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神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1-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小档案  郭耀梅老师现任西洋中心小学中心副书记,曾参加漳州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获农村语文组二等奖。】
一、教材简说
  课文讲述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作者旅行非洲南部,对非洲木雕爱不释手,却因木雕沉重只得放弃,为了不让作者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勾勒了非洲自然淳朴的美丽,更衬托了少年美好的心灵。本课15个自然段,叙述详略得当,对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一笔带过,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情节上。课文准确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适合学生积累和使用。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比较亲切。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与学生认知有一定距离;故事发生在非洲,是学生了解甚少的地方;所以相关背景的补充便显得尤为重要。课文的主人公是一位非洲少年,与学生学习的心理与年龄特点相符。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默读能力,有一定的分角色朗读的基础。学生已初步学会了自读自悟,教师要透过课堂让学生了解中非友谊,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最了课文的故事背景。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与用中积累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四、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五、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少年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
 
课堂教学实录
一、充实词语小银行,复习四字词组.
师:我们继续学习《卖木雕的少年》,一起读课题。
师:第一个字读什么?
生:卖!mài
师:哪个字和它特别像?
生:买。
师:说说怎么区分?
生:卖是出售,买是购买。
师:你第一个回答问题,好样的!说说字形上的区别。
生:“卖”的头上有个十字,“买”没有。
师:好极了,这个课题告诉我们什么?
生:课题告诉我们少年是个卖木雕的。
师:再把课题读一读。(生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把课文通读一遍,让郭老师听听,谁的声音最响亮!(学生自由朗读)
师:还记得昨天老师说要建立词语小银行。我们一起复习复习!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尝试各种趣味读法(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读)其间鼓励学生声音响亮,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二、争当品读小老师,感悟少年形象.
(一)   通读全文
师:读完词语,让我们请出课文中的主人公,他是——1234
生:卖木雕的少年!
师:咦,这么多木雕,你能不能用上词语小银行里的好词说说?
生:少年的木雕果然名不虚传!
生:这里的木雕真是各式各样,琳琅满目。
师:太棒了,你用了两个词,谁再来?
生:少年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有的看上去栩栩如生!
师:很好,用了三个词,看来同学们都学会这些新词组了!上一节课我们知道,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很壮观,非洲木雕也非常精致。但是吴晴阿姨最难忘的并非这两样,而是这位普通的少年。请同学们再快速看看课文,说说从课文中你又了解了少年的哪些情况。
生:卖木雕的少年是个非洲人。
生:少年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人。
生:卖木雕的少年很热情,很有礼貌。
生:少年希望吴睛阿姨能买他的木雕。
师:我们讨论讨论,少年与吴睛阿姨是什么关系?
生:朋友关系。
师:我们允许不同观点,谁说说。
生:买和卖的关系。
生:中非关系。
师:太深奥了,你的理解能力真强!同学认为哪种关系更准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里有一句话“我们是朋友!”(师板书:我们是朋友!)
师:一起读读这句话,就像对着你的朋友那样。
(二)   研读对话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5自然段。带着这样的问题——少年和阿姨见了几次面?他们谈了些什么?
生默读,个别同学拿起笔,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可以动手画一画。
师:见了几次面?
生:两次。
师:两次见面就有两次交谈,我们先来看第一次对话(出示课件)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师:自由读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师:怎么把对话读好呢?老师送你们四大法宝——关注提示语;标点藏感情;表情会说话;用心去感受。
我们一起用一用。(生以揣摩心态读)
师:少年的话怎么读,谁试试?
生:“买一个吧!”
师:同学们觉得怎么样?买不买?请你把郭老师当做吴晴阿姨,连着第二句也读一读。
生:(望着老师)买一个吧!夫人,您买一个吧!
师:我感觉到你非常地——(看着学生)
生:诚恳
师:这就是提示语。不妨把它划下来。除了这一个,你还发现了哪个?
生:猜测!
师:谁来用猜测的语气读读?
生:“您是中国人吧?”
师:这样的方法就是关注提示语,大家一起读一读(生读“您是中国人吧?”)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还发现书上有“!”和 “?”,也是提示我们怎么读课文的。
生:还有“……”
师:你很用心!那是阿姨的话。谁来读读阿姨的话?
生:“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
师:这句话应该怎么样读好?
生:语无伦次。
师:你很会读书。这就是用心感受。你读读!
生:“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
师:大家一起!
生:“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
师:谁能再用心感受感受阿姨此时此刻的心情?1234
生:很不好意思
生:很遗憾!
师:能不能用上老师的法宝?对了,表情会说话!我们来个师生分角色朗读,老师读旁白,你们读对话。
师:谁遗憾了?为什么?
生:少年遗憾了,因为他很想把木雕卖给吴晴阿姨。
生:阿姨很遗憾,因为她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不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师:你们猜猜这时少年是怎么想的?写一写。
生:少年可能想,我不能让阿姨带着遗憾离开。
生:少年可能想,我要帮阿姨完成这个心愿。
生:他想,我要找一个小一点的送给阿姨。
师:你们体会得很准确,一起再读第一次对话。
师:我们再看第二次对话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
“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师:用上刚才学会的朗读法宝,同桌互相读一读。
师:谁来读一读你最感动最喜欢的一句。
生:“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生:“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生: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出示: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师:喜欢这句话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师:你有什么体会?
生:少年不要钱。
生:少年把中国人当作自己的好朋友。
师:少年这样的朋友你喜欢吗?(生:喜欢)一起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想知道少年为什么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吗?(图片展示)
周总理曾三次赴非洲十国;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特别修建了全长860公里的坦赞铁路。期间,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师:怎么了?大家都不说话了,特别沉重是吧?我们中国人这样的朋友真是太好了对吗?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这句话!
生:我们是朋友!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里有这么一个词组:不太标准的中国话。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少年的中国话是跟中国人学的。
生:少年知道中国人对非洲人的帮助。
生:少年很喜欢中国人。很用心学中国话。
师:所以,少年一定要送给中国阿姨一个精致的木雕。少年笑了,我们感觉到这个少年怎么样?刚才老师说了,表情会说话,想象他的笑,你觉得他在说什么?
生:我觉得他很善良。
生:我觉得他很热情。
生:我觉得他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很高兴!
生:我觉得他的笑是母亲一样的笑。
师:母亲的笑?怎么说?
生一时语塞。
师:我知道了,你的意思是少年的笑跟母亲的笑一样让你喜欢对吧?
师:朋友是想帮你达成心愿的那个人,朋友是为你无私奉献的那双手。朋友的真诚,全在这个笑里。读到这里,你明白了吗?瀑布那么壮观,非洲那么美丽,作者都不写,为什么要写这不知姓名的少年?因为少年有一颗——
生:美好心灵(板书)
师:这种友好,更为了表达我们中非之间的——
生:深厚友谊(板书)
师: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第二次对话吧!
三、畅言学习之感想,延续感动情怀。1234
师:少年不要钱,因为他认为——
生:“我们是朋友!”
师:我们无私地援助非洲人民,也因为——
生:“我们是朋友!”
师:全世界的人类都应该和平共处,更因为——
生:“我们是朋友!”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对这位黑人少年说点什么?这也是老师留给你们的作业。
出示:作业: “我想对卖木雕的少年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摘抄5-15自然段的四字词组,加入词语小银行。
附:板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
           美好心灵 \   
                 我们是朋友!  
           友好情谊 /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2、让朗读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由地读,自由地说,在自读自悟、主动学习中认识生字、理解课文。本课力求初读读通,再读读透,品读读情的教学设计达到课堂上学生文本教师的情感共鸣。
3、渗透学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和体验。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实践,我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刻的收获,针对课堂教学也有了几点深的体会。
    1、语言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作为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课堂上,对字词教学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浮光掠影,更不能放弃字词教学。学生只有扎扎实实了掌握了语言文字,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才能得心应手,有的放矢。
    2、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这既是学生自主体验的表现,也是学生获得真知的过程。自己劳动所得,感受更深,记得更牢。朗读不仅要把课文的优美句段、重点句段读精彩,也要把词语品读的有滋有味。对此类蕴涵深刻含义故事,以读为主要凭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读是课堂教学的载体。要让学生读得起劲,学得快乐,这就要求教师对读的方式,读的指导,要精心设计,不可马虎对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让他们充分接触文本,在朗读、品位、体验感悟中解读文本,与文本及其中的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朗读才能有滋有味,这样的感受才有血有肉。从而才能完成语文学习上的意义建构,实现语言的发展和精神的成长。
    4、抓住准确的字眼,抓住重点句段,从质疑处入手,从而激活课堂,激发学生思考,探究。比如遗憾、沉甸甸等。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001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