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教案第二课时|庐山的云雾教案--艳阳天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1-01-2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第二课时 赏析课文
            一, 导入:
            出示:云遮雾罩的庐山啊,真令人流连忘返。
            释: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形容十分留恋,忘记了回去)
            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让作者忘记了回去呢?(庐山)
            二、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庐山都有什么景色?作者最喜欢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是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飘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架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景。
            庐山的云雾有两大特点?你最喜欢她的什么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请大家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说说自己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引导理解、朗读。(先后教学课文的2、3自然段)
            三、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山头的云雾 (像白色绒帽)半山的云雾
            (像一条条玉带)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 奇丽 神奇 美不胜收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123
                4、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能想象还可能有哪些形态吗?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姿态?(渗透观察习惯的培养)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这么美的文字想不想把它变为我们自己的?看谁的方法巧,先把它们记住。(可引导学生以画助记)
                7、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诵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 指名读第三小节,想一想: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变化又快又多)
            3、瞬息是什么意思?(眨眼、呼吸)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吗?
            4你再来一次,大家跟他做。怎么样,体会到了什么?(时间短)
            5、一眨眼、一呼吸的工夫,庐山的云雾就出现很多很多的变化,这种变化速度怎样?
            6、自渎,找出描写云雾变化快变化多的句子
            7、还可以变成什么?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五、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哪个词语说明此时的作者忘记了回家?这时你想说什么?

            五、知识拓展
            出示关于庐山的相关图片。
            出示古诗:
            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 苏轼 《题西林壁》123
            3,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
            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六、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摘录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
                3、小结2、3自然段的写法上的相同之处。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4、阅读《黄山奇石》。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217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