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案|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1-01-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从这个故事中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那么在教学当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
1、质疑中激趣导学。“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确实,我们的教学理应顺应孩子的需求与发展规律。教学伊始,通过出示的“听诊器”实物引出课题,学生自然想知道有关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内容,就会对所学的课文产生兴趣,带着解疑的愿望去阅读,就提高了读书、学习的针对性。
2、层次阅读中深入对话。阅读教学应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在阅读解疑后,安排再读课文,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想法,能使学生再次走进了课文,走进了主人公,同时,通过交流又获得了情感的释放。
3、阅读对话中有效训练。在感悟课文的同时,语文教学决不能忽略语文能力和思辩能力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不能空穴来风,找准生发点训练,则能收到多种功效。在指导“如果……就……”造句时,抓住文中句子——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出示四句写有“如果……就……”围绕课文内容的填空,进行环环相扣地推理造句,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进行了说话训练。讲述发明听诊器的过程也分两个层次,先是初读后的汇报,再是游戏体验后的加入想象后的创造性的描述,能使认识更为深刻。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教学反思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故事告诉人们只要善于观察,肯东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在讲本文中我着重运用了表演文中的重点人物的动作,来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主人公雷内克的思想变化。
当讲到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说:“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同学们说:“玩过。”我接着说本文的主人公是怎样发现这个问题的,把发现的经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接下来我又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一演事情的经过。想象当时的雷奈克医生会说什么,会做什么,又会想什么。学生在此情况下真正体会到了雷奈克“缓步”从一个花园走过,正与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整日思索一词相联系。学生说:“老师,为了找到诊断的工具,雷奈克整日思索,正好遇到二个孩子在玩跷跷板,当听到声音时他高兴极了。
当学生表演到这里全班学生齐齐的拍起了小手,他们不仅在为表演的学生拍手,更重要的是他在为文中的雷奈克鼓掌,真正体会到了雷奈克进行试验成功极为高兴的心情,在读“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这两个感叹号时,全班学生都是发自内心的读出了两个感叹号的语气,把雷奈克的欣喜表现出来。
学到课文的最后,老师总结全文时让学生说出想对雷奈克说些什么?学生的发言是积极踊跃,从这些举动,可以看出学生真正学懂了全文的内容。123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
        昨天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三年级语文苏教版第13课《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路走来,有成功也有遗憾。同事们很诚恳的和我探讨了我的课堂。
        从课题入手导入,“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预习去哪了?同事开诚布公的问我。学生已经预习了,想知道的,或者疑问已经提出甚至解决了。此处有些做做。我觉得也是。
        初读课文,带了三个问题,一是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二是,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三是标注自然段序号。主任说初读课文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带的问题多了就影响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有道理,得精简。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用学生提出的疑问作为引线,把学生引导段的理解上。为什么要发明听诊器?怎样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自然段,去读,去说。理解自然段的意思。这个环节教学中总觉得学生深入不进去,理解的深刻程度不及我预想的。也许是预习的不够好吧,至今不得其解。
        在用“果然”造句的指导上,我让学生亲自实践了雷奈克的做法。让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用手挠桌子的一端,学生清楚的听到了声音。很有感悟的用“果然”造句。好多学生都高高的举手,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句子讲给大家听。我点名柳润泽说,他说了个很长的句子,是个正确的句子,我肯定了他的句子,点出句子长了点。听课的老师看到了他的沮丧,后来听课的老师告诉我,他在下面酝酿了好久,说了改,改了说,最后鼓起勇气,很自信的举起手,你点了他的名字,他很高兴,把自己准备的句子说给大家听,可是你说他的句子太长了,他很失望。听了这些我的心紧了起来,是啊,孩子准备这么一个长句子不容易,我应该鼓励啊。听课的老师说,我在班里鼓励学生造句长一些,多么难啊,教他们形容词,修饰,我们巴不得他们造长的。我很惭愧的说出了我当时的想法,我怕学生造长句子在考试的时候出错,影响成绩。同样是个造句,十个字就得满分了,你造个长句子,出错的几率大了,说不定那个词用错了,哪个地方矛盾了,分数就没了。所以当时我就很自私的让他改短。在评课之后,我对这个问题在班里检讨我的错误。尤其是“果然”这个词,在造句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只造后半句。如:果然听的很清楚。让我庆幸的是我们班的学生在我指导造句的当时,都把句子造全了,如:老师说木头能传递声音,我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用手指挠桌子,果然清楚的听到了挠桌子的声音。这个小小的成功得益于我让学生真正的动手做了,从实践中得出的知识经得住考验。
        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发明了。我让学生自己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把自己理解的第一个听诊器的样子画在一张纸上。学生认真的读,仔细的画。我就巡视孩子们画的情况,突然我看到班里王雨诺同学画的听诊器很怪异。我仔细看,还是没看懂。我就问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简单的一讲,有他自己的想法,让他在讲台上讲给大家听。他很大方的走上讲台,举起他的画让大家看,学生们先是一阵大笑,我说:“王雨诺同学画的听诊器有些特别,我也没看懂,就请他给我们大家讲一讲,他画的听诊器。”我和学生们一样好奇的看着他的画,听他讲解。他说:“这花瓣状的边缘是听诊器的一端,是用柔软舒服皮革的材料制成的,这样放在耳朵上或身体上会更舒服些,而且不会感觉凉。下面这个把状的设计是为了让医生握着更舒服,更容易操作听诊器给病人听诊。”“太好了,你吧雷奈克的发明推进了一步!”我和同学们同时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这就是发明创造。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肯动脑筋,就会有新的进步,我们人类的文明就是在许多这样爱动脑筋的人的推动下不断发展进步的。我发自内心的为这个同学的精彩讲解感到骄傲。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对发明创造的兴趣,多么鲜活的事例啊。直到现在,听诊器放在我们身上还冷的我们一颤呢。123
        我感到在学生那小小的脑瓜里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的欲望。老师要是能把它点燃,那将是智慧和创造的爆炸时代!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186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