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08-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特色】
1、“思”为主线,贯穿全诗教学;
2、以“思”促读,以读感“思”;
3、重拾传统节日,弘扬中国文化。
【课时目标】
1、熟读古诗,理解诗意;
2、重点理解“独”、“异”、“倍”、“思”、“遥”等字;
3、体会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感受家庭的亲情;
4、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
【课前准备】板书好整首古诗;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许多诗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十首诗分别是:
依次出示:(能背诵的指名背诵。)
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首诗
第一首  李白的《静夜思》
第二首  孟郊的《游子吟》
第三首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第四首  曹植的《七步诗》
第五首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第六首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七首  《诗经》的第一首《关雎(jū)》
第八首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第九首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十首  李绅的《悯农》
【教学过程】
一、重阳/习俗
1、同学们,这节课咱们学习其中的一首——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古诗)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还只有17岁,当时他正在京都长安求学。
2、请你们自由地读读这首“最有影响”的诗,读上三遍,做到“字字入目,字字出声”。
3、这首诗加上题目,一共37个字,哪些字词你已经读明白了?(学生说明白后,请他上黑板用“△”标在读明白的字词下。)
忆——思念、想念;山东——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倍——加倍,更加,格外;遥——遥远;遍——都;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点击下列词语:
◆ 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出示:重阳节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距今已有1700 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数字中,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为阴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被称作重阳或重九。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 茱萸——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这是一种有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装在小布袋里带在身上,认为可以避灾。
这个“萸”字很容易写错,看老师写这个字。(板书“萸”,并讲解写字要领)请大家把这个字一笔一划地写一遍。
二、思亲/怀乡
1、这首诗的题目很长,有9个字,如果只保留一个字的话,应该保留哪个字?(“忆”,这个字和诗句中的哪个字意思差不多?“思” )这一“思”字道出了诗人王维最想说的话,那就是思念亲人,想念亲人。(板书:思念)
2、诗人王维仅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不是,“每逢佳节”)这里的“佳节”指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重阳节,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往往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每逢佳节”,王维就会格外地思念亲人。)123
◆ 五月初五端午节,王维看着碗里的粽子,吃得下吗?请你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八月十五中秋节,王维望着天空的一轮明月,高兴吗?请你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九月初九重阳节,王维目睹着人们成群结伴,登高处,插茱萸,饮酒作乐,他只能待在旅馆里,快乐吗?请你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同学们,王维只是在“每逢佳节”的时候才思念亲人吗?(不是,你从哪个字感觉到的?“倍”,加倍、格外、更加,说明王维平日里也在思念亲人。真是“佳节有限,思念无限”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起读。
三、孤独/寂寞
1、是什么原因使得17岁的王维“倍思亲”呢?第一句、第三句、第四句中各有一个字点明了“倍思亲”的原因,请你找出来。(独,遥,少。请学生上黑板圈出这三个字)
2、怎么理解这个“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板书:孤独)
3、第一句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诗人王维的孤独和寂寞呢?(两个“异”。王维觉得一个“异”字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于是又用上了一个“异”字。“异乡”可以理解为“他乡”或者“外地”;“异客”可以理解为“陌生的客人”。)
4、同学们,当时的京都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但对于17 岁的王维来说,这里的环境是陌生的,这里的每一个面孔也都是陌生的,他成了这里陌生的客人。在这举目无亲的“异乡”,越是繁华热闹,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寂寞。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念亲人的感情也会更加刻骨铭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起读。带着孤独,带着思念之情,再读。
四、遥远/期盼
1、谁来读读最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从这个“遥”字,你感觉到了什么?(长安与家乡之间路途遥远。越是遥远,就越是容易触发思念之情。当时,除了步行,就是坐马车、乘船,远在京都长安的王维回一趟家需要数月时间,回家容易吗?他只能把无尽的思念埋在心底,写在诗中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起读。)
3、“少一人”的“少”字怎么也跟王维的“倍思亲”有关呢?(少了谁?王维。谁发现的?王维的兄弟、亲人。在什么情况下发现少了王维呢?兄弟们都插上茱萸的时候。)
◆ 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兄弟们的头上都插上了茱萸,你的手中还剩下一根茱萸,你会怎么想呢?
◆ 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你发现王维不在,你会怎么对兄弟们说呢?
是啊,少了王维,也就多了一份遗憾!重阳佳节,不只是王维在思念亲人,亲人也在思念王维啊!从这个“少”字,我们读出了一份思念,也读出了一份期盼,(板书:期盼)他们热切地期盼王维回家团聚啊!兄弟们的这份期盼更增添了王维的思念之情!——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起读。
4、(指着板书)“知”,是“知道”的意思。长安与家乡路途遥远,当时通讯极不发达,没有邮局,也不可能有电话、手机,王维怎么可能知道兄弟们在登高处、插茱萸呢?怎么可能知道兄弟们在期盼自己回家呢?(一是因为重阳佳节,有这样的习俗;二是因为王维以前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每次重阳节,都与家人一起登高、插茱萸,享受亲情,是这份亲情给了王维无比的自信!是兄弟间的心有灵犀给了王维无比的自信。虽然王维远在千里之外,但是他完全相信,亲人也在思念着自己。)带着这样的自信,我们再读这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23
五、游子/心声
1、同学们,(指着板书)王维为什么如此思念亲人?一是因为他身处异地,感到孤独;二是因为王维离家遥远;三是因为王维知道,亲人也在思念自己,期盼自己回家团聚。谁来读一读整首诗?读出这浓浓的思念。
在王维的眼里,思念是兄弟们温了又凉的杯中酒,是父亲怎么望也望不圆的月亮,是母亲手中那一截散了的线头。谁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这深深的思念。
2、哪一句诗最能打动你的心?(第二句)这句诗最能打动哪些人的心?(离家在外的游子,包括海外的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广泛流传,成为游子思念亲人思念故土的名言!游子千里万里的漂泊,心里始终向往着一个亲情的港湾;游子山重水复的奔劳,总是期盼着和家人团聚的时刻!
我们来听一听游子的心声。(播放《九月九的酒》)
出示歌词:
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
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
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
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
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
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
咱们全体起立,每逢佳节,在你和亲人团聚的时候,不要忘了远在“异乡”的游子。齐读这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诗——(整首诗)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孤独)
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
遍插茱萸少一人。(期盼)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773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