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苏教版数学第三单元备课_苏教版四上第三单元备课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2-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九寨沟资料

图片:九寨沟之春(一)美得让人陶醉!   九寨沟之春(二)   九寨沟之夏(一)美得让人陶醉!   九寨沟之夏(二)美得让人陶醉!

            九寨沟之秋(一)美得让人陶醉!   九寨沟之秋(二)美得让人陶醉!   九寨沟之冬(一)美得让人陶醉!   九寨沟之冬(二)美得让人陶醉!

美文:吞 没 的 视 线

《九寨沟》、《雾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用互联网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了解九寨沟自然风光和雾凇这一自然景观的神奇、迷人,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现象,感悟课文语言文字的美,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对九寨沟的美景进行介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文章内容、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学习,了解更多的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人情风俗,和雾凇的美景,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能力目标: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拓宽视野,全面了解九寨沟的自然风光雾凇的美景。
难点:1、通过网络考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2、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三、实验目标:
能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选择喜欢的景点,当一次小导游。
四、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五、教学准备:网络
六、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自然吗?为什么?(学生谈喜欢的理由)
2、今天,老师带你们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山水,去了解大自然的奇观,(板书两课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指导:“雾凇”的“凇”是两点水。(学生书写“雾凇”)
(二) 、初步感受九寨沟和雾凇的美景
1、你想去浏览九寨沟,去认识雾凇吗?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网站,你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图片,看一看,谈一谈你的感受。
(学生浏览,同桌交流观看图片的感受。时间5分钟)
2、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可以讲感受、也可以提问题)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 自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 出示生字词,检查效果。
(四)、调查兴趣,自主选择
1、 再读课文,说说你想先去哪里玩一玩?
2、 根据多数学生的兴趣,决定先学习哪一课。
(五)作业
1、 描红
2、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
课时目标:
通过学习文章内容、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学习,了解更多的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人情风俗,和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九寨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是啊,如果世界上真有仙境,那肯定就是九寨沟。这是一个佳景荟萃、神奇莫测的旷世胜地;这是一个不见纤尘、自然纯净的“童话世界”。九寨沟的美具体表现在哪儿呢?今天,我们就来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欣赏美丽的九寨沟,欣赏这篇课文是怎样来表现九寨沟的美的。1234567891011
(二)明确目标及学习方法:
教师揭示网上学习的目标及方法:
(1) 读一读最喜欢的内容。
(2) 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3) 查一查相关的资料。
(4) 说一说你喜爱的景物。(可以运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5)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三)网上学习。
(四)汇报所学内容,随机进行拓展性说话练习。
1、师:有人说:“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看来九寨沟的水可是不可不看的哦!谁来先为大家介绍九寨沟的精灵——水呢?(学生用文中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分别描述瀑布、湖泊……)
2、师:小动物们好可爱啊!那么在密林深处它们是怎样幸福的生活的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那里的景象吗?你还知道九寨沟有那些野生动物吗?(学生用文中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分别描述野生珍稀动物资源: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藏羚羊雪豹、金钱豹等,二类保护动物有白唇鹿、岩羊、藏原羚、猕猴、红腹角雉、绿尾角雉、大天鹅等,三类保护动物有鬃羚、斑羚、碉羊、血雉等。)
(五)回归课文:
1、齐读课文。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也仿佛看到九寨沟那神奇美丽的景色了!那书上又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把课文读一读,好吗?
2、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手法。
(1)抓住典型的景物,展现九寨沟自然景观的美丽神奇和珍稀动物的活泼可爱。
(2)采用总分的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
(3)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3、小结:
这篇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选取典型的景物,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手法向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美,让我们仿佛真的来到了这个迷人的人间仙境。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雾凇的更多知识;感知吉林,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一)、学习课文,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1、刚才同学们看完图片后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请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为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归纳课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
2、自学完课文,谁能来讲讲课文为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学生归纳:课文讲述雾凇的美丽景色和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3、那雾凇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出有关的词句。
(带领学生细读课文第二小节,找出雾凇形成的原因:水蒸汽遇冷凝结。形成过程: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
4、有感情齐读课文第二小节。
5、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看看网站上是怎样介绍的。
(学生再次浏览网站内容,进行知识的拓展)
6、浏览完网站,你对雾凇形成原因及过程的内容有补充吗?
7、围绕雾凇,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
(二)、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1、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课本上已经不能解决了,我们利用网络来开展学习,看一看网上的内容能否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如果你还有不理解的问题,进入雾凇论坛,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教师在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并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3、 指名说说学习后的感受。
(三)综合实践:
1、师:我们进行了一次精彩的网上之旅,尽情地欣赏了九寨沟风景的美,雾凇奇观的美,文章的美。你最想说什么?1234567891011
2、师:准备围绕这篇课文进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同桌互相商量一下,你们想搞什么活动?
学生自由讨论,初步生成方案
3、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和九寨沟的美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你最喜欢哪一处景色,你愿意以“小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边游览,边介绍吗?
(组织学生以“小导游”身份介绍,学生间相互补充、更正。)
(四)、布置作业
尝试把学习所得利用计算机制作成演示文稿、word小报等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10.云雀的心愿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增强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0 云雀的心愿
  要求学生查字典理解“心愿”。
  2、质疑。
  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录音范读课文。
  2、读后讨论上面的问题。
  三、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表上的字。
  要求读难字音,认清字形,联系课文想想字义。
 (1)抽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
  滥(làn),不能读(lān);瘠(jí),不能读(jǐ);堤(dī),不能读(tí);汛(xùn),不能读(xìn);苔(tái),不能读(tān)。
 (2)指名分析字形。
  田字格里的生字既要会认,也要会写。指名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形体。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后,教师提醒注意下面几个字的写法:
  厌:与“庆”比较。
  乱:与“甜”比较。
  伐:与“代”比较。
 (3)指名逐段试读课文。
  提醒学生注意:表示语气的词要读轻声。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四、讨论分段
  1、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观察课文插图。)
  读后说说云雀妈妈和小云雀到过哪些地方。
  2、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
  第二段:(第5-10自然段)。
  第三段:(第11-13自然段)。
  第四段:(第14、15自然段)。
  五、作业
  1、生字描红。
  2、抄写生字词。
  讨厌 乱砍滥伐 贫瘠 冲垮 树冠 冲刷
  3、练习正确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读黑板上的生字新词。
  2、画去不合适的读音。
  滥(nàn làn)渗(sèn shèn)
  擦(chā cā)贫(píng pín)
  3、回答:云雀妈妈和小云雀到过哪些地方?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
 (1)出示幻灯片。(沙漠图)
  小云雀和他的妈妈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如果狂风吹来,沙漠上会出现什么情景?
 (2)指名读第1-4自然段。
  “漫天飞舞”是什么意思?
  “贫瘠”是什么意思?
  “贫瘠的沙漠”是怎样形成的?
  (相机板书:漫天飞舞 乱砍滥伐)
 (3)指导朗读。
 (“漫天飞舞、睁不开眼、乱砍滥伐、贫瘠”等词要重读。小云雀的话要用埋怨的语气读,云雀***话要用惋惜、心疼的语气读。)指名试读,分角色朗读。1234567891011
 (4)小结段意。
  由于人们乱砍滥伐,使茂密的树林变成了贫瘠的沙漠。
  2、细读第二段。
 (1)出示“洪水泛滥”图。
  小云雀和妈妈来到了什么地方?它们看到了什么?谁能说说
  洪水会造成哪些危害?
 (2)自由读第5-10自然段。
  ①“咆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河水像脱缰的野马?
  ②河水为什么会这么凶猛?
  理解:河堤、汛期、泛滥成灾。
  (相机板书:大河的上空 河水泛滥成灾)
  ③“蓄水”是什么意思?森林是怎样蓄水的?
  理解词语:树冠、苔藓、渗、储存。
  ④比较句子
  森林就是一座大水库。
  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
  指名说说这两句话都是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哪句话语气更肯定些。
 (告诉学生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更肯定些。)
  ⑤指导朗读第二句话。
 (相机板书:森林 水库)
 (3)指导朗读。
  (描写河水泛滥的句子要读出气势汹汹的样子。小云雀的话要用害怕的语气读,读***话要显得无可奈何。)
 (4)小结段意。
  河流上游的森林被伐光,河水泛滥成灾。
  3、细读第三段。
 (1)自学课文。讨论:为什么说森林是空调器?
 (板书:空调器)
 (2)指导朗读。
  4、细读第四段。
 (1)齐读课文。
  小云雀说了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从小云雀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该怎么办? (板书:森林重要)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茂密 冲垮 树冠 枯枝败叶
  云雀 冲刷 讨厌 漫天飞舞
  2、组词区别。
  厌() 乱()  伐()
  庆() 甜()  代()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看拼音,写词语。
  mào mì chōng kuǎ shù guān
  (  ) (     ) (   )
  yún què chōng shuā tǎo yàn
  (   ) (    ) (    )
  kū zhī bài yè màn tiān fēi wǔ
  (       ) (        )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内容
  1、讨论:
 (1)学过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引导学生从乱砍滥伐、森林会变成沙漠、河水会泛滥成灾、森林是水库、是空调器等方面练说。)
 (3)小组练说,指名到讲台前练说,师生共同评议。
  2、总结谈话,完成板书。
 (来到、看到、植树造林。)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
  1、画出课文中的提示语,体会说话者的心情。
  2、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3、指名分角色,表演朗读。
  四、指导复述课文
  五、作业
  1、填字成词。
  黄沙( ) 乱( ) 滥( )
  泛滥( ) ( )枝 ( )叶
  2、填空。
 (1)小云雀( )说:“这里的风沙真讨厌!”
 (2)云雀妈妈( )说:“那是因为森林也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
  3、写话。
  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要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

9.九寨沟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的作用。4、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了解生活在那里的异兽珍禽。教学准备:九寨沟风景图片、课文录音磁带、相关歌曲磁带。教学过程:1234567891011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谈话激情
你或你的亲友有人去过九寨沟吗?把你所了解的九寨沟介
绍给大家。(电视、杂志上看到的也可以,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
3、读了课题后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⑴读生字词
潘、敏、禽 (前鼻音)
坪、羚 (后鼻音)

宵、县、恰、窜(三拼音)
掬、咀 (同声韵不同声调)
⑵读句子
你觉得哪些句子有些难读,你能读好它吗?
⑶指名分节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议。
三、录音范读
讨论:
1、你听了课文录音,仿佛看到了什么?
2、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九寨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4自然段)
3、其它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4、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4自然段)
第三段(第5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2、思考讨论:九寨沟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那是个什么样的
地方?
要求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3、指导朗读:突出“神奇的”、“因为……所以……”、“一……就……”、
“童话世界”。
4、齐读。
五、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
2、哪些生字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善:上边的“羊”字一竖要出头。

县:里面是两横。
3、范写:善、窜、捷、禽
4、学生描红、仿影、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第一段。
2、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九寨沟名字的由来,九寨沟是由几条神奇的山沟组成的,如果人们一进入景区,就像到
了仙境般的童话世界。那么九寨沟到底是个怎样美丽的仙境呢,
今天让我们跟着导游一起去游览一番。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你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上它,感受到它的美。

2、导游给我们介绍了哪几处景观?逐句找找。
板书:雪峰、湖泊、森林、瀑布
3、再读读,这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你能把领略到的神奇美丽朗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吗?
4、学生自学。
5、全班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在谈感受时品析词句,理解“宛如、白练腾空、高低错落、蔚为壮观”等词语。
感受雪峰时抓住“插入云霄”、“银光闪闪”想象雪峰高耸,皑皑白雪在阳光下银光闪烁的景象;
感受湖泊时抓住“大大小小”、“颗颗宝石”、“镶嵌”、“清澈见底”、“色彩斑斓”,体会湖泊之多,湖水之清,湖石绚丽多彩,
身临此山此水真似到了一个“童话世界”;通过“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等词语体会原始森林到处都是;
“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一句点明了“五花海”、“无彩池”的由来;
抓住“白练腾空”、“银花四溅”看图联想那道道激流直下的壮观景象。

结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自由练读、齐读、指名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欣赏了插入云霄的雪峰、五彩缤纷的湖泊和壮观的瀑布,我们继续向纵深行
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
没的地区。在这里,你可能有幸结识哪些珍稀动物?
1、请你轻声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里描写了哪些珍稀动物?
板书:金丝猴 羚羊 大熊猫 小熊猫1234567891011
2、你最喜欢作者介绍的哪种动物?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给大家介绍一下。
3、学生谈感受,读句子,互相交流。
4、小结:在这一自然段中,写了四种珍稀动物,作者抓住了“林深叶茂,游
人稀少”来点明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抓住“体态粗壮”、“机灵的小
眼睛”写出金丝猴的特点;抓住“憨态可掬”、“若无其事”来描述大熊猫的
特点;抓住“行动敏捷”、“对着湖面美滋滋地照镜子”写出了小熊猫的可爱。
作者在介绍这四种动物的语句间用上了四个“也许”,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
了什么?
5、有感情地齐读第四自然段。
6、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找出描写“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1] [2]  下一页
的语句再读一读。
3、默读课文,思考:第五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交流小结:
⑴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九寨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⑵使文章首尾呼应:最后一句与前文的“一进景区,就像到了一个
童话世界”相照应。
5、指导有感情背诵第五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欣赏歌曲
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眼
去看看。我国著名歌手容中尔甲看到九寨沟这么美也忍不住高歌一曲,
下面请欣赏《神奇的九寨》。

练习3
教学要求
1.辨读4组形近声母及相应的字词。
2.复习部首查字法,培养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和习惯。
3.照样子进行对对子训练。
4.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5.熟记8条成语,积累词汇。
6.朗读、背诵诗歌。
7.学习接电话,训练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8.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 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出示:辉(h_ )——南(n n)。
(2)请学生说说这两个声母字形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字形都像门洞,但 h 起笔的竖写得长,在四线三格中占上两格,n 仅占中间一格(可同步出示 h n )。
(3)谁还能记得这两个声母的表形图儿歌吗?(荷花出水h h h,哪吒出关n n n。)
(4)请学生轻声读读,注意读准声母,读准音节。
(5)请学生正确读出词语。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其余三组词语。学习第四组时,可补充b和d进地区别认读。
3.练习。
(1) 分组出示词语,集体认读。
(2) 用多种形式反复认读。
二、 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复习讨论:
(1)部首查字法应该怎么查?
(2)怎样给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将表中提供的解释放到词中进行比较,然后决定选哪一个意思。)
3.练习。
学生自己查字典,同座位互相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并让学生比赛谁查得既对又快。
4.反馈。
交流讨论查字典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查的,就该选哪一个义项。教师相机点拔:“观”字部首既可以是“又”,又可以是“见”,相应的除部首外的笔画数为4画和2画。“善”字部首既可以是“羊”,又可以是“口”,除部首外的笔画数也分别为6画和9画。“观”的解释应选②,“纵”的解释应选②,“善”的解释应选③。
三、教学第三题1234567891011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出示例对:白银对(黄金)。
(2)指名读,讨论例对是怎样对的?(“金”和“银”都 是贵重金属,“白”和“黄”都是表示颜色的词。“白银”和“黄金”的字数又相等。)
(3)教师引导归纳出对子的方法:①逐字分析;②对号填字。
(4)请学生说说“白银”还可以怎样对?(青铜;黑铁)
(5)根据学生答案和书上答案,请学生比较,哪个最好?为什么?
3.练习。
(1)学生根据上述对对子的方法,自己完成对对子练习,把答案写在括号里。
(2) 教师巡回指导。
4.反馈。
交流对对子答案,答案不唯一,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最好的对子。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出示第一句:小红( )年纪小,( )很能干。
(2)指名读,讨论前后两小句的关系。“年纪小”一般来说,能力也就怎样?现在句子说小红“很能干”,前后意思不是顺着的,用上哪个关联词合适呢?
(3)请学生选一关联词填入句中,再读一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分析所填关联词是否使原句意思通顺。
(4)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选填关联词语的思考步骤:
①读句,分析前后小句的关系;
②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③读一读,是否恰当。
3.练习。
学生依据上述步骤和方法试做第2小题。
4.反馈。
请学生读填好关联词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二、教学第五题
1.复习。背诵学过的成语。
2.准确认读。
(1)学生自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练读。
3.了解大意。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已经懂了的成语的意思。
(2)教师重点点拨以下两条成语的意思:
风月无边:风月,清风明月,泛指美好的景色。极言风景之佳胜。
蔓草荒烟:蔓生的草,凄冷的荒烟,形容情景荒凉。
4.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同座位相互练习背诵。
(4)集体背诵。
(5)指名背诵。
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成语。
二、教学第六题
1.读正确.读通顺。
(1)让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2.了解大意,领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赞颂伟大祖国辽阔壮美,气象万千。)
(2)在学生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哪些词句是赞美土地辽阔,哪些词句是赞美祖国“壮”和“美”的?
(3)听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练习感情朗读
3.熟读成诵。
(1)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练读、练背。
(2) 同座位之间互读。
(3) 集体朗读。
(4) 指名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学生。
(5) 指名背诵,表扬能当堂背诵的学生。

第 三 课 时
教学第七题
1.谈话揭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你一个人单独在家时,是否来过找父母办事的人的电话?你是怎样接待的?
板书:说话:接电话
(1)指名读本次说话要求。
(2)教师请学生讲清题目要求:①读一读;②分角色表演。
2.指导。
(1)自读课本上的对话,说说接听电话时要注意些什么?
(2)交流讨论。
(3)教师引导归纳出交际说话的要素:1234567891011
①礼貌待人,开头和结尾要使用礼貌用语;
②要问清对方有什么事;
③要弄清再次联系的时间、地点,包括联系人的联系电话号码。
(4) 让学生再读对话,进一步熟悉内容。
(5) 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教师可亲自扮演“王叔叔”)。
3.练习。
(1)学生分四人一组,两人表演对话,两人听话评议,轮流进行。(要求学生像师生表演的那样进行练习。)
(2)再次指名一对学生当众分角色表演,以求进一步提高。
4.小结。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电话时要使用礼貌用语,做到礼貌待人。

第 四 课 时

教学第八题
8.学写毛笔字。(略)

11、古诗两首之《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 ,
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1234567891011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
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 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 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 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 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11、古诗两首之《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 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 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田园诗情》备课资料

奇妙的荷兰风光

  一、低地高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风景。荷兰是世界上有名的“低洼王国”。它的1/3国土海拔不到1米,近1/4的国土低于海平面,近1/4国土由围海造田而成。首都阿姆斯特丹尤为低洼,有的地方低落至海平面以下5米!据说冬季涨潮时,北海的海面竟然与城内二层楼顶一样高!这个城市的建筑很多都是用木桩打入地下支撑着。难怪被称为“海洋中的城市”。令人惊奇的是在这片世上少有的低地里生长的荷兰人竟会有居世界第一的身高!荷兰的男人大多魁梧伟岸,女人大多颀长、挺秀。 1234567891011

  二、田园风车———风景之中的风景。也许,正因为荷兰地势低洼、平坦,一年四季都有从北海吹来的海风,所以13世纪荷兰人就会利用风力作动力。有的风车有好几层,有楼梯上下。除了中间安装传动装置之外,其它各层可用作卧室,放置家具或炊具等。风车的风叶像张开的翅膀,迎风转动,与绿草、野花构成了独特的景致,使人心旷神怡。

  三、奇妙木鞋———穿在脚上的风景。荷兰的木鞋和风车一样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它是用一块完整的木头通过截材、做胚、挖空制成的,鞋模做好之后还要细细磨光,绘上彩漆才算成品。荷兰的气候潮湿、多雨,穿木鞋能避免湿脚。据说传统的男女结婚,男方要自己亲手做一双木鞋送给女方作信物。

12、田园诗情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体会作者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2、 品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重难点: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教学创意着眼点:感受与表达想结合。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释题导入:
1、 指名读题,用不同语气。? !
2、 田园?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田地和苗圃,泛指农村。想到了……)
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
我们刚刚学过的美丽的《九寨沟》能不能称作田园诗情?
3、 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的来读一读课题。
4、 过渡:今天呀,我们将要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文,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简单交流,不作深入要求。
三、 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1、 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2、 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它又让你感受到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3、 自读自悟
4、 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等会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5、 大组交流反馈:
a、 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b、 说说为什么喜欢?(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c、 同学补充或看有关图片
d、 有感情朗读
6、 同学们说的多好呀,看来我们大家不虚此行!是的,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现在看来,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或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呢?
(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花之国水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宁静安谧的夜晚,是那悠然的家园、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还是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四、 拓展迁移
1、 是的,同学们,今天我大家一起游览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着那迷人的田园诗情!还记得吗?首先,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一生说,可结合图片);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同上);到了傍晚,我们看见——(同上);是的,运河之中装载着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我们上了小船,之间夜幕降临,——(同上)……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1234567891011
2、 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中,感受着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适,感受着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的赞美和向往。建议大家:
a、 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b、 继续搜集这样的描写田园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一读,比较、感受、积累。
3、(如时间允许)课堂内向学生推荐一篇具有域外风情的文章,如《威尼斯的小艇》等。

《云雀的心愿》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细读课文,感悟森林的重要作用,树立环保意识。
3、有条理地叙说森林的作用,并能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
1、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已经初步知道了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说一说?
2、小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上去种树,这是为什么呢?指名回答,出示小云雀的话齐读一遍。
3、“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句话,有的同学可能还不明白,我们是给他们解释一下呢还是让他们自己去读懂课文?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
二、尝试探究,自读感悟。
1、提出学习方法:读读、画画、议议
读读:可以出声读,也可以默读。
画画:围绕问题画重要词句。
议议:和同桌讨论交流。
2、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有关语句,准备交流。
3、教师巡视,反馈点拨。
4、组织交流:
(1)让学生读出所画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生交流。
适时点拨:
(一)防沙(板书) 出示沙漠图片,问:如果这时一阵狂风吹来,会怎样呢?引导学生理解“漫天飞舞”。
(二)蓄水(板书) 出示乱砍滥伐图片和视频1、2,问: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想法?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这句话。
(三)调温(板书) 出示森林图片,师述:绿色的森林不仅景色宜人,而且是一个冬暖夏凉的空调器,让学生具体说说森林是怎样调节温度的。
小结:森林不仅能防沙,而且能蓄水,还能调节温度,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板: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三、指导朗读
提议:你对读好这篇课文,有什么建议?让学生自由说。
指导:
第一次对话(2-4小节):
1、先找出小云雀和**的第一次对话,指名读一读,组织评议:怎样才能读好这段对话?指导学生朗读时抓住提示语体会。
2、再指名练读,四人小组分角色读。
第二次对话(5-15小节):
1、自读第二次、第三次对话,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读好这两段话的体会,同时出示以下两组句子,进行比较:
森林就是一座大水库。
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

森林就像空调器。
森林像不像空调器?
这两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语气更肯定?分别指导朗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
3、全篇练读。
四、迁移运用,深化理解
1、激趣:今天,我们学了这篇课文,知道了森林对我们人类、对整个地球实在是太重要了!今天回去后把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好不好?为了向父母展示一下我们同学流利的口才,现在我们先来练一练,好不好?
2、出示填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首先,( );其次,( );再有( )。
3、先说后写。
五、拓展探究:
森林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功能,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或调查了解,我们在明天的班会课上交流,看谁找的材料最好。[2] 123456789101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269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