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强的近义词《装满昆虫的口袋》]《装满昆虫的口袋》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1-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勾画课文中具体描写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语句,并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程度。
2.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对法布尔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个故事中,能明白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对自己将来的发展的作用,从而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这四个“目标”看似平常,却体现了执教者对新课程标准的准确理解,突出了结合年级特点扎实地落实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教学思想。同时,“目标”具有层递性,在具体落实语文工具性之后,最终引向了人文性。目标定位较好。)
二、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法布尔的精神世界。
(指向很明确,就是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课前准备
  自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并自主搜集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来说说:通过学习,你对小时侯的法布尔有了哪些了解?(指名回答。)
师:请翻开书第91页,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从小生活在乡村的法布尔是一个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孩子。现在请孩子们快速浏览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法布尔的哪两件事来表现他对昆虫着迷的?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的?(指名回答)
师:板书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
    (通过复习引入对新课的学习,看似传统,其实这样做,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有了对旧知的巩固,更便于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品读课文,自主感悟。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依据学生的读书感受和情感表达的需要,结合重点作相机调控。师生共读、共议。交流的重点内容及过程如下: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件事——“捉纺织娘”。
师:请孩子们自读课文二、三段,一边读一边找一找,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用“~~~~”勾画句子,用“○”勾画词语,再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自读课文并做相应勾画,师巡视指导。)
(让学生带着要求自读课文,并进行相应的勾画,能检验学生的自我读书能力;也是为下一步的交流学习奠基的。对勾画符号的明确要求,也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可以怎样读书,怎样做勾画,能对学生后面的自主读书起到导向作用。)
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从“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中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
生2:他三天前听到的声音,至今仍然念念不忘地寻找。有一种不查个水落石出,绝不放弃的精神。
(师随即利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勾画这个句子和词语“三天前”、“终于”)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精神吗?
生1:坚持不懈(板书:坚持不懈)
师: 能不能试着读出你的感受?
生1:放声感情朗读这个句子。
生2:我觉得他对重点词语“三天前”和“终于” 的语气都读得比较重,让我们感受到了法布尔对这只“纺织娘”的执着,读得很好,我要向他学习,我也来读一读这个句子。1234567
生2:模仿读句子。
师:法布尔被“纺织娘”美妙的歌声吸引了,为了捉到它,三天来,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寻找,吃尽了苦头,可见他对“纺织娘”多么着迷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你们还能从这两句话的什么地方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
生:我还从“动听”、“歌唱家”中体会到他对昆虫着迷了。课文在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法布尔太喜欢这只“纺织娘”了,已经把它当作人了,是会唱动听歌声的歌唱家了。我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读句子。
师:大家愿意跟他学学吗?
生:齐读句子。
(抓住能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具体句子来理解、朗读、体会,学生获得的感受是很直接的,不仅表现了老师引导学生读书注重方法的指导,也体现了老师关注语文训练的落实、扎实。)
师:(出示“纺织娘”图)
瞧,这就是让法布尔魂牵梦萦了三天的“纺织娘”。它是生活在草地里的善于跳跃的昆虫,它的后腿粗壮而有力,稍有动静就会跳得老远。
你们能想象一下,法布尔为了捉到这只“纺织娘”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难吗?他又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生1:草丛中有小虫子叮咬法布尔,但法布尔为了不惊动“纺织娘”,他一动不动地强忍着。
生2:法布尔发现了“纺织娘”,猛地一扑,可“纺织娘”蹦走了,法布尔也许摔破了膝盖。
生3:……
(相机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训练,对学生打开思路就有了“依据”,也能够使学生联想得更到位,说得更好。)
师:老师从你们的描述中,好像看见了当时的情景,为了捉到自己喜爱的虫子,法布尔可真是费了不少工夫,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句子,再去感受一下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吧!
生:齐读句子。
(学生的理解已经比较到位了。这时,再进行回扣读句子,能使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进入更深层次。)
师:你还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生1:我从“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捉到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中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随即勾画句子)
生2:我还从“他捉到自己心爱的虫子,高兴极了!”体会到了法布尔对捉到昆虫后的高兴心情。
师:请你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好吗?
生:读句子。(掌声)
师:这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真漂亮!难怪法布尔会高兴地对妈妈喊着——
生:“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捉到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为了捉到这只能唱动听歌曲的歌唱家,法布尔坚持不懈地寻找了三天,难怪他会高举着纺织娘,对妈妈大声炫耀到——
生:“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捉到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生1:我从第二段中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天已经黑了,可他还在捉虫子,忘记了回家。
生2:我有补充。法布尔一心一意地沉浸在自己的昆虫世界里,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回家,还要等爸爸、妈妈来叫他,他对昆虫太着迷了!
师:你们对课文的理解真深,说得太好了!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段吧。
生:齐读第二段。
师:第二、三段中,我们从法布尔说的话、捉“纺织娘”的动作和时间上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的方式再去体会一下吧!1234567
生:齐读第二、三段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说已经达到相当深度,说得也很有道理。这个地方的处理,是一个高潮,是课堂的精彩达到一个及至的体现。学生是全身心投入了,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最值得肯定的。老师引导学生对二三段的学习,关注细节,方法具体,措施落实,为后面的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 学习课文第四至六段
师: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他可以用三天时间去寻找他心爱的“纺织娘”,也可能为了观察虫子,一整天一整天地都趴在阴冷潮湿的池塘边,一动不动。请孩子们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来自己学习课文第四至六段。
(小黑板出示自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至六段。
(2)勾画出能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词句(用前面使用过的符号)。
(3)读出自己的感受。
(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得有更明确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容易把握,并针对操作。)
生:按照要求自学课文第四至六段。
(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一定要给足,不能走过场。)
师:谁来说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
生1:我从“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
他“一动不动”、“静静地” 地很仔细观察,只有对昆虫着迷了,法布尔才可能克服周边的一切困难,全心全意地观察。
生2:这个句子中的“趴”也说明法布尔观察得很仔细。法布尔深深地迷恋着昆虫,甚至在杂草丛生、阴冷潮湿的池塘边,也要趴在地上细心观察,生怕错过了什么。
师:谁能把法布尔这种细心观察的情景用朗读展示给大家?
生1:我能。然后自信地读句子。
生2:我觉得他不应该把“静静地”读得那么重,因为,“静静地”本来就应该是很轻的,声音很小的;读重了,就会惊动昆虫,昆虫也可能就跳跑了。随即,再次朗读。
生1:我不这么认为。这里的“静静地”突出了法布尔观察很仔细,当然要重读!
师:两种读法,给我们的感受不一样。每个人对课文的体会不一样,读出来的感觉也不一样。无论是重读还是轻读,关键是要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生:齐读句子。
(一个简单的“静静地”,却触动了学生对如何朗读,怎样读更好的争论。可见,学生是多么的认真,多么的细心,多么的有自己的见解。)
师:法布尔如此细心地观察,他可能会看到哪些昆虫在干什么?(播放昆虫图片)
生1:蚂蚁搬家。
师:随机描述——瞧,身穿绿衣的“纺织娘”正在草叶上高声歌唱。
生2:蜜蜂采蜜。
师:随机描述——勤劳的蜜蜂正在花朵上忙着采蜜呢!
生3:蜘蛛结网。
师:随机描述——爱美的蝴蝶小姐展开了它美丽的翅膀,好像正得意地说:“瞧,我多漂亮!”但是,——
生:接着描述——
师:指着图片——
生:看图片,描述当时的情景——
穿着铁甲衣的独角仙高翘着头顶的独角,好像马上就要和谁展开一场激烈的搏斗;
    两只毛毛虫在树叶上狭路相逢,互不相让,打得正起劲呢;
    ……1234567
(这时,加进图片展示,会让学生对昆虫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入,从而理解法布尔为什么会对昆虫世界如此着迷。)
师:昆虫虽小,但它们的世界却是奇妙的(勾画“奇妙”)难怪法布尔会这么着迷。就让我们和他一起再去看看这奇妙的生物世界吧!
生:齐读句子。
生:我从“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
他拾起甲虫的动作很小心,生怕弄伤了它。
师:你能来表演一下法布尔拾起甲虫的动作吗?
生:上台演示。
师:孩子们,从他的演示中,你知道什么是“小心翼翼”了吧?
生:“小心翼翼”就是动作缓慢,丝毫不敢松懈,非常小心的样子。
师:生活中,你们会小心翼翼地做什么事情?
生1:我会小心翼翼地拿鸡蛋。
师:为什么你要小心翼翼地拿?
生1:鸡蛋容易碎,不小心翼翼,就会把鸡蛋打碎了。
生2:我会小心翼翼地洗碗。
师:为什么也要小心翼翼?
生2:我家的搪瓷碗很漂亮,打碎了怪可惜的。
师:看来,对自己手里的东西都很在乎时,我们做事就会小心翼翼。法布尔就是因为太喜欢这只小甲虫,生怕弄伤了它,所以他才会小心翼翼地——
生:齐读——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
生:我还从“欣赏”一词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法布尔已经不是简单地看虫子,而是非常认真、仔细地观察虫子。
师:生活中,我们会去什么地方欣赏什么呢?
生1:我们会去美术馆欣赏美术作品。
生2:我们会去音乐厅欣赏动听的音乐。
生3:我们会去电影院欣赏精彩的影片。
师:哦,原来“欣赏”就是带着喜爱的心情观看美好的事物。法布尔已经把观察虫子当作是欣赏美好的事物,可见他是多么迷恋昆虫呀!
(对词语“小心翼翼”和“欣赏”的理解,不仅结合文中句子,而且有延展。这样的安排,便于对学生很好的词句训练。)
师:谁愿意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句子。)
生:读句子。
生:他把这个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都读了重音,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我也要向他学习,来读一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生:我还从这句话中“珍珠一般的‘宝贝’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在别人眼中毫不起眼的小甲虫,在法布尔眼中却是“宝贝”,这都说明他对昆虫的着迷。
生:齐读句子
生:我从“在池塘的草丛里,法布尔发现了一只全身碧蓝、 比樱桃核还要小一些的甲虫”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比“樱桃核还要小一些的甲虫”都被法布尔发现了,说明他不光观察仔细,而且也善于观察,要不他是发现不了这么小的甲虫的。
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指名读句子。
师:跟他学!
生:齐读句子。
生:我从“夕阳快下山时,法布尔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来了”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他的口袋里装着心爱的虫子,他心满意足,很高兴的样子。
生:指名读句子。
师:法布尔借着放鸭子的机会观察虫子,天黑了,才回来,难怪爸爸会怒气冲冲地吼着——1234567
生: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老是捉虫子,不中毒才怪呢!快给我把这些无用的玩意儿扔了。
师:法布尔只有这一次被爸爸训斥吗?你从哪知道的?
生:“老是”,说明他常常因为观察虫子被爸爸训斥。
师:是的,但哪怕是这样,法布尔却还是沉浸在自己的昆虫世界中,难以自拔。这部分课文,我们从法布尔观察和捉虫子的神态、动作以及爸爸对他的态度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一起来读第四至六段。
(把自己对昆虫世界的专注和爸爸对“我”的不理解进行对比,会使学生产生更深的印象——法布尔不是一般的投入,而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是后来他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的重要条件,学生能从中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必须要有一种追求,一种忘我的精神,一种坚持不懈的努力。)
(三)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师:法布尔观察虫子和捉虫子,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甚至连爸爸也要训斥他,这一切困难有没有驱散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为什么?
生:因为法布尔对昆虫有着强烈的兴趣。
师:你们能从文中找出与“强烈的兴趣”意思相近的词语吗?
生:浓厚的兴趣。
师:那为什么课文这里不继续用“浓厚的兴趣”而改用“强烈的兴趣”呢?
生:强烈的程度比浓厚深,像种子一样已经深深种在法布尔的心中,不能拔出来了。
生:齐读第七段
师:法布尔的世界只有昆虫,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他观察、研究昆虫,他已经深深地迷恋上了昆虫。现在,谁能够来说一说你收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资料呢?
生1:法布尔出生于贫农家庭,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却凭着自己非凡的钻研精神和坚毅的性格坚持研究昆虫,最终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昆虫记》。
生2:小时候,法布尔常常趴在野地上观察虫子,别人都觉得他很怪,说他是疯子。
生3:法布尔的后半生是在由他一手建立的“荒石园”里度过的,他每天除了观察、做试验,就是埋头写作,工作十分勤奋!
生4:法布尔受到国王接见时竟觉得国王和大臣都很像鞘翅目昆虫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法布尔到了87岁高龄,依然拖着病弱的身体坚持研究和写作。法布尔的写作态度极其认真,他积累的资料都是花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观察和研究才获得的。他所著的《昆虫记》一共有200多万字,包括219篇文章,在这部宏大的著作中,法布尔向人们介绍了400多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活生生地展示了一个绚烂多彩、瑰丽多姿、奥妙无穷的生物世界,至今,《昆虫记》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
师: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他修建了一座很有意思的雕像,两个高高鼓起的衣袋好像装满了沉甸甸的昆虫。这也是我们课题的由来。
(师生配合,对关于法布尔资料的介绍,更能衬托出法布尔的不平常,他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生:齐读课题——
师:学习了法布尔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生1:我觉得法布尔对昆虫的执着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他一样,做事情一定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生2:我要学习法布尔做事情很认真的精神。只有这样,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
生3:法布尔的毕生精力都花在了他热爱的昆虫上,这需要多么坚毅的精神呀!我们一定要学习他这种精神,认真的学习。1234567
师:是的,只要你们像法布尔一样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就全身心的投入,任何困难都不放弃自己的追求,那你们也会像法布尔一样有成就的。
(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升华,去拓展,去创造,“跳出文本看世界”,使学生受到法布尔细致观察、严谨治学的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对学习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收到了“文以载道”的作用。)

语文教学要唱好“三字经”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落实“三任务”
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本来就该是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童趣横生的精彩课堂,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多向互动。为此,老师在教学时,老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的精神状态,自觉地、主动地、忘我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来。
方法的传授。小学生的学习是最基础的学习,他们还没有形成较固定的学习方式和模式。在小学阶段,应该卓有实效地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让他们在这样的方法中加以运用、实践,感悟出自己学习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习惯的培养。上课倾听的习惯、相互交流的习惯、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等,都是需要潜移默化和慢慢培养的。一旦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了,他们就会终生受益。
二、一堂语文课要落实“三点”
老师阅读完一篇课文,就要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在设计教学环节之前,我认为一定要考虑好这节课主要要引导学生做些什么,然后再去考虑怎样来把这些任务落实下去。有了总体思考,才便于进行局部的精心安排。
语言文字训练点。语言文字,始终是文章组成的最基本单位。一篇文章,都是由基本的语言文字组成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语言文字,也是学习课文的十分重要的项目。所以,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就成了一节语文课最基础的最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赖老师这节课在处理上,就十分注重抓住词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相机拓展训练,这就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是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有无声影响的语文学习。这样的学习,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形成自我阅读的实际能力。
朗读训练点。书本上的语言文字是僵死的,但我们要让学生透过这些表面僵死的文字去感悟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课堂上,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读好文中的文字,尤其要读好最能传递作者情感的语句,也就是要把训练学生朗读的着力点放在这些具体的语句上,不惜花时间,花功夫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训练。学生如果读好了,应该说他们的理解就会更准确、更深入,他们的情感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完全被作者的情感所陶冶,所感染。
思维训练点。“课文不外乎是个例子”。对学生的影响,不是靠传授知识而成的,必须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之下,进行适时地、巧妙地、天衣无缝地进行相机的拓展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引向深入,引向深度,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必要和重要,就会从一篇篇课文中获得更多的启迪和智慧,从而实现读书收获的最大化。
三、学生的语文学习要体现“三层次”1234567
感悟。“书要有学生自己读”,“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都是说明读书需要自主感悟的,老师不能越俎代庖,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好的课堂,都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在读书中联系实际思考,自己在读书中感悟、收获。老师对课堂的调节,主要应从引导哪里、怎样引、引导怎样的程度、还有没有更好的路径等方面去考虑。如果在课堂上,学生有了自己独立读书的所得,那就是学生有了真正的收获了。
积累。在自主读书过程中,学生只要认为对自己有用的、有价值的、值得记忆的,就要引导学生加强积累。学习语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就是把自己先前不知道的东西积累起来变为自己知道的过程,所以,学习中的积累,对学生而言,确实显得紧迫和重要。加之,小学阶段的记忆是最佳的。我们成年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儿时的记忆,终生不忘。如果让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多记忆一些好的东西,势必影响到他们的做人,做事,以及人生发展。
运用。再好的东西,如果把它放在那里,那也只是个摆放品,没有被用而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怎样引导学生不仅要积累,而且要善于活学活用,那才是学到的活知识,学到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因此,课堂上还要进行一定的运用练习。语文课的动脑、动手、动嘴,都是运用的形式,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固定范式之中。
当然,语文课唱好“三字经”,还有很多,诸如,语文教学目标的“三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课文“三法”——整体感知、侧重领会、积累运用;读书要做到“三品”——品词、品句、品读;读书的三种感觉——带着目的读,读出味道来;带着问题读,读出感觉来;带着情感读,读出韵味来;课堂提倡“三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教学环节要进行“三思考”——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板书要体现“三路”——文路、教路、学路;教学一篇课文的“三方法”——教、扶、放;备课时要思考三点——找准一个切入点、产生一个动情点、突出阅读的训练点;阅读教学要突出三点:重点、亮点、特点等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坚持自己的教学风格,走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之路,一定会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精彩,更具有吸引力。

123456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048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