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花之咏》|《花之咏》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1-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说教材
  本课是黎巴嫩着名诗人纪伯伦的一篇散文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儿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 “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时,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课文。
  4、通过诵读课文体会到作者对美丽与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并与自己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重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二、说教法
  1、以读代讲,边读边想、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解了课文内容以后,通过教师声情并貌的配乐朗诵、学生的配乐诵读,给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3、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三、说学法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抒情、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较深的了解与感悟,而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借花表达自己对美丽对光明的追求,正是两种手法的有机结合。加上“花”是学生们身边十分常见的也是大家较为喜欢事物,学生对它们的形态外表以及生长习性比较了解,所以本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不难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
  3、选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受。可以用语言交流,也可以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诵一首诗词。
  (1)谈到第4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体会花儿的美好寓意。
  (2)第7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谈到第7段时教师可以相机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让学生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学生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对课文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只要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读后的感受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其他学生可适当补充,但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原文,再结合原文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和思维习惯。]
  (三)、感情朗读
  1、配乐朗读课文。
  2、朗读比赛。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四)、小练笔
  1、根据前四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
  2、互相交流。
  (五)、总结全文12
  学习了纪伯伦的《花之咏》,我们从花儿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儿的美丽,而且体会到作者的崇高理想与追求。

  《花之咏》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文笔清新、想象瑰丽、比喻新奇,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美对光明的追求。由于课文内容较简单,而且学生已经有了前两课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读为主,通过多个层次、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感受,使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学完课文之后,学生对这种写法已经有所了解,这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前四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大部分学生的仿写都比较成功,能够做到基本相似,个别人的语言还相当精彩,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成为本课的一个亮点。
  孩子在谈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时,虽然老师告诉学生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绝大部分孩子都选择用语言来表述,而且表述缺乏个性,这很值得我思考。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096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