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简短|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0-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今天在学习《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问:“同学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你们还有哪些内容不理解?请你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学生先是认真读课文,然后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疑惑。大多孩子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如有问:“课文中的第一自然的和课题中的打扫为什么加引号?;还有的孩子问:护林员为什么不说服林务官改变打扫森林的决策?······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很多孩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古语说得好“学贵存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对文本提出自己一个问题,比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十个问题还要重要。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同时,能与文本直接对话,而且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当林务官看到又宽敞又洁净的林子,心里美滋滋的,他想:-----------。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
2.出示两组词语:郁郁葱葱 充满生机  活力四射  生气勃勃·····   萧条冷清 危在旦夕 奄奄一息 死气沉沉 ······
学生用分别用两组词语来形容森林被打扫前后的不同景象。
3.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模拟对话。
几年后,当林务官看到森林变得如此萧条冷清后,他会向护林工人兴师问罪,下面我们模拟以下这次对话:
林务官:你们这些工人怎么搞的?森林怎么会变成这样?
护林工人:长官,这都是当初您让我们“打扫”森林的后果啊!
林务官:什么?我只不过让你们把哪些枯枝败叶扫掉······
护林工人:······
叶圣陶先生提出:“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小学生正处于语言感知和语言表达的最佳年龄段。这些都明确指出了在学生的儿童时期语言训练的重要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训练方式要多种多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把说话训练和教学环节巧妙结合起来,并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增添了教学情趣,活化语文,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生机活力。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启示》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打扫”森林》《人类的老师》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12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方式达到了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的大意,并启发学生《“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来归纳;还要学生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又要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交流,组内人员相互学习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最后我要学生全班进行交流,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时,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图示来学习就容易多了,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在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写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课外搜集阅读有关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文章,或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启示,学生激情都很高。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我要学生都能背诵,由于学生很感兴趣,因而大多数学生很快都背下来了。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974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