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追求的究竟是什么|走进内心,追求 “深刻”——我教《螳螂捕蝉》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0-01-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走进内心,追求 “深刻”——我教《螳螂捕蝉》
作者:佚名    转贴自:走进内心,追求 “深刻”——我教《螳螂捕蝉》    点击数:374

走进内心,追求 “深刻”——我教《螳螂捕蝉》
作者:海安县曲塘小学 曹春华 转贴自:南通小学语文网

通过一个故事揭示出一个道理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在少数,比如《螳螂捕蝉》。像这样的课文如何教呢,仅仅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吗?这个问题困扰我多时,我也在时时地思索。
《螳螂捕蝉》是一个带着原汁原味中国特色的寓言故事,也是苏教版教材中比较经典的课文,我曾通过不同的媒体接触过这篇课文的多种教法。有的着力于语言的训练,花大力气围绕着故事听说读写,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复述着故事,有的着力于人文情感的熏陶,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发挥表演的才能,自始至终热热闹闹地引导学生角色体验,也有的着力于寓意的揭于,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通过演绎推理得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结论。虽然教学的不乏名家,整个的教学过程可圈可点之处颇多,然而我始终觉得缺了点什么。缺了什么呢?缺了“深刻”,即对故事背后原因(不是作为结论的寓意,而是成为结论的原因)的深刻体认。
这些教例中老师们的采用的角色体验的方法,给我很大的启发。然而所不同的是,我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引导学生去扮演吴王的勃然大怒后的歇斯底里,也不是扮演智慧少年的足智多谋,而是直接进入寓言的主角———蝉、螳螂、黄雀——
师:读了课文,给你最大启发的是哪一句?
生: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师:(出示句子)
师:蝉是怎么“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得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的呢?(见学生跃跃欲试)先别急,先看看从哪些词语上看出它“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生: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语气语调都很有“理性”)
师: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看,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只什么么样的蝉?
生:这是一只胖乎乎的蝉,无忧无虑的。
生:它一边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一边还哼着小曲呢。
师:真有想象力,如果是你,你会唱什么?
生:太阳当空照,露水对我笑。让我吃饱喝足睡一觉。(师提醒,刚起床又要睡,真是只悠闲的蝉,众生笑)
生:它可高兴了——
师:如果你就是这只蝉,你怎么高兴地想?
生:我想,我真是太幸福了,看,多好的阳光,晒得我的身子暖和和的,看多美的露水,这是老天给我准备的早餐,让我伸伸腰,做做运动,吊吊嗓子,然后尽情地享用吧……
师:真是一只会享受的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看——
生:(读)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充分体现出了蝉的自在)
师:让我们把目光向蝉的身后看!你看见了什么?
生:一只大螳螂!
师:(追问)你看见了什么?
生:这只螳螂使劲地拱着身子,正举起了前爪,就要扑过来了。
师:这是蓄势待发啊。如果来一个特写,你看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螳螂的眼睛,只见双眼透着绿幽幽的光,直勾勾地盯着蝉,随时都会发动进攻!
师:或许,它也在想呢——
生:哈哈,多肥美的蝉,今天运气真好,刚起床就有这样的美味送到我的面前。12
生:我已经感觉到螳螂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生:我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杀气。
师:好一个杀气啊!让我们读出这股杀气。
生:(读)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师:对这只可怜的蝉来说,此时此刻——
生:(急切地)这太可怕了。
生:太危险了。
师:如果你是蝉的好伙伴,此时你会对蝉说——
生:我可怜的朋友,你不知道大祸临头,小命都不保了,快别喝了,快逃吧!
生:我会大喊:危险,快飞!快飞!
师:看你急的。如果你就是这只蝉——
生:当我明白了一切,我会丢下一切赶紧逃!
生:(摸摸額头)我会吓得一身冷汗!
师:可是,这是蝉此时此刻还浑然不觉,他——(手指,引读)
生:(再齐读)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师:(引读)他还在——
生:(再读)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语气语调里明显带着焦虑和不安)
师:(无比急切地)可是,没有人提醒他,也不会有人提醒他。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依然——
生:(再读)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语气语调更加焦虑和不安,个别学生声音哽咽)
师:(对眼圈发红的学生)你焦急什么?
生:蝉虽然睁着眼睛,但他的眼睛被蒙住!
师:是什么蒙住了蝉的眼睛?
生:利益。
师:对,是利益,是眼前的诱惑。
……
同样的角色扮演,由于我立足并不是情节的简单再现,而是的走进内心,我想,经过这一环节,学生的背后一定也是“直冒冷汗”。也姑且不论这样的体验对学生的心灵的震动所产生的影响,就对寓言的寓意的理解而言,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以为,大凡这样的本文,文字浅显,对学生而言,能复述全篇课文,并非难事,即便是“创造性”地复述,学生是天生的演员,看惯了古装戏的学生能俏皮地说出“孤意已决”“违令者斩”之类的台词亦非难事。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探究出以文字为载体的所谓寓意,更是易如反掌。从表而上看,学生故事讲得眉飞色舞,课本剧演得活灵活现,道理讲各头头是道,但姑且少数学生精彩的表演遮掩了其余绝大多数同学和无聊旁观不谈(由于故事较长,更兼加上自己的创造,学生表演起来费时太多),就教者着力想揭示的寓意,学生也只是浅层次的理解而已,只是停留在口号式的“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得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什么原因造成虽然危险就在身后,而却视而不见?而且为什么这么多人(由于是寓言,可以把蝉、螳螂、黄雀都看作人)包括吴王都视而不见?而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结果又是怎样的可怕?对于寓言来说,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以为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同时,对于寓言来说,这些问题的解决,也远比引导探究诸如“少年的故事是真是假”“少年的劝与大臣们有什么不同”“吴王为什么恍然大悟”等问题有价值得多,其实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在课文的文字之中,只要引导学生凭借文字,走进内心,实践证明学生能够体悟得出的。
我想,这样体验出的“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得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不是深刻一些呢?

注: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XX年第十期。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84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