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掌声》教学设计4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09-2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犹豫”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会关爱别人,感激别人对你的关爱。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谈话:

  1、今天,有很多老师来我们学校作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2、刚才大家用掌声欢迎老师,平常我们会在怎样的情况下鼓掌呢?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掌声》的文章,一起读课题(课前板书课题。)

  文中的掌声是谁给谁的?那掌声里包含着什么?大家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开始。

    生读课文。

  2、出示词语:

    小儿麻(má)痹(bì)症(zhèng)

  残疾(jí)  姿(zī)势(shì)  一摇一晃

 

    师:谁会读?

    师:你们了解“小儿麻痹症”吗?

    解释“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疾病。它在高烧之后使小孩的肌肉瘫痪、萎缩、丧失运动功能,常常留下终身残疾。走路的姿势一摇一晃。真的很可怜!一起来读读这几个词语。

    出示词语:

    骤(zhòu)然间  歧(qí)视  犹豫(yù)

  忧(yōu)郁(yù) 落(lào)下 调(diào)来

 

    这些字音也很难读,谁会读?

    看清楚“忧(yōu)和犹”,它们的偏旁不同,再来读这两个词语。

    “落”还读什么?组词。“调”还读什么?组词。

  3、(出示)去掉了拼音你还能读正确吗?

    歧视  犹豫  忧郁  落下  调来  残疾  姿势  一摇一晃  小儿麻痹症  骤然间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读过课文,大家知道文章讲英子同学的故事,让我们看看她的同学是如何介绍她的。

    投影1: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指名再来读这段话。

  2、提问:

    听了英子的介绍,你觉得英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交流:

    句一: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⑴ 指名说出句子

   ⑵ 说说她是怎么样的孩子?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说说自己的理解。还有补充吗?

   ⑶ 是呀,她很文静。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句二: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⑴ 指名说出句子。

   ⑵ 说说她是怎么样的孩子?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⑶ 从哪些词语看出来?──早早地 最后

   ⑷ 是啊,这样的情况只是一天两天吗?──不是 是一月两月吗?──不是

   ⑸ 你体会的真好,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句三: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⑴ 指名说出句子。

   ⑵ 说说她是怎么样的孩子?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说说自己的理解。1234

   ⑶ 是啊,她多可怜啊!请你带着对她的同情来读这句话。

   ⑷ 指导朗读:

     “落下了残疾”要读的轻一点,来表达你的同情,再来试一次。

    整段: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⑴ 指名说出段落。

   ⑵ 说说她是怎么样的孩子?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⑶ 请你带着这份感受来读第一自然段。

   ⑷ 让我们带着对她的理解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可是,有一天,英子变了,大家看。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投影3)读给同桌听,看看英子有什么变化?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2、交流。

  3、把她的活泼、开朗、快乐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我们一起来读。

    过渡:到底是什么使她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掌声──对,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英子得到掌声的那一天。


四、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默读2、3自然段,划出文中描写掌声的句子,再想一想,同学们想通过掌声对英子说些什么?(投影2、3自然段)

    交流:

    句一: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⑴ 指名说。

   ⑵ 教师划出。

   ⑶ 谁再来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⑷ 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生……

     师:你真是个好孩子!

     生……

     师:她在犹豫什么?

     生……

     师:你们这么理解英子,真是她的好同学呀!谁能来读写英子犹豫的句子。

     师导:还有想对英子说的吗?

     生……

     师:你们也是好孩子,英子有你们这样的同学很幸福。

     师过渡:大家的鼓励,支持和信任,使英子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还有那一句也是写掌声的?

    句二: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⑴ 指名说。

   ⑵ 师划出。

   ⑶ 这时候你又想对英子说些什么?

     生……

   ⑷ 师过渡:

     是啊,站在讲台上的英子听懂了你们掌声中的话语,她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让我们连起来读读2、3自然段,再次感受这两次包含友爱的掌声。

     生齐读2、3自然段。

     过渡:其实,掌声也是一种语言,它能给人力量,让人走出困境;它能给人勇气,让人扬起自信的风帆。英子她读懂了,她有了极大的改变,难怪她在信中这样写道: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这封信,想一想,你是带着怎么的心情来读这封信的?

  2、交流:

    生1:我是带着激动的心情读的。

    师:请你带着激动的心情读给大家听。1234

    生2:我是带着感激的心情读的。

    师:请你带着感激的心情读给大家听。

    生3:……

  3、小结:

    是啊,同学的掌声让她鼓起生活的勇气,让她感受同学的关爱,让她充满自信地生活着,难怪她说──齐读──“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4、总结全文:

    老师课外读了5遍课文,一直被这个平凡而真实故事感动着,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课文,又一次被感动了,我想告诉大家,其实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多给予别人掌声,多感激别人的掌声。最后,老师想送一首小诗。

    投影小诗: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话语;
  爱是大雨中的一把花伞;
  爱是黑暗中的一支蜡烛;
  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
  爱是寒冷严冬一杯火热的茶。 

    指名读-齐读小诗。


教学反思

  《掌声》是人教版第五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

  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很想通过“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这个说话方式来让学生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主动关心、鼓励同学,并感激别人的鼓励”这个情感目标。在完成教学过程后,我感到,整堂课结构设计的比较明确,脉络清晰,但学生因为不是残疾人,没能很好的体会到残疾儿童英子的内心世界,所以情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回想上课的情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不足:

  1、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

    在课前我一直关注如何使学生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如何去同情弱者,献出自己的爱心,感激别人的关爱,但并没有考虑如何去落实语文课“工具性”这个本质属性。整个教学过程除了生字词语做了指导教学外,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几乎没有。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因此所谓“工具性”在这里实际上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与目的。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即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就人际而言,经由语文,人们要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经由语文,人们还可以造成预期的行为事实。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这三种情形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工具。例如,课文中反映英子自卑心理的句子除了第一自然段,还有“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等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句话,实际上是通过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现了英子内心的紧张、自卑和痛苦。还有英子的感激之情,英子的欢乐之情,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然而,在课上,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同时并没有让学生找句子,圈词语,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来体会作者在表达这些情绪时,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用具体可感的描写来表现的这种好方法,而且当学生游离于书本文字谈体会的时候,只是任由学生继续游离,没有适时地让学生回归到文本,读文再说理。1234

  2、教学策略不够周到:

    作为正常孩子,一般时很难体会残疾人的痛苦与悲哀的,课前没有布置学生去了解观察身边的残疾人的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抽象理解残疾孩子英子的内心世界,所以学生很难体会。其实,班上的徐扬是个脑瘫的同学,完全可以在课前要求全班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她的生活不便以及上课的沉默不语来走进英子的内心。或者在教学环节上设计一个教师扮演英子的角色,说出内心感受,让学生当同学回答“英子”的想法来理解英子,会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英子自卑、矛盾的心理,从而挖掘出更深刻的感悟。

  3、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本课表现的情绪有起伏,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这些变化。关键是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中,领悟到人物的喜怒哀乐。比如,课文的前半部分语调要低沉缓慢一些,后半部分要活泼跳跃一点,这些都是由课文描写的氛围变化决定的。朗读指导要穿插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可以提示学生,你觉得这里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为什么?例如,朗读“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教她跳舞”这句话时,可以先联系英子的来信让学生讨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是因为英子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感受到了爱,并从这种爱中获得了动力,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她很珍惜同学们的掌声。因此,这里要读出欢快的语气。我在课上发现读得不好的学生没有指导他该怎么读,用怎样的语气读,语速怎样,而是指名读了觉得不好就再请一位学生读,学身本身也很难体会怎样读才是最好的。

  除了上面说的三点,这节课还让我感到:课前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不一定是好事,学生因为课前读熟了课文,在课上读句子就会自然而然的加快朗读节奏,导致不能更好的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所以课前预习读课文还得慎重,应该看看课文的难以程度再做定论。学生读文说理还得加强训练,让他们养成习惯,先找句子读,再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或这段话那就水到渠成了。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850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