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标识》主要内容】《城市的标识》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1-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2、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3、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
4、学习衬托的写作手法。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5、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着过上城市的生活,因此我们的城市就开始日夜不停地开发、建设。这是城市的高楼大厦,建筑街道——
城市中的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也许忙碌的忘记了什么,作家张抗抗却进行了细腻而深入的思考。今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城市的标识》。
二、同学们读过这篇文章后知道课文给我们讲了哪些内容?还有那些问题不懂,谁来问一问?
    师生交流,梳理问题。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因学而导)
三、品读词句,精读课文,体会感想,理解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自读作者描写的城市中各种雷同的现象,把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或者词语画下来,并在旁边简单写下批注。
2、指名交流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作者要通过这些句子向我们说些什么?
(2)如果我们没有去过某个城市,但是在我们所去的道路上所看到的景象都一样,你有什么感想?
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到城市失去了个性、活力、灵性。
3、出示句子“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
(1)这句话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2)其作用是什么?
4、出示:“你迷失在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中,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感受深刻的是哪个词?“复制”这个词代表了什么?让我们读出那种无奈和麻木。
过渡语:这种城市与城市之间大量的雷同现象无法避免,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难道我们就找不到属于城市独有的特色与标志吗?
在我们的强烈渴望中,作者笔锋一转,蓦然回头,发现了一棵树。让我们跟随作者那独特的视角继续读书。
三、理解第二部分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自学提示”读书。
(1)用——画出文中描写树木的关键词。
(2)用心欣赏每种树的姿态,把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批注在旁边。
(3)思考:树给城市增添了什么?
2、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交流所画的关键词。教师指名说所画的这些关键词及原因。
(2)作者用这些词语来描写树木,让我们有什么感受?
(3)边读边想象,你一定会读的更好,谁愿意和着音乐展示你的朗读?
(4)读后教师、学生评价。
听完他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多美呀!谁来再读一读?
作者眼中的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板书画树。通过这些语句,我们感受到树木的特点是什么?(千姿百态)12
3、既然树是城市的标识,那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城市的雷同?
学生发言,教师介绍写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 例子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运用这种方法写作,会让文章表达更清楚,更打动人心。作者运用这种写法更加突出了树木重要性,读后令人印象深刻。
4、无论城市怎样建设变化,唯有那些树木的生长特性不会改变,你还知道那些城市的市树?
5、让我们再通过图片来欣赏这些树木的美丽。师播放课件。
这些树木伴随着城市里每一个生命的春夏秋冬,你觉得他们对于城市重要吗?它给城市增添了什么了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4)难怪作者发出感慨:师引读14、15自然段。
   教师出示内容。
   这个排比句中三个“只剩下了树”给我们点明了什么?
同学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心声,就来一起放声读一读这段话吧!
  读完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作者对树满怀怎样的情感呢?(赞美、感谢)
6、出示填空:
   动笔练习写句子:运用排比的方法结合学习感受写一段话。
树带给我们——,带给我们——,带给我们——,是我们的城市不可替代的标识。
城市中的树木,你————————————————我——你。
学生填空并交流。
教师小结:孩子们,你们说的太好了,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要珍惜大自然中的一切,哪怕是一抹绿色。
三、理解第三部分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站立,把作者在文中最后的呼唤齐声朗读作为我们今天的誓言吧!
四、我的视角
   在课文最后。我的视角中,丁丁说: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城市的灵魂”“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是不是太绝对了?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
五、总结
   总之,作者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唤起人们对城市里树木的重视。他的呼唤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这是北京市的做法:出示内容“北京市为国槐树做美容手术”。
     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将会有怎样的行动呢?     
七、作业
1、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如:婀娜苗条的椰树,玲珑而舒展的树冠……同学们来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2、在我们的家乡灵宝市有哪些有特点的树木,请同学们仿照第八自然段,突出树木的特点,向作者那样用上优美的语言,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876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