
生d:谢谢.
…师:老师也想当一回小记者,可以吗 {可以}
请问影影同学,你知道"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吗
{该同学面现难色说:"对不起,我不知道."
师:没关系,其他同学能不能帮她一下 (有几位同学能说出大概意思但不准确)
师:请大家往前看(课件展示"藕断丝连")
(展示完后)现在谁能解释
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
…最后小结:好了,现场采访就到这儿.看来咱们班称职的小记者还不少呢.
通过刚才的采访,老师知道大家对新型玻璃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究竟每种玻璃都有什么特点和用途还不十分清楚,怎么办 别着急,下面老师就带大家去"新型玻璃"家去看一看.(放课文录像)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通过"现场采访"的设计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采访,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出了不懂内容,即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形式灵活,师生平等,过渡自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尤其课件的展示,形象直观,易于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理,互评,拓展
看完录像,师问:现在同学们有没有什么话想说 (学生可能会发出一些赞叹,如:这些玻璃太神奇了.将来我盖房子要用"吃音玻璃"……)
过渡:刚才有同学说,将来盖房子要用这些玻璃,那么,要想恰到好处地使用这些新型玻璃,我们必须首先知道每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板书:特点 用途)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书思考每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并记住问题的答案.1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是否能读懂,了解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什么障碍,随时点拨.)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每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记住了.但老师还希望你能写下来,题目就是《新型玻璃自述》(板书:自述)
追问:什么叫自述
(学生一般能回答:自述就是自己谈自己的事,自己介绍自己.)(屏幕显示自述定义)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以新型玻璃的身份写一篇《新型玻璃自述》
喜欢写哪一种就写哪一种,写同样一种的可以离座自愿接组.
师:在写的时候,要会夸自己,把自己的特点,用途写清楚,叫人一看就想买,当然,要实事求是,不吹牛.(大屏幕显示)
(学生写的时候,教师及时纠正,指导,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
(大部分同学写完的时候)师:请组内互评,选出优秀的准备读给大家听.
小组讨论:你所写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
选出代表准备发言.
检查完成情况.(每组选代表发言,大家互评)生每总结一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师就用课件展示一种,同时板书.
过渡:同学们自述得都非常好,相信需要"你们"的人一看到你的"自我介绍",肯定会马上把你买下.那么,除了课文中提到的新型玻璃,还有没有其它的呢 另外,你想不想亲自研制一种新型玻璃呢 请同学们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放轻音乐)
(学生开始想象,有的伏在桌子上,有的闭着眼睛.)
(这个环节是学生思维的拓展,是对课文内容有利的补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课件展示,放轻音乐等电教媒体的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思想教育,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转思促学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那么就请大家从现在起,发愤学习,努力掌握科学知识,将来去亲自研制更加奇异的新型玻璃,老师期待你们的成功.
(设计意图: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顺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四,布置作业
向你的亲戚或朋友介绍一种新型玻璃.
(设计意图:巩固课上所学知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27 新 型 玻 璃
特点 用途
夹丝网防盗玻璃 自动报警 防盗
夹丝玻璃 坚硬安全 高层建筑
变色玻璃 反射阳光 调节光线
吸热玻璃 调节室温 冬暖夏凉
吃音玻璃 消除噪音 减少噪音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使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对本节课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09256.html
-
薛法根《爱如茉莉》教学实录_《爱如茉莉》第二课时实录详细阅读
《爱如茉莉》第二课时 执教: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 梦轩一、复习导入。 1茉莉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把这几个词语写在自己的默写本上。(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向母亲提出了一个问题,...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_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详细阅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3、 初步体会诗歌描绘的美妙意境,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预习]1、实践准备、行知合一:a、课前去大自然中游览,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
-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案详细阅读
[预习提示]:1. 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至少三遍。2. 再读课文,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囚、锁、敞、躯、棺)。3. 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永生、地下的烈火、活棺材) 。4. 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
-
假如没有灰尘阅读答案|《假如没有灰尘》详细阅读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拂拭”是指掸掉或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有哪些危...
-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会看病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_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期末复习资料苏教版详细阅读
《天火之谜》1 课文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2 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3.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厄运打不垮的信念》1...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初读课文时,学生认真的自由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我想检查一下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任意选读一段,你会读哪一段? (季丹妮站起来读了描写科技人员攻克难关的一段,但不甚流利)。 师:老师已经猜到你为什么要读这一段话。先放一放,等会儿深入学习课文之时,看看老师猜得是否正确。我想如果你喜...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电子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喜欢·同步练习详细阅读
知识广角一、把下面各字的拼音补充完整。m( ) y( ) ( )an l( ) ( )ui ( )e zh( ) h( )莓 殷 炫 峦 遂 澈 稚 凰 二、辨一辨,组词写好后给同桌听。莓...
- 详细阅读
-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_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教材简析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