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冬夜读书示子聿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1-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陆游(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 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 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 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 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 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教学片段〕:
  师:我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学到了很多古诗,也了解了很多诗人。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静夜思》。
  生:王之涣的《凉州词》、《登鹳雀楼》。
  生:……
  师:大家真了不起。(板书:陆游)这位诗人有谁了解吗?
  生:我知道,他就是《示儿》的作者。
  生:他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大诗人,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
  师: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他挥毫写下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12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就来走近陆游,来学习他的这首诗。(出示诗文)
  师:(板书:读通 读懂 读好)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照这三个环节来展开学习。你认为每一环节该达到什么要求呢?
  生:我认为读通就是把诗文读准确。
  师:是啊,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来帮助我们。
  生:读懂就是弄懂诗的意思,明白它讲的道理。
  生: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请组内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师:对。解决不了的疑问,可以在交流时提出,请全班同学帮忙解决。
  生:读好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吟诵诗文,读出诗的意境。
  师:讲得真好!我们现在就开始学习吧。
  (各小组开始自主学习,气氛十分活跃)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做法,“用教材”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教学行为。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我恰当地用老教材,落实了新理念:
  1、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在教学伊始,先向学生介绍陆游,充满激情地告诉他们: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还课堂给学生,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设计了“读通”、“读懂”、“读好”三个环节。1、读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2、读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小组同学交流,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研究解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决之疑难,其他各组学生自由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3、读好。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于诗的意境。
  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915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