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案例|螳螂捕蝉案例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0-02-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很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课文通过自读并从中明理并不难,但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学生与课文中的吴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有关要求,我制订了如下课时目标:

课时目标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3.创设语言情境,理清“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打楚国”两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少年富有智慧的人物形象。

其中目标2、3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设计理念

新课程要求以读为本,重视语言积累和感悟;不断追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努力构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大课堂。为此我设计教案时注重以下几点。

1.将文本结构模块化,再对模块内容进行整合。最终达到文本内容的整体感悟和人文思想的升华。

2. 教学思想:强调“三重”。即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

重感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逐渐加深感悟,深刻领悟本文中使吴王明白“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真正内涵。

   重积累和迁移,感受文本时,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尽量精简优美,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注意课外读物的推荐,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情趣,使文本内容直观化、情趣化、生活化,使语文学习更贴近学生,走进生活。

3.面向学生,以读促悟,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充分发挥自己。

4.创设情景,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努力建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设计思路

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读熟课文,知道课文大意,了解《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故事及寓意,学习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先让学生复习“螳螂捕蝉”的故事,重温道理;再由故事入手,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少年的智劝;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以感受少年的机智及吴王的专横、知错就改;最后通过想象练笔给学生搭建了表达的平台,让学生再次回归课文走进文本,感受少年的形象,使学生的认识不断走向丰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事,重温道理

1.生齐读课题----《螳螂捕蝉》,接下半句再读(黄雀在后)

2.这个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指名讲故事)

3.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书上的句子

朗读句子,小组或同桌讨论并交流,蝉、螳螂、黄雀他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完成以下表格)12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螳螂

黄雀

4.再次朗读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读出告诫的语气)

二、细读感悟,解疑明理

1.过渡:这个故事是少年讲给吴王听的,吴王听得懂少年的故事吗?哪个词看出来?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哪些词的意思跟它相近?

交流出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拨云见日 顿悟  醍(ti)醐(hu)灌顶

读一读,积累下来

2.吴王悟到了什么道理?(板书:恍然大悟  )出示春秋战国地形图:如果你是吴王,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地图,你会明白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144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