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08-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思想】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共两句,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重点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策略和手段】
    利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句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师准备教学课件;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乡镇意见 个人意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与诗意反差较大的一幅画。
    2、 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1)解古诗的作者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3)体会作者的感情;
    (4)感情诵读。
    二、自主探究1234567
    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三、合作交流
    1、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2、诗的大意同学们都已经明确了,请同学们一齐来把《望天门山》朗读一遍。
    3、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想象一下诗中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4、老师也带来了一幅画[与诗意反差较大],你看看跟你脑海中的画面相同吗?如果不一样,请说说看,有哪些不同?怎样画更合适?
    四、质疑感悟:
    1、太阳---------太大
    体会"孤帆一片日边来"应从遥远处缓缓驶来
    2、山-----------不够高
    体会"青山相对出"这"出"是"耸出来"的意思,
    3、水---- -------不够急
    体会江水的气势。"流"和"回"是说明江流湍急,以至在拐弯处形成巨大的旋涡,然后才滚滚东流的,很有气势。
    还有一字更能表达出这种磅礴澎湃的气势。(断)为什么?体会天门山"断"而江开。
    5、"断"让人联想到上流之水高处汹涌奔突,一旦奔出就如翻江倒海的巨龙,气势雄伟壮观。此句明写"山",而实际上写的是水。只是诗中结尾句老师有些不明白"孤帆"为何不写"孤舟","一片"能不能用"一只"?(提示:看看船的位置)
    感悟远远看不到船,只见到帆。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6、这幅画中由哪些带有鲜明色彩的事物组成?(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7、看来同学们都不缺少美的眼光,作者用如此精辟的词汇描绘了天门山的雄奇美丽,主要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好!让我们一齐用激情的朗诵,来表达我们这一共同的情感吧!
    五、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李白是我国唐朝着名的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也可出示几首)
    3、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1234567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利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句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
    师准备教学课件;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老师将带你们去各地旅游,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昨天我们已经去了第一站天门山,今天我们要去第二站,就是杭州的西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西湖的风光,开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
    1、师:首先让我们走进西湖,一饱眼福吧!(播放西湖风光课件、教师简单介绍。)
    2、师: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板书"苏轼")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板书:宋)
    3、师: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生齐说,师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4、解题:从题目中,你能了解什么?
    5、过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
    2、师:同学们在读时有没有发现较难读的字词想找出来提醒大家?(教师课件勾画重点指导读准字音)其中"亦"和"妆"(师板书)是这课要求大家会认的字,谁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3、师: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是不是能读得更通顺了?齐读。
    4、师:你们读得真好,如果能够好好停顿,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老师也想读一读,欢迎吗?
    5、师:这样读会不会好些?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小斜杠画一画。
    6、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7、齐读。
    四、 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我们一齐学习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习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课件出示。
    ①    先齐读。
    ②    提出疑问。(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③帮助解疑。(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如"潋滟"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读出晴天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感觉。课件出示;可利用已有经验理解"晴"。并板书"晴";诗人如何评价晴天的景色?板书"方好"。
    ④再读。
    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总结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教师课件出示。(先读--提出疑问--借助方法解疑--再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1234567
    4、知识迁移,利用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5、师:你读懂了哪一句?
    生汇报,师随机问题点拨,加深感悟。
    (1)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①重点指导:这一句写什么气候下的景色?诗人如何评价?(板书:雨亦奇)奇在何处?(山色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想象: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
    ②结合第一句:想象感悟、理解情感、指导朗读。
    前两句诗人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
    诗人独独写了水光和山色,是不是除此之外诗人就没看见别的任何景象呢?
    假若你现在便是那泛舟西湖之上的诗人苏轼,你还能看见什么画面呢?相信不少同学曾游过甘棠湖,那时你肯定是在搜索四周美景,眼睛都忙不过来,苏轼也是如此呀,大胆想象一下,他还能看见什么呢?
    当诗人看见这丰富而美好的画面,会是什么心情呢?带着愉悦的心情读。
    那晴雨天的西湖是不是像你们想象的那样美丽呢?一齐来欣赏--〈晴雨西湖〉。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欢晴西湖还是雨西湖?为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出你的喜爱。(强调要突出晴雨天不同的美,要重读"晴"、"雨")
    合作读。(喜欢晴西湖的读第一句,喜欢雨西湖的读第二句)
    那么,诗人喜爱的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那雨天的西湖?为什么?(正是因为喜爱才能发出这样由衷的赞美!读!课件出示前两句)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赞美这晴雨天的西湖,你会怎么说?让我们也吟咏出对西湖的赞美吧,读!
    过渡: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这不禁让诗人联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2)第三、四句
    ①    第三句,重点:出示西施图片,师:西施美不美?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
    ②    第四句,重点:诗人怎样评价西施的美?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还美吗?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美)
    诗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她不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怎样读出这种美?(重读:总)
    ③    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她们有什么相通之处?
    (引导理解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因为都有一个"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不需外物衬托,不需人为修饰的独特的天然的美!)
    哪个字最能体现西湖的这种美?还是一个总字,看起来是在写西施的美,实际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要这样读--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得惊喜、得意,我们要这样读--
    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读--
    6、整体感知1234567
    师:孩子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今天我们不能去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如时间不允许,则教师配乐读古诗)
    这一天,阳光明媚,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畅游西湖,他们泛舟湖上,饮酒赏景,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 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
    就让这美景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再读一读!
    能背一背吗?
    7、小结
    利用板书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苏轼带我们领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同时又用一个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韵。
    五、  拓展学习,活化文本,综合发展
    1、过渡:其实不仅西湖美,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外再去搜集一些,完成今天的课外作业。
    2、课后作业:选择一首描写祖国某处风光的古诗,用今天学的方法弄懂诗句的意思,搜集相关风光图片和文字介绍做成图片集或手抄报。
    六、  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晴方好
    西湖  天然美    西子
    雨亦奇

    (注:《饮湖上初晴后雨》摘自教学刊物上的一篇课堂实录,我觉得整个设计比较好,摘来与大家共分享。下一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本镇一位年轻教师设计并进行实践的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朗读这首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西湖美,体验诗人的感情。
    3. 积累学习其他关于西湖的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西湖美,体验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验诗人的感情,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美。
    教学过程:
    一. 歌曲导入
    1. 播放《梦想天堂》这首歌,让学生们从歌中体会描写的是个什么地方?
    2. 师:这就是我们美丽的人间天堂--杭州,一提到它,就让我们想到了杭州的一个风景名胜地,那就是--西湖。
    3. 师:同学们去过西湖吗?请去过的同学说一说西湖带给你的感受。1234567
    师:西湖很美,不过孙老师挺遗憾的,至今都未去过西湖。但是,今天呢,我却要带着我们可爱的同学们一起去西湖走走,说不定还会有不小的收获呢!
    4. 课件展示杭州西湖图片。
    师:西湖美吗?有一位诗人也对杭州西湖情有独衷的呢,常常会和朋友们一起去那儿饮酒作诗。想知道他是谁吗?就是苏轼。他呀,还有另一个名字呢,--苏东坡。一次,他照样在西湖边饮酒,起初阳光明媚,他饮酒正兴,可这天呀,说变脸就变脸,马上下起了雨。这雨呀,并没扫苏轼的心情,反而让他更尽兴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师:今天我们就要当一回侦探了,孙老师找到了苏轼当时留下的线索--一首诗,看看我们能从诗中发现什么吧!
    二. 教授新课
    1. 课件出示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 师:要当好一名侦探,首先要仔细阅读我们手中的这首诗。
    (让学生自行认读这首古诗,在读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 师:"诗"读百遍,其意自现,各位小侦探们,在湖边饮酒的苏轼到底看到了西湖的什么景象呢?
    西湖的晴天________________;
    西湖的雨天________________。
    原来,不仅仅只有晴天的西湖美,雨天的西湖更有一番韵味呢,它带给了诗人许多惊喜,就让我们把喜悦的心情送给晴天,把惊喜的心情送给雨天吧!都一起来体验一下我们的苏轼先生当时那种美妙的心情吧!
    4. i:师:西湖太美了,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它带给诗人的是说不尽的美,到底美到何种程度呢?各位小侦探们,你们能告诉我答案吗?
    西湖和西子有何关系呢,为什么要把她们两者写在一起呢?(要想做好一名优秀的侦探啊,就应该有积极开动脑筋的好习惯。)
    西湖,西子:美
    ii:他们之间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都很美, 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还美吗?这是一种天生的自然的美。你们觉得谁给西湖化妆了呢? 谁给西湖化上淡妆,又是谁给西湖化上浓妆的呢?
    化上淡妆后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
    化上浓妆后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呢!
    5.i:谁想来当当雨婆婆和太阳公公呢,给我们的西湖来点装扮吧!(有感情朗读)
    ii:西湖那么美,你们觉得如果西施姐姐知道我们的苏轼先生把西湖比作她的话,她会生气吗?说说你们的理由吧!
    iii:出示课件:西施姐姐你知道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i:师:怪不得诗人写这个题目呢,他是说:(                          )
    ii:让我们怀着最美的心情一起与诗人再去走一遭吧,在心中去体验西湖的美吧!(配乐朗读)
    三.出示苏轼的关于西湖的另一首古诗1234567
    四.在音乐声中结束,并布置作业
    i:重放《梦想天堂》这首歌,把古诗带到歌声中。
    ii: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其他古诗 
    【问题探讨】
    1、古诗语句含蓄凝练,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冲谈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呢?
    【参考资料】
    1、 语文起点网
    2、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123456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754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