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教学案例分析】示儿教学案例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2-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本学期,沈彩云校长针对古诗教学,对我进行了两节古诗课的专项指导,收获良多。
    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试着自读古诗,注意读准读通,读出古诗的韵律,边读边思考,陆游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写出这首诗的?
(学生自读感悟)
师:读过诗歌之后,你们体会到陆游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写出这首诗的?
生:怀着悲伤的感觉。
师: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古诗第二行写,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你抓住了文中的“悲”字来体会作者的感情(课件出示“悲”字)悲可以组什么表示心情的词?
生:悲伤 悲痛 悲凉 悲哀 悲苦 悲愤 悲恸 悲惨……
师:这些感情各有不同,陆游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请自读课文的前两行,根据老师给你们的注释,试着解释解释前2行,看看陆游到底是为何而悲?
(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自读自悟)
师:谁能解释解释前2行诗?陆游到底为何而悲?出示课件上的2副图片。你能读出悲伤的感觉吗?
(几个学生分别读,读出悲伤的感觉)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的插图,关注一下作者的表情,你能感受到什么?把这种感觉也读进去。
(先指读,后齐读。学生读出了悲伤的感情)
    思考:
    刘勰认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是作者情感激荡的产物,一个好的读者在阅读有感情的文章时不能无动于衷,而应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息息相通,而随之喜乐哀怒。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时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节课下来,我和学生一样感慨万千,好像经历了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好像亲眼目睹了流离失所的百姓,好象亲耳聆听了诗人的叹息,甚至感悟到悲欢离合的凄惨生活。回顾这节课的设计,之所以动情,可能源于以下几点:
    一、 教师要懂心、动情。陆游悲,是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悲,为苦难的人民而悲,为自己临终看不到祖国统一而悲;他盼,日日盼,夜夜盼,盼了一辈子也没盼到祖国统一。他恨,恨南宋的统治者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之中。他爱,这一切都源自于他那颗拳拳爱国心。这些情感,需要教者定下心来,深钻文本,广搜资料,身临其境,才能读懂作者的心,才能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做作者的知音,使自己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果自己都不懂作者的心,不能被作者的情感所感动,又怎能让学生去动情呢?
    二、让学生动情。教者动了情,下面就要想办法,动脑子,怎样让学生动情。小学生读了此诗,也许知道陆游为看不到祖国而悲伤,但仅仅是知道而已,谈不上动情。这时教者就要想办法去激发。有插图展示,有资料补充、有感情朗读、有背景介绍,有语言描述。一系列手段让学生的情感逐渐升华,从他们的表情,从他们的朗读,从他们的眼神,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悲作者之所悲,盼作者之所盼,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他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仿佛站在陆游的床边,仿佛和作者融为一体,心灵受到了激荡,情感得到了熏陶。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35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