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教案_19《黄河象》教学设计之二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4-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 高大 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 假想来历 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

出示挂图,导入  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 高大完整无缺 疲劳干渴
发现 斜插的姿势 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 上级指挥员 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0825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