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说课稿_《夜书所见》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09-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是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比法:  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利用人物对照、意境对照,激发孩子读诗的热情。
  想象法:  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逆向思维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 、课前活动,接近文本
  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 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 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123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梧叶 灯 儿童捉蟋蟀
  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 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借助注释知道的。对,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现在开始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习惯。
  c 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孩子在捉蟋蟀。你们捉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表情朗读诗句,(这一环节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听你们一读勾起了老师的童心,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闭上小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好象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里既起到了范读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体现了师生平等,师生互动。还起到了品诗赏画的效果。
  d 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适当表扬: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秋天的梧叶变黄了变干了。
 e 出示课件,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我们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这里利用语言,实物和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起读书的热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动客情),
  客的意思课件 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这个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人叶绍翁(讲小故事,简介作者)。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想起什么?(亲人,家乡)就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儿时的伙伴在哪,家乡也有儿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无忧无滤,可我孤单一人)思乡之情就更浓了,更深了。我们来把浓浓思乡情深深的读一读。[
此时此刻,我也想把浓浓的思乡情读出来!读完后,同学们,不由自主的鼓掌,请同学评议我读得好在哪里,再请同学读出诗人的浓浓的思乡情。
  这就是以见衬不见,诗中有诗,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把抽象的思乡之情与温暖的家庭生活拉近,增加层次感。还让学生评议老师,真正体现民主、平等。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这我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 挖掘文本,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这么美的诗,配上音乐就更好了!配乐朗读。
  诗歌可以反复诵读,也可以唱。
  背诵古诗(齐背,指名背)注意字音。
  这一环节是注重体现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联系背诵《宿新市徐公店》、《春居》深入体会诗人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这是两首感情非常快乐的古诗。这里是用逆向思维,用两首快乐感情的古诗反衬思乡情。123
  这也是落实课标的第二学段的古诗学习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五 走出文本,拓展练习,学以致用
  a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了许多描写秋天的诗歌,出示古诗《山行》、《赠刘景文》朗诵。
  这一环节是整合新旧知识,注重语言的积累,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b 没学过的古诗你能读懂吗,读诗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古诗
  出示诗句,自己借助注释读懂诗句(幻灯片出示)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选自 刘禹锡《秋词》
  1、悲寂寥:因寂寞空虚而感到悲伤。
  2、春朝:春天。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选自 曹丕《燕歌行》
  摇落:凋残
  简单讲解,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理解文意,读懂古诗,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总结赞美,提出希望,愿大家与古诗交朋友。
  这里是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七作业 练写生字,配乐朗读,搜集秋天的古诗。
  板书 夜书所见
  思 乡
  根据预设的教学过程,我说说这课的教学特色;
  一、选择有意象联系的古诗作品,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克罗齐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成立。”我在教学中选择了两首感情快乐的古诗与之反衬,选择了两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来烘托,以一篇带多篇,深切体验诗人的感情。
  二、联系现实生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的世界隔绝开来。”根据农村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联系儿童捉蟋蟀的快乐、有趣,再联系诗人当时漂泊在外的生活实况,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总之,在教学中我以朴实,简洁,明了的态度,利用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古诗教学的特点,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古诗意境的对照增加了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到了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福建建宁均口中心小学 李红颖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780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