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案中班]《螳螂捕蝉》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1-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
夏菲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
2. 了解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
3. 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深化寓意。
4. 通过对多则有趣寓言的阅读,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用学生秋游照片引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发学生对这个寓言故事的兴趣。
二. 读通课文,理解文意。
1. 分组学习,正音、正义。
逐字、逐句翻译课文。读、加点字、翻译。最后由学生强调重点:找出不能搞错的关键词。
2. 感悟寓意
再次朗读课文,读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后,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 。       
比喻只看见眼前有利可图,却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不能只看中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
凡事需作全盘打算,不能鼠目寸光,毫无远见。
3.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深化寓意。
找出文中对动物形象进行描写的词。
抓住文中关键词语,看动画片,展开联想,进行形象再创造。
用80-100字选择蝉、螳螂、黄雀中的一种,通过生动形象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语言的描写,突出其“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
三. 通过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
通过短小、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将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方法表达出来,使人理解。
四. 拓展
寓言它通过短小、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将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方法表达出来,使人理解。这种说理方式很容易为我们所接受。《螳螂捕蝉》的作者西汉刘向,就是擅长于用寓言来说理,他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不少文化瑰宝。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他写的其他寓言故事。
要求:读懂寓言大意并能说出得到的启示。
枭东徙
刘向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齐景公出猎
刘向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晏子辞高僚
刘向
    高僚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僚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读音bi四声,纠正)吾过,是以逐之也。”
五. 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择刘向寓言故事中的一则进行扩写,300字左右。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931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