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教学反思】《给予树》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0-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给予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出10个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地写出由12个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学会如何体会、感受、体验金吉娅的善良、仁、同情和体贴。
2.学会积累好词佳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课文中体会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懂得如何去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教学重点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是本文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1.本文的教学将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一步步发现金吉娅身上蕴藏着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2.创设情境场。为学生创造了听、说、写的实践机会,从而感受语言学习的魅力和由此带来的快乐。
教学流程
课前导入
1.师:三()班的孩子们,你们好!知道老师来自哪里吗?告诉大家,我是第一次来到北塘小学了。欢迎我这位大朋友吗?给点掌声。(学生鼓掌后)大家这么热忱地欢迎我。
再过一个多月就是圣诞节了,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点小小的礼物。想看看吗?出示多媒体课件:配音画面,(圣诞节的精美图片;自动循环出示,点击停止)。
2.12月25日就是圣诞节了。谁能说说圣诞节?(让学生看看资料带中的内容说说)
3.圣诞节真是一个美好的节日。看,同学们都陶醉在圣诞的喜悦之中了。那好,就让我们在这份喜悦中走进今天的课堂吧。上课!
一、导入谈话,理解“给予”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美丽的圣诞节的前夕,(板书课题:给予树)边写边提醒“予”写法。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2.读得很对,“给”字,今天我们知道了它的又一个读音,在课题中读“jǐ”,(出示“拼音”)再读一读课题。能读得更好吗?
学生:再读课题。
3.教师:“给予”是什么意思?
学生:“给予”就是给与;帮助;送的意思。
4.教师:想知道给予树是什么样子的?赶快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读准“给予”,理解“给予”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给予树”的深层含义进行铺垫,从更深层面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出示课件:带音新词
学生:带读生词。
3.教师:出示去音新词
学生:开火车读。
4.教师:出示单个生字
学生:会读的抢读。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能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词。采用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接读和会认的抢读等方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从而扎实、有效地记住生字。
三、读文悟情,探究释疑
1.教师: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的哪儿说了“给予树”?快速找出来。
学生: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
2.教师:“援助”是什么意思?“援助中心”是一个怎样的机构?
学生:援助就是支援帮助的意思,援助中心就是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
3.教师:像我国的春雷计划、希望工程等就是给别人提供帮助。贴出圣诞树
4.教师:一个叫金吉娅的小女孩在圣诞节到来之际到底送给了我们什么?、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看看金吉娅送给了我们什么?123
学生: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6.学生质疑或教师提问:什么是如愿以偿?仁爱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愿望得到实现。仁爱就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
7.教师: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金吉娅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品质?找出来,读一读。
预设学生:
句子1: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来想送给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很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1)小女孩有什么愿望?想想一下卡片上会写什么?
(2)看到卡片上的内容金吉娅会想什么?此刻你就是金吉娅你心里会怎么想?
(3)从金吉娅的做法中,你体会到什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句子2: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1)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2)你从金吉娅的所说所想中体会到了什么?
(3)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8.妈妈听了金吉娅的话后,有什么变化?妈妈一开始就是激动高兴吗?
学生:妈妈一开始很生气。
9.教师:妈妈一开始为什么很生气?
学生: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10.教师: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你体会到金吉娅在想些什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学生:一方面为没能给大家买到更好的礼物而难过,一方面她也害怕妈妈的责怪)
11.教师:小组讨论,妈妈的态度为什么有这么大变化?
学生:因为妈妈从金吉娅的身上感受到了她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12.教师:我们从金吉娅的身上感受到了爱,为什么金吉娅能够有这样的爱心、同情心?找出句子来说说?
13.学生:(1)母子之爱
(2)手足之爱
14.教师:出示最后一句话,再读,体会句子的含义。
15.是啊,在这个圣诞节中,金吉娅的一家分享着圣诞礼物。谁知道分享是什么意思?
16.在这个圣诞节中金吉娅的一家仅仅分享了礼物吗?还分享着什么?还有谁也分享着?
设计意图:借助对“给予树”形象的丰满,进一步丰富爱的内涵,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爱意回荡
1.假如你就是那个小女孩,你接到这盼望已久的礼物时,你会怎么想?
把你想说的写下来。(时间允许,可在堂内解决)123
2.你觉得这棵给予树还给予了我们什么?它还可以叫什么树?
3.其实在我们国家像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有很多很多,大家发现了没有?(时间允许,可在堂里解决)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其审美价值不仅仅在语言上,更重要在精神上,美的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应成为孩子“精神的天堂”,以“情”为纽带,着眼于学生精神的唤醒,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学,灵动地进入文本角色,借助多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再现文本情境,把握文本主人公的形象,做到以文启人,以情动人。在教学即将结束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为文本中陌生女孩写“爱心卡”,从而给“爱”赋于新的生命。
五、书写指导(时间允许,可堂内书写)
1.认读词语。(出示词语,朗读)
2.学写生字。教师范写:予、裕、卡(请你提醒老师)
3.学生书写。
设计意图:本课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要重点指导。有些字字形易混淆,如“予”和“矛”,有些字易写错,如“裕”,教师需引导学生予以关注。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870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