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意义是什么_《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jiaoan.jxxyjl.com--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安庆集贤路小学:时仲凡
1、 教学内容
义务版第八册67~68页《除法的意义》
2、 教材简析
除法是与乘法相反的运算。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里在已学的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
和讲减法的意义一样,教材也是通过三道应用题为载体,从除法和乘法的联系概括出除法的意义。教材对1、0在除法算式的特性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其中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这部分知识是教学难点,以后在学习分数、约分、比等知识时经常要用到。
3、学情简析
所授教的是四年级学生,他们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推理、验证、归纳等能力。另外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笔算和口算除法,并会进行简单的验算。所以,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大量的探索性平台,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学习知识。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除法与乘法的联系,理解除法的意义。
(2)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抽象、概括等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渗透转化思想。
5、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除法的意义。
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6、 教学程序(一) 在生活的信息中,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1、 采用聊天的形式引入(师生相互猜测年龄,得出两条信息;教师今年30岁,学生今年10岁)2、 通过以上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数学问题?(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的3倍)3、 让学生从这三条信息当中任选两条,并提出一个问题。(1)学生今年10岁,老师年龄是学生的3倍,老师今年多大?(2)老师今年30岁,学生今年10岁,老师是学生年龄的几倍?(3)老师今年30岁,是学生年龄的3倍,学生今年多大?4、 指明学生列式并计算。【虽然这部分内容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与教师交流中,感到特别亲切,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并在出示应用题时改变了以住的呈现的方式,使应用题的出示更能体现出计算来源于实际,并将计算与应用题巧妙整合在一起。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二)在观察比较中概括除法的意义(1)观察这三道算式,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①先说出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因数、因数、积)②再观察二、三两道题说出除法算式中的各数在第一道题中是什么数(积、因数、因数)③小结二、三两道题相同点即已知什么求什么(与第一题相反二、三两道题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30)与其中一个因数(10或3),求另一个因数)④归纳除法是什么样的运算。(除法的意义)⑤师生共同总结除法的意义后,再说明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提供学生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反思中去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在总结除法意义时,是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去进行理解,也是让学生的知识结构达到转化。】
(三)在探索中理解难点
【1和0在除法中的特性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在学生学习理解时,运用猜测结果——推理验证——归纳特征——举一反三的这样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出示答题卡:
一个数除以1
结果
用除法意义验证
我发现了:
再举例说明
7÷1
5÷1
6÷1
9÷1
10÷1
0除以一个非0的数
结果
用除法意义验证
我发现了:
再举例说明
0÷20
0÷10
0÷15
0÷17
0÷5
一个除以0
猜测结果
用除法意义验证
我发现了
5÷0
7÷0
16÷0
9÷0
10÷0
【学生在解答这两张答题卡时,比较顺利。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内容,只不过加以归纳和整理。其实我在这里设计这张答题卡的真正用意,不仅仅是为了归纳1以及“0除以一个非0的数”在除法中的特性,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突破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一难点。因为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分析推理的过程,特别是如何利用除法的意义进行验算这一方法后,对这一难点理解,就迎刃而解。如10除以0,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的积等于10,再如0除以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0和任数相乘都等于0,所以0不能作除数。并且通过答题卡的出示,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以便于梳理知识,感受除法意义的价值,同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验算)奠定基础】。12
(四)从练习实践巩固知识基本练习:(1)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504÷14= 504÷36= (2)一本书有95页,每页按624个字计算,这本书一共有多少个字?(3)把上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拓展练习: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1)任何除以1都得到原数。( )(2)0除以任何数都得0。( )【按照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须的数学,我设计了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六)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什么疑问?
【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知识的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huxuejiaoxuesheji/93048.html
-
五年级相遇问题教学设计_“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求其中的一个速度)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7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其中的一个速度)”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
线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角的认识”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课本第55——57页。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和线段,认识射线,掌握射线的概念与特征,并能区别射线、直线和线段。2.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其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教学难点:...
-
三年级三步计算应用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三)”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3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简单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掌握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理解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教学重点: 理解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与简单归一应用...
-
【垂线的认识教学设计结束语】“垂线的认识”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垂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垂线,会判断两条直线相交是不是互相垂直,会用三角板画垂线。 2.使学生知道垂线的性质,理解测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 教学重点:判断两条直线相交是不是互相垂直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过程: (...
-
【\漫画\老师作文450字左右】“ 24 小时计时法”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 24 小时计时法目的要求:掌握 24 小时计时的方法及作用,建立时间观念。 学会求经过时间的方法。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求经过时间难点:不整点经过时间的求法教具:幻灯营业时间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王小刚与同学沈大成相约去看电影,王小刚打电...
-
圆的周长教案设计北师大版|圆的周长教案设计详细阅读
圆的周长教案设计 大庆市康泰公司教培中心小学 滕 飞 2002年3 月4日 圆的周长教案设计大庆康泰公司教培中心小学 滕飞【使用教材】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教学内容】课本第5--7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题目和部分练习【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
-
四则运算练习题100道_“四则运算 、文字题”练习课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课本第18页 练习三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文字题的数量关系、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迅速 解答文字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文字题练习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找出各组算式间的关系,分别列成综合算式34 2=17 45-9=36...
-
三年级三步计算应用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一)”练习课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课本23页 练习四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并能熟练地进行验算,提高学生的分析的判断能力。教学重点:比较规范地分析、解答问题。 教学用具:小黑板 幻灯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提问:请你说说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
五年级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相遇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一)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课本应练习七(一)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直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相遇问题应用题。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求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写出数量关系1、路程...
-
六年级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10号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一册第73页例1。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求一个树比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2 学生能够理解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3 经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