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优美段落|《黄河之水天上来》《最后的“淇淇”》教案及练习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1-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二. 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1)生  字:
喀kā          汩gǔ          淙cóng           枢shū
       筏fá             淇qí            鳍qí                   豚tún
       媪ǎo          鲟xún          蕨jué                  孑jié
(2)正音字:
捕bǔ不读pǔ           艄shāo不读shào
(3)多音字:
     (4)形似字:
汩:汩汩流水           淀:积淀
    泪:泪腺                              绽:破绽
*:臀部
(5)词语:
得天独厚:具有特殊优越的条件。本文指黄河在甘肃腹部一段有特别好的建水电站的条件。
奢望:过高的希望。
嬉戏厮斗:游戏、玩耍,互相扭打。
疏落有致:稀疏零落但有情趣。
诀别:分别,多指不能再见的分别。
庇护:遮蔽,掩护。
灭顶之灾:灭顶,指水漫过了头顶。指人有被水淹死的灾难,多比喻毁灭性的灾难。
2. 写作知识目标
1)以事物的本身顺序为线索展开描写的写作方法;
2)学会说明和议论相结合运用的表达方式。
3. 思想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 学法建议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篇幅较长,内容较陌生,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因此,教师建议同学们采用如下几种方法来学习:
1. 预习法。
1多读几遍,达到读熟练、读流畅的水平;
2利用工具书,把字、词知识独立学习完毕;
3把文章的线索理清。
2. 学科知识相融法。
1相关的地理知识;
2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环保状况及治理对策。
四. 课文讲解
《黄河之水天上来》:
1. 黄河自然概况
黄河全长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大河。它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山东9个省,最后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黄河流域面积为75.24万平方公里,有7条重要支流。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从河口镇至河南孟津为中游,从孟津以下为下游。其间,有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场,有风光绮丽的崇山峻岭,有广阔无垠的肥土沃壤,有雄浑粗犷的黄土高原,有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有历史悠久的三大文明古都(兰州、郑州、济南),有丰富的物产和地下宝藏。整个黄河流域,生息着1.1亿中华各族儿女,所以说她是一条伟大的“母亲河”。 123
2. 课文分析
全文共12个自然段。从文章结构看,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第一部分(1段):作者从比喻入手,引出黄河,然后总的交待了黄河的流程、流域、支流及特点,突出了黄河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2段—11段):分写黄河的源头、上游、中游、下游、入海口的特点。这一部分可以分五层。
一层(2段):引用李白的诗句,引出黄河源头的特点,即源头之远,流程之长,暗示了黄河的气势。接着运用一组对偶句,写出了黄河源头的特点。这一特点,概括起来为清、静、急、脆,赋予变化,十分美丽。这组写景的对偶句用词很有特色。
二层(3段—8段):写黄河上游的特点,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这层里的前两段属于过渡段,作者只简单地写了黄河上游的两个特点:一是气势磅礴,二是落差大,这样自然引出水电站。接下去,作者变化写作手法,跳越时空,选取了黄河上游具有特点的三处景观,来细致描写。
首先是刘家峡水电站。写了它的性质、高度和开闸时的特点。作者多次运用生动、真切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表现出黄河的气势恢弘,景色壮丽,赋予变幻的特点,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如果说上面一段是大笔、张笔、动景的话,接下来的一段就是细笔、收笔、静景。作者选取“河套平原”丰收时节的景象,写出了黄河上游的另一番韵味。
一幅静景做为缓冲,接着作者再一次时空跳跃,由秋季跳到“黄河夕照”,这幅景观写的美妙极了。动静搭配,颜色分明;由远及近到远,视野极其开阔,真是一幅绝美的“黄河夕照图”。
这一层的最后,写黄土高原。因植被遭到破坏,泥土疏松,黄河水流到这里真的变成“黄河”了,使黄河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制止水土流失,保护好生态环境。
三层(9段):写黄河中游的奇景异观,即壶口悬瀑。突出了壶口悬瀑的景色特点,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黄河景观的多样性、丰富性特点。
四层(10段):抓住下游“地上河”的特点,写出了黄河有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但是这实际是人为破坏的必然结果。
五层(11)段:写黄河入海口。突出它的沉重和英烈,指出它的行程的曲折和壮丽。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概括指出黄河是“母亲河”。
板书如下:
总的看来,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按着发源地、上游、中游、下游、入海口的空间顺序,来展示黄河的气势和美丽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黄河的风采和魅力,值得学习。
从本文的语言特色、写法变化和表达方式的运用,我判断本文也是一篇解说词,和“话说长江”相似。

《最后的“淇淇”》:
本文写的很沉重,“最后”两个字定下了本文严峻的基调。
首先,写淇淇的现状,老之将至。采用概叙的表达方式。接着插入一个“爱淇”的感人事迹,引出白鳍豚的美丽传说和白鳍豚数量急剧下降的状况。
其次,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江水严重污染。
接着进一步分析了一种物种的灭绝,给人类带来的无法弥补的损失。
最后,警世人们:保护长江,保护生存环境。
文章在做分析时,用词准确,句意深刻。说理透彻。在做说明时,列举数字、举实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123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喀什                     枢纽              子孑              老媪              木塞              竹筏
二. 选词填空。
伴随着      闷雷般的轰鸣,       翻滚的巨涛鼓动        ,宛如一条        蛟龙。(腾跃、阵阵、出海、高高)
三. 仿照《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文第二段的对偶句,选一个写春景的对偶句。
四. 用200多字,把教材中36页的插图的画面描写下来。要准确,可以运用比喻和拟人等手法,可以展开想象和联想。
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文第七自然段。
春秋季节,在黄土高原一带,可以欣赏到“黄河夕照”的景观。极目千里高原,苍茫的黄沙捧托着火红的太阳,疏落有致的沟壑在阳光的斜射下形成间隔不等的阴影。四周寂静无声,只有沉重的流水声,节奏分明。由远而近,河面映现的色彩不断变幻,火红、红黄、淡黄……层次非常分明。偶尔,远处的天边挂起一两柱淡淡的炊烟,便会欣赏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妙画面。倘若幸运,还可以见到近乎绝迹的羊皮筏子。坐上筏子,听艄公哼的小调,顺着平缓的水流,安全地漂到对岸。
回答问题:
1. “四周静寂无声,只有沉重的水流声”这句话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理解?
2. “远处的天边挂起……”把“挂起”改为“飘起”行不行?为什么?
3. 简单分析本段文字写景特点。
4. 给本段文字加个题目。
【试题答案】
一、二、三、四题,答案略。
五. 
1. 不矛盾。用动置静,突出了静的程度。
2. 不行。形容炊烟的形态不同。如果改为“飘起”,则突出不了沙野的空旷而又宁静的特点。另外,与下句的唐诗描写的景色特点相矛盾。
3. 能说出一两点即可。
4. 参考主题:黄河夕照图。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896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