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观潮的教学设计|《观潮》的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7-3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五、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
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
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六、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钱塘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图片和课件帮助理解。
七、教学方法手段
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朗读教学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1234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 “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3、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来)
  (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1234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四)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1234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九、板书设计
 1  观潮
      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恢复平静
十、自我反思
我的设计以读贯穿整堂课,来让学生感受钱塘江潮水的变化过程。首先我让同学们自己初读感受潮的气势;其次让学生喜欢哪读哪,读出感受,老师相机指导,尊重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接着老师帮同学们屡清潮水变化的脉络,然后再进行指导朗读,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感受、品味到潮的神奇,读出潮水变化的过程,把情感体验融在朗读中,达到背诵的程度,接着引导同学们积累好词佳句,在总结全文的过程当中运用积累的好词,让学生学后能实际运用到练习当中去,达到能力的提高;最后,老师让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再次验证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是名副其实的,在同学们激情处在高潮的时候,给他们留了作业,让他们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把自己的感受写成读后感的形式,让学生们感情达到充分的宣泄。整堂课我和同学们处于激情饱满的状态中,大家学得开心热情也很高。从学生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真地领略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学到了知识,教学目标达到了,重点和难点也突破了。总的来说这堂课较成功。
不足之处,在运用课件时,由于我过于着急忘了使用幻灯片放映,影响了离得远的同学们观看了;开始初读的环节中,我应该让孩子们谈谈初读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学前和学后的有效对比,效果会更好;还有一个幻灯片虽然是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但是对于讲解“水天相接”这个词,不太合适,我今后应切忌不合适的课件如果不合适,宁可不用,但不要滥用;后面的指导朗读,如果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感悟,老师不去总结,这样学生学的效果会更好。其实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感悟的能力,只是老师不敢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做。给这节课留下了遗憾;最后环节中的积累给人感觉与课文有些脱节了,如果选择更好的方式能与课文更紧密地做到随文学我想效果会更好。这些仅供老师们借鉴。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781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