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的教学目标|《惊弓之鸟》的教学实录与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0-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实录一:
   师:“惊弓之鸟”案谁会破?要破案先得怎样啊?
   生1:先要找到案子的线索。
   生2:破案的第一步是先寻找蛛丝马迹,然后顺藤摸瓜,一举侦破。
   师:说得真好,不愧是我们班的“福尔摩斯”。“惊弓之鸟”的线索是什么?
   生1:线索是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
   生2:有了弓和箭,才能射到鸟,为什么更羸不放箭,就射下了大雁呢?
   师:对,这就是“惊弓之鸟”案的第一条线索。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研究研究。
   [反思]
   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学生能够积极思维、善于质疑在于教师的引导得法。教师通过创设“破案”的情境,启发思维,进入新课的学习。
 
   教学实录二:
   师:(微笑着)“惊弓之鸟”案可以结案了吗?
   生:(齐)可以结案了。
   师:真的可以结了吗?
   生:(一部分迟疑地)可以结了。
   师:(语重心长地)同学们,一个有高度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的警官,在结案之前会叮嘱自己:“这案没有疑点了吗?事实真相已大白于天下了吗?”于是,他会重新审视案件,努力寻找新的疑点,使案子水落石出。
   (众生默然,有的低头思索)
   生:老师,这个案子还有一个疑点:为什么大雁一听到弦响,就会心里很害怕?
   师:(竖大拇指)对呀,你可真称得上是“神探”了!“大雁听到弦响,为什么心里很害怕?”这是本案的第二条线索。在“惊弓之鸟”案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你使我们进入了——
   生:(齐)柳暗花明又一村!
   [反思]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教师籍着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富于启发、诱导的语言,再次创设情境,将学生的视角引入深处,掀起思维的波澜,由表及里,由过溯因,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拓展课文的深层意蕴。
 
   教学实录三: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的原因是什么?
   生1:因为它以前曾听到过弦响。
   生2:因为它以前被箭射伤过。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大雁以前被箭射伤时的情景。
   生1:秋天到,天气凉,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队伍往南飞。忽然,一枝箭从下面飞速射来,领头雁来不及躲避,箭擦破肚皮而过,大雁负了伤,落在了雁群后头。
   生2:一天,两位将军比赛箭术。这时,一群大雁从远处飞来,他们商量一同射雁来决定输赢。比赛开始了,只听得“嘣”的一声,两枝离弦之箭飞速射出一枝射中了最后的一只大雁,另一枝穿透了领头雁的翅膀。领头雁跟不上雁群,只能孤单飞行。
   [反思]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想象,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加深了理解,丰富了课文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实录四:
   师:一天,更羸跟着魏王第二次外出打猎,遇到一只单飞雁,魏王学更羸的样,也只拉弓,不用箭,却射不下来大雁,这是为什么?123
   生1:因为这只大雁没有受过箭伤。
   生2:这只大雁虽然是单飞,单它飞得比较快,叫得声音不悲惨。
   师:大雁为什么单飞呢?
   生1:这只大雁可能是偷偷跑出来游玩的。
   生2:它是帮助同伴寻找食物的。
   生3:这只单飞雁出来寻找自己的儿女。
   [反思]
   正理反推,激活思维。通过创设“第二次打猎”的情景,让学生依托课文提供的事实从反面展开丰富想象,进一步弄清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实行思维变通,全面、准确、深入地领悟更羸推理之缜密,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教学实录五:
   师:(出示词语卡片:弦响、伤裂、掉下、害怕、高飞)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齐读)
   师:愿意上台的同学,请把这五个词语按照更羸分析推理的思路排列顺序,贴到黑板上的方框里。
   (五名学生上台排列词语:弦响 害怕 高飞 伤裂 掉下)
   师:谁能用上“因为……所以……”将更羸的推理分四个过程说一说?
   (指定多名学生说)
   师:谁能再用上“……之所以……是因为……”将更羸的推理过程说一说?
   (指定多名学生说)
   [反思]
   这项训练突出了句群的因果结构,旨在探求事物的内在因果,由因导出果,由果上溯因。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实录六:
   师: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被弓弦吓怕了的鸟。
   师:课文中指——
   生:被弓箭吓怕过,一听到弦响就十分害怕的大雁。
   师:这是惊弓之鸟的本义。这个成语还有更深的意思。请大家来做填空题(出示课件):
   1.受过箭伤的大雁 ,心里很害怕。
   2.被蛇咬过的人 ,心里很害怕。
   3.被解放军打败过的敌人 ,心里很害怕。
   4.以上这些受过惊吓的人或物, 心里很害怕,都可以说是“惊弓之鸟”。
   5.“惊弓之鸟”用来比喻 的人或物。
   (学生交流)
   师:我们生活中有类似“惊弓之鸟”的情形吗?
   生1:一次上体育课,我跳“山羊”,不小心摔了下来,后来,老师让我们跳箱,我害怕了,就假装肚子疼,成了“惊弓之鸟”。
   生2:我爸爸学骑摩托车,将围墙撞了个洞,以后他再也不敢学骑摩托车了。现在,他仍旧骑自行车上班。我爸也是“惊弓之鸟”。
   师:说得对,有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此时,你想对这只惊弓之鸟说些什么呢?
   生1:大雁哪大雁,只要你听到“嘣”的弦响时,不忙往上飞,就不会命丧黄泉了。
   生2:可怜的大雁,要是你沉着冷静,就会平安无事的,其实,箭并没有射来。
   师:(对前面发言的学生)你们又有什么话对自己或爸爸说?
   生1:以后,体育老师再让我们跳山羊、跳箱,我一定要掌握动作要领,沉着冷静地想法跳过去,更不会做“惊弓之鸟”,假装生病了。123
   生2:我要把“惊弓之鸟”的故事讲给爸爸听,告诉他,摔了一跤不要紧,只要以后吸取教训,小心谨慎,就一定能学会骑摩托车的。
   [反思]
   结课前的“点睛之笔”,这一训练的设计体现了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以练导学的特色。它既是对学生遣词造句和说话能力的培养,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启迪,通过个别、一般等关系的变换,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和严密性。“惊弓之鸟”一词的理解、运用和寓意的把握可谓水到渠成,同时又联系生活实际,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
   本课教学的最大特色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探究,是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步进行,和谐发展。1、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风,对于启迪学生思维,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的特点,不断创设破案的情境,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情景,结合自己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对“大雁被箭射伤”的情景进行再造想象,设想“第二次打猎”的情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3、“想”是用无声语言进行思考,“说”是用有声语言表达思维。本课的每一个教学步骤,都体现了“想了要说”和“要说就得想”的双重训练,达到了以练导学的目的。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932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