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教学设计]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2-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蚕”、“桑”两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3、引导学生抓住“绿遍”、“白满”、“才…又”等词语展开想象,体会江南乡村景色的优美以及人们的勤劳,激发学生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结合诗文及相关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田园诗的特点,感受田园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区,吸引着国内外的游人。你能说出几处风景名胜吗?你们说的……都是江南的景色。江南景色如画,使人过目难忘,历来就是诗词文人集聚之地。白居易去过江南,他在《忆江南》中就曾经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的乡村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说说江南乡村的风光及自己的感受。看到这样的风光你想说点什么?
3、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诗人翁卷走进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课题,指读)。
二、初读正音,读出诗的节奏。
1、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要读得字正腔圆。(学生自由读)。
2、这首诗中有两个生字(课件出示“蚕桑”,指读,简单释义《结合“插田》“摘桑养蚕”)。还有一个多音字“了”(出示“了”),大家觉得该怎么读?为什么?(学生读,教师从结合字义选择字音角度对学生评价,如:你能根据意思选择正确的读音,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3、练读诗文。
指几名学生读诗文,教师相机评价(如反面评价:你读得很流利,就是缺少点诗的味道,想想,读诗该怎么读?
三、结合注释读诗文,了解大意。
1、过渡:读诗还要解意。请大家结合课后注释互相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如果哪个词语不理解,哪个句子说不好,可以举手找老师帮忙,老师很愿意为大家服务。
2、学生同桌互说诗意,教师巡视指导。
3、指生说说诗文大意。
4、指生说说诗中描绘的景物,教师板书(山原、川、子规、雨、人)
四、抓重点词语,领悟诗境,体会乡村的景美,人勤。
(一)设疑:
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大家边读诗边展开想象:你现在就来到了江南的乡村,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乡村四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二)学生自由读诗文,标出词语,说体会。
(三)师生交流。
1、引导学生抓住“绿遍”体会景色的美。
(1)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对乡村四月的整体感受——美,然后引导:“你就抓住一个你觉得最美的词说一说。”若学生只说出词语,则进一步引导:“绿遍是个什么样?具体说一说。”可用“像——”或“让我觉得——”把感受说具体。评价可以用“你的比方多准确而富有诗意呀!你也快成了小诗人了!”(指两名学生说,在学生能够充分表达后板书“绿遍”)。
(2)补充诗句,感受“绿”的不同韵味。
过渡:多么生机勃勃的绿呀!唐朝大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中也写到了这富有生机的绿(课件出示《咏柳》生读),大家看贺知章笔下的绿和翁卷笔下的绿一样吗?(引导学生从绘画的角度比较二人的不同:一个是工笔细描,一个是挥笔涂染。若学生说不出,教师可适当简笔画)12
(3)引导学生读美。(课件出示第一行诗句)导语:“把你的这种感受带到诗句里读出来吧。”(引导学生读出韵味。可用“你让我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你让我看到了青翠欲滴的绿”或“你读得还没有‘绿遍’”评价。)
2、与“绿遍”相对应的词语是哪一个?指出这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依法引导学生体会“白满”并板书(此环节以学生读、谈为主,简略处理)。
3、引导学生体会“雨如烟”。
(1)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对乡村四月的整体感受——美,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如烟”说说感受。可用“像轻纱、像薄雾、像细丝”把感受说具体。(指一名学生说,在学生能够充分表达后板书“如烟”)。
(2)扩展想象:闭上眼睛,张开双手,如烟的细雨飘到了你的脸上,落到了你的手心里,什么感觉?闻一闻,随着如烟的雨飘来了——?(若学生自己说的具体,此环节可省略)
(3)依法引导学生读美第二行诗句,读出轻柔舒缓的感觉(课件出示,齐读)。
(4)补充诗句,进一步感受“细雨如烟”的美。
导语:不只是翁卷,好多诗人都写到了这如烟的雨。大家看:杜甫写到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韩愈写到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苏轼也写到了:“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课件逐句出示,指导学生朗读)
(注:以上三个环节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顺序调换。当完成一个环节后,教师引导:“我还不能确信,谁还从别的词语中读出了乡村的美?”
 4、过渡:除了美,你还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才…又”体会人们的勤劳并板书)5、这勤劳的人们难道不是乡村的一景吗?(板书:乡村美景)就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这乡村的美景吧。(配乐读最多两遍第二遍可以背)
6、小结:(是啊,江南的乡村四月,山川秀美,细雨如烟。这迷人的景色不仅吸引了我们,更吸引了诗人翁卷。)
五、出示作者,补充诗文,初步领悟田园文化。
1、交流作者资料。
(2)出示资料:“翁卷,字读古,一字灵舒。浙江柳市人。是南宋时期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以善写田园诗著名,布衣终身。”引导学生质疑:“有才华为什么还布衣终身?”教师引导:大家能不能从这首《乡村四月》中找到一些答案呢?(引导学生从板书中找到:对乡村美景和人民的爱可能是其布衣终身的原因之一《强调》)
2、过渡:不只是翁卷,还有许多的文人墨客被这优美淳朴的乡村田园生活所吸引,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课件出示王维《山居秋瞑》、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指读)
3、总结:一首首寄托着田园情思的诗歌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板书“田园文化”)。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我们会继续徜徉在“田园诗”的涓涓细流之中,继续感受我们灿烂的千年文明!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285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