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回避问题】问题的刻意化,成了折磨学生的关卡。————《广玉兰》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1-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问题的刻意化,成了折磨学生的关卡。————《广玉兰》
(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提问)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课文,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生读书,对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显得很茫然,半晌没有人举手)
师: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你就会取得很大进步。
(生仍继续读书,一会儿有几个学生犹豫地将手举起,提出了几个问题,可老师还是觉得价值不大,学生只好继续读书,冥思苦想)
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这是难以把握的概念,不提问题不行,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或价值不高也不行,实在难为了学生。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刻意追求,是以成人的心态看待孩子的阅读,以成人的要求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观点限制学生,结果问题成了折磨学生的关卡,学生望“问题”而却步。提问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
纵观让学生提问的种种现象,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对语文,对语文学习的对象认识偏颇所导致的。
意识深处,我们认为语文是知识体,是按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顺序展开其内容的,就应从文本中寻找许多问题,让学生提问就是天经地义的。然而语文并不是简单的理性,而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是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的。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是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是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是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而不是一个个问题的堆积。
习惯认为,发现问题就说明已经看清事物的本质,就能解决问题,语文学习发现文本中的疑问,就能深入文本,解读文本,也就能完成语文学习的任务,语文学习也是理性的。然而,小学生的精神发展处于感性时期,他们大多是形象观照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自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想象再现强于实证推理,因此他们又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
对语文、语文学习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后,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摒弃过多的理性方法,注重学生精神的自由舒展,以感性的教育让学生认识语文、学习语文、热爱语文,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生动、有趣、启智、健思(思想)。
当然,让学生提问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但问题的提出应是在学生深入文本,充分感受语言,体味情感,思维出现阻碍后的内心真实的感受,而非“入口不入心”的虚假与教条;应是学生阅读体验后,基于自身独特的知识结构下的思考,而非以教师思维代替的人为限制。同时问题提出后,应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会,品尝语文学习的乐趣,而非让问题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恐惧点。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931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