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及实录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0-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
教师简介:
林莘,女,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副校长,福建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省学科带头人,福州市“林莘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福州市双“十佳教师”,福州市名学科带头人。多次获全国、省、市教学比赛一等奖。在省内外开设100多场讲座及观摩教学。
教学目标:
(一)通过阅读,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二)学习议论文主要表达方式----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初步了解“引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及逐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三)学习议论文、演讲稿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板块一:播放阅兵式录像片断,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雄壮的阅兵式吗?(播放阅兵式片断)
同学们听见什么? “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也就是我们课文的题目,今天,“为人民服务”这5个大字已经成为一句经典的名言传了一代又一代,显示出永恒的魅力!那么,这句话是谁提出的呢?他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
板块二:预习汇报。
1、请同学们用最简练的话介绍这篇文章的背景材料。
2、教师相机穿插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背景,并提出问题:毛主席为什么要参加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为什么要发表这个讲话?
板块三:读课文,列提纲,小结方法。
1、《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的即兴演讲,但条理十分清楚,论述十分精彩,假如你就是主席,为了明天演讲成功,你会拟一份怎样的发言提纲呢?这提纲可以是一句句话,可以是一个个小标题,也可以是一个个关键词,反正越简练越好!
2、学生通过讨论,完成提纲。
3、引导学生总结列提纲的方法。
板块四:抓住重点段落,体会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分析论证方法及其运用的巧妙。
1、初步认识“引证法”并吟诵有关生死的名句
2、了解“对比论证”的方法并进行朗读指导,激发学生感情。
3、体会“例证法”意义,并通过观看电影《张思德》片断,使“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形象化。
板块五: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1、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关联词作用,并指导朗读背诵。
2、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主席演讲的语言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块六:再读全文,联系实际,感受、理解“为人民服务”丰富的内涵。
1、请同学们再读全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作座右铭。
2、运用所学方法写感言,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3、联系生活,升华主题。
板块六:实话实说,网上留言。
请学生浏览张思德网上纪念馆(网址并在纪念馆的留言薄上写下自己最深切的感受。

《为人民服务》课堂实录(片段)
  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主席在这一段中用了哪些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一生读第二自然段)
  生:用了列举名言,举例子,对比的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噢!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怎么引用?
  生:主席引用司马迁说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板书“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23
  真奇怪,主席不是伟人吗,为什么还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知道司马迁吗,什么年代的人?
  众生答:几百年,一千年,一千几百年,反正很遥远。
  师:不,二千多年,干嘛要引用这么古老,这么久远的司马迁的话?
  生1:司马迁是西汉年间很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在毛主席之前的名人,所以引用他的话,也可以说是以理服人吧。
  师:对啊!名人都这么说了。
  生2:司马迁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说明,远在古代,人们就提倡这种精神。
  师:从古至今,人们就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认识,你看,经典就是古老的智慧,永恒的真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所以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它可以表达深刻的内涵,表达作者对死的看法。
  师:那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课件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一生读。)
  师:读得真好,声情并茂。其实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会记得吗?(悲壮而豪迈的音乐响起,学生配乐吟诵。)
  生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这是李清照的生死观,女英雄也可以豪情万丈啊!
  生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5: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师:死又算得了什么,江山自有后来人。
  生6: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师:这是谁说的?陶行知,这既是对教育的爱,也是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
  生7: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这首诗大家刚刚学过,一起来一遍。
  生(齐):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于谦也向天下人诉说他顶天立地的豪情壮志,同学们,这些都是关于生死的经典名言,它表达了一种英雄气概,民族气节,是那样可歌可泣,可敬可佩。所以名言带给我们的震撼是无限的,主席用的第一招就是引经据典,引用名言(板书:引用)
  师:接下来,主席又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观点?
  生:应该是用对比的办法。
  师:对比,怎么比?
  生:“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师:(板书)“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替法西斯卖力,……,就……。”
  师:(课件出示语句)“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曾经为人民做过好事的,如果死了,就比泰山还重,但如果只为法西斯那些统治者,剥削阶级做事,比如汉奸,就比鸿毛还轻。
  师:理解正确,还会举例子。
  师:读完这段话,我发现,它其实就讲一个字,哪个字?
  生(齐):死
  师:(点击课件: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死,什么意思?能换个词解释它吗?
  众生:牺牲、就义、献身、捐躯。
  师:很好,同样是死,我们把刚才的解释放在这儿(点击课件: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同意吗?
  生纷纷举手:不同意,这个死,得用“上西天、下地狱、见阎王、命丧黄泉,一命呜呼,呜呼哀哉……”解释。 (期间,教师指导学生说出感情)123
  师:哎,同样一个字,为什么你却用完全不同的解释?
  生:用的地方不同,意义也不同。
  生:因为他们死的不同,有好死……
  师:有好死,有坏死,是吗?(全场笑)
  生(纠正):这两个死一个表达对法西斯的愤恨,蔑视,一个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崇敬、爱戴、钦佩。
  师:说得多好啊,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啊!同样一个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感情。把这种感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你们自己试试看该怎么读,这句话不好读,别看每个字你都懂,但要读好却不容易。
(学生试读)
  师:好,谁来读,像主席一样读出温度,读出感情,读出立场。
  生1:(读)
  师:你读得比较温柔。
  生2:(读)
  师:你读得很认真,但还没有表达出你的憎恨。我来试试看,你跟着读好不好?(师范读)
  生2:(受到启发,饱含感情,读出强烈对比,全场热烈掌声。)
  生3:(读出褒与贬,爱与恨,全场再次热烈掌声。)
  师:你读出了看不起的态度,读出了憎恨的情感,是啊,主席早已把这些走狗看作一堆粪土。
  师:很好,主席用了对比的办法,接下来,主席还用了什么办法论证?
  生:用了举例的办法。
  师:举谁的例子?
  生:张思德。
  师:(板书)举例:张思德。
  师:刚才我们从资料上大概地了解了张思德同志,但是还不清晰,很模糊。为什么主席会给张思德这么高的评价,那张思德到底是怎么为人民服务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非常珍贵的镜头呢。(播放《张思德》电影剪辑镜头)张思德一生都在跑,风里跑、雨里跑,不停地向前跑,他到底跑去干什么?你看到了就喊出来。
  生(喊):跑着送水、送信、送轮胎,他跑着跳进急流,为老乡追猪!
  师:他傻,人家都叫他傻二娃子,想看看他怎么“傻”的?(一组做任何事情都尽全力的镜头)
  生(喊):唱歌、种地、烧炭……(为张思德的纯朴可爱,学生边喊边笑。)
  师:他从小是个孤儿,那他是不是没有亲人呢?这抱着的,是从不说话的孤儿,最后却叫他爸爸。这个哑巴老头,思想不通,哭、闹、绝食,可最终却把张思德当作最亲的儿子。(师:见到张思德了吗?你最喜欢哪个镜头?你觉得最感人的是哪个镜头?
  生1:最喜欢跳下河去追猪的镜头(全场笑)。他跳下水,那是有生命危险的,可他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毫不犹豫、奋不顾身。
  生2:我喜欢抱孩子的镜头。
  师:你喜欢他当未婚爸爸啊!(全场笑)
  生2:不是,孤儿内心寂寞、孤独,但张思德却无微不至地关心他,温暖他孤独寂寞的心。
  师:爱的力量使从不说话的孩子终于开口了、欢笑了!
  生3:我喜欢他不停地奔跑的镜头,因为这一平平常常的动作,说明他一生都在不停地为人民服务。(全场掌声)
  生4:我喜欢张思德帮助哑巴老头的镜头,有一个细节,是张思德为老人戴眼镜,从这一动作中,可以看出张思德饱含深情、细致周到,充满了对老人深深的爱。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了解了张思德,他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战士,这么可爱的战士,最后,他又是怎么离开大家的身边呢?
  师:(播放张思德牺牲的镜头)炭窑坍塌了,张思德牺牲了,临死前,他还拼命地把战友推出窑洞。(生深深感动,饱含热泪。)
  师:为什么他时刻想着别人,时刻把自己遗忘?
  (学生谈感受。)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806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