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 笔记]18北京的春节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0-01-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课文说明]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朴素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温馨和美好。
    课文共有14个自然段,1—7自然段介绍了老北京市民(包括大人、孩子)忙着准备过年的情景。里面详细介绍了腊八粥、腊八蒜、买杂拌、买爆竹、买玩意儿、过小年等京味十足的风俗民情。8—13自然段详细描述了老北京市民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不绝于耳,吃团圆饭,守岁;元旦男人外出拜年,女人在家待客,小孩逛庙会;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课文从家门前、老铺、干果店、广场等多方面描写元宵节的热闹场面,使过年的气氛达到了顶峰。最后一个自然段简单地介绍正月十九春节结束,一切归于正常。
    这篇文章对于老北京人来说,读起来很温馨,仿佛又重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新年。对于外地人来说非常新颖,眼前浮现出一片热闹的过年景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老北京市民过春节的习俗,对于盼过年的小孩儿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场面也很熟悉。由于学生所在的地区不同,风俗习惯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各地春节习俗的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二、整体把握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要理清课文脉络,可以从课后问题着手:按照时间顺序,说说作者都介绍了哪些春节的习俗。可以先找好时间段:腊八,除夕,元旦,元宵节,正月十九。各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语开头,各段均有一个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教学中,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各时间段的风俗习惯。
    三、写作方法分析,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元旦、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
    四、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中,除了“旬、核、醋、饺、灶”比较常见以外,“荔、菱、瓤、逛”等字都比较少见,很容易读错。因此这些字要放在词语或句子中反复认读,加深记忆。12345
    写字时,可重点指导易错的生字。“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参考资料]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一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大多取材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精炼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文化大革命”中因不堪忍受屈辱于1966年投湖自尽。
    2.北京春节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xiǔ);
    初一、初二满街走。
    3.各民族春节习俗
    壮族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初二待客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族藏历新年时,藏族人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
    白族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12345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12345
    腊月熬粥饺子腊八蒜高醋年糕逛庙会
    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12345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作业
    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板书:
    北京的春节
    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元宵:红火、美丽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106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