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实录]有的人教学实录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9-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地 点: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畅堂校区电化教室
执教人:柯桥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刘发建
师:你们课文读过了没有?
生:(齐答)读过了。
师:读了几遍?
生:三遍。
生:一遍。
师:同学们先把课文再自由地读一遍。
生自由读课文。
(学生读完课文之后)
师:同学们读过课文,咱们就准备上课了。
(师生相互问候)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首诗,题目是——
生:(一起)《有的人》。
师:这首诗是1949年10月1日,臧克家参加完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活动之后,回到家里有感而发写的。既然是一首诗,那么朗读诗歌要注意什么?
生:应该有感情。
师:读其他的文章也要有感情。
生:应该进入这首诗,像诗人一样陶醉在这首诗里。
师:读别的文章也要像诗人一样陶醉在文章里。读诗歌怎样读?
生:要一节一节分段来读。
师:对,诗歌有一节一节,这一节一节就是诗人换气的地方。还有呢?
生:读诗歌应该注意词语的重音。
师:孩子们,读诗歌根据我本人的感受要注意两点。一诗歌的语言是有节奏的,二诗歌朗诵的时候它的思维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它没有像我们一般的文章那样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它具有跳跃性,所以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两点。哪位同学来试试?用这种方法来朗读一下诗歌第一小节。
生:(朗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读得怎样?
生:好!
师:读得很不错,但是有两个重点没有把握住。听刘老师读后,和这位同学比较一下,大家注意听。(教师朗读诗歌第一小节。读毕,问学生。)发现重音在哪个地方?
生:重音在“活着”和“死了”两个词语。
师:对。而且再仔细听一听,我们能够发现第二句诗,一二两句的重点应该在“死了”,三四两句诗的重点应该在第四句的“活着”,我们大家这样读,试一试看看。(教师为学生起读)
生:齐读第一小节。(这次学生的读在老师的指导小有了轻重音的变化。)
师:读了这一节,你们能不能用两个词语来概括“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是一个什么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个什么人?用两个词语概括出来,能不能?
生回答。
师:对,第一个叫做“虽死犹生”,第二个叫我们常说的“行尸走肉”。(教师板书)对,读诗就要这样读。那么,第二小节谁来?
(生读第二小节)
师:多好哇,把掌声献给他。
(生鼓掌)
师:跳跃,节奏就出来了,但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小节有一个细微的变化。在标点上的,发现了没有?
生:“有的人”后面有停顿没有顿号。
师:对,“有的人”后面有停顿却没有了标点,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这里需要停顿,但是停顿的时间却是非常的短暂,要连起来读。连起来读感觉就是不一样,大家读读试试。
(生自由读)
师:不够,味道不够。听刘老师读一遍,有停顿但没有标点,应该怎样读?(师范读第二小节)预备齐。
(生齐读)
师:对!就是这种感觉。第三小节是,这位女同学,你读
(生读第三节)
师:读得怎么样,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不太好,有谁能够读得更好些。
(指名读)
师:“想不朽”读得很好,但是刚才第二小节刘老师教过的没有标点的停顿速度要稍微快一点。这一点没有把握住,谁再来?12345678
(指名读)
师:不错,这里就让我感受到了想不朽的人是多么迫切想不朽,对不对,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情愿做野草的人是多么心甘情愿,这种节奏我们要能把握。但是大家又要发现,这里又有一个标点“想不朽”用了一个引号,和第二小节“啊,我多伟大”这两个引号的作用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差别在哪里,谁来给我说说?琢磨琢磨。
生:(生回答声音很低,没有听清)。
师:说对了一半,对吗?“啊,我多伟大”是骑在人民头上的人说的,这不朽是刻在石头上的吗?
生:这不朽是他想要不朽,但是他并没有不朽。
师:啊,孩子们,我们的引号有一个用法,大家知道吗?
生:(齐答)特定称谓。
师:对,特定称谓。但这个特定的它很模糊,在这里这个特定的它指什么意思呢?反语,反义的意思,用上一个引号,这个意思就表示恰恰相反。这里的“不朽”意思就是什么了?马上就朽了,当时就朽了。不是不朽,而是迅速的怎样?
生:朽了。
师:用上引号,就起了反语的作用。我们常常说某某人特聪明,这聪明加个引号,什么意思?
生:(齐答)不聪明。
师:是傻。我们说某某人特笨,加个引号,就说明这个人怎样?
生:不笨。
师:这个引号我们生活当中经常用到。这个地方要把握这个引导的概念。好,我们看第四小节,谁来给我们读读?注意诗歌的跳跃和节奏。
(指三名学生读第四小节,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读音。)
师:这个咬字不准,诗歌的味道就没有了。
(再请一名学生读,并引导学生注意分号的停顿读法。教师范读。)
师:短的时候要短,长的时候要长,跳跃和节奏才能明显。请听,把握没有标点的停顿和分号在这里隔断的一种巨大的跳跃。
(教师范读,为学生起读)
(生齐读)
师:就这样读四五两个小节,都注意中间没有标点的停顿和分号的跳跃。我们大家一起来,骑在人民头上的,预备齐——
(学生齐读四五两节,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停顿的读法。)
师:这两节地方,大家又要注意一个更大的跳跃。刚才我们这位同学说到,诗歌当中有一节,一般的文章当中不会有这样的节。刚才我听大家在读的时候,这里断气了。诗歌虽然分节朗读了,但是它中间的气是什么呢?一贯到底,不能断气,如果断了气,就不能称其为诗了。所以,有停顿没有符号,有分号需要跳跃,还有章节之间的一种气不断,但声却暂时的休息。这个气就是我们在思考,诗人的思考。但是他的思考也需要透气,没气就活不了,一贯到底的。我们注意把握诗两节之间的节奏。这个节奏每一个章节之间我们都能把握很好,听明白没有?
(生齐读四五小节)
师: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三句我们一起来,骑在人民头上的,预备起——
(生齐读)
师:诗歌要这样朗诵才有味道,是不是?要把握这个气脉的跳跃和节奏。最后一句有这样一个词(教师板书)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抬举是什么意思?
生:抬举就是人民把他抬起来。
师:人民把他抬起来抬起来很高,举起来很高,是这个意思吗?那谁天天抬着举着,那不累死人呀。那,你说。
生:抬举是爱戴的意思。12345678
师:是爱戴的意思?有点意思。
生:还有敬仰的意思。
生:还有赞美的意思。
生:还有尊重的意思。
师:对。一个抬举有那么多的意思。我们平常也经常听人说某某人不识相的时候,说这人怎样?
生:不识抬举。
师:抬举在字典当中,在辞典当中它的意思是什么?上级、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提携和关爱。如果哪位领导或者你们的长辈给了你很好的机会,给了你帮助,你不需要,他就会说你不识抬举,不给他面子。那么在这里是谁给谁抬举?谁抬举谁?
生:群众抬举鲁迅。
师:这反了?在我们心目当中,鲁迅多么伟大的人,应该鲁迅抬举下面的群众才对呀,怎么人民群众变成抬举了呢?用抬举这个词,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生:我体会到鲁迅很尊重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长辈看待。
师:对,鲁迅是这样,臧克家这位诗人也是这样。从这个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伟人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人民群众看得比自己更高。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爱护,那才是对我的抬举。是这个意思吗?诗歌读到这个地方,我们是读懂了,也读完了,也感受到了诗歌的一种跳跃和节奏,那么这首诗当中写了两种人,有的人是哪两种人?你自己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臧克家在这首诗中写了哪两种人?能不能把它画出来。
(生自由阅读,并做批注。)
师:有的人写了很多,但我们可以发现他写了两类或者说两种人。有一些孩子速度比较快很快就找到了,没完成的孩子你记住老师在等你,不要以为有同学举手他能为你代劳。还有几个孩子好像还没有找到。你来说——
生:有的人是肉体还活着,但是精神和思想已经死了,还有一种人是肉体死了,但是他的精神和思想还活着。因为他默默无闻地帮助别人。还有一种人是在群众当中觉得很伟大,其实他是一无是处的。
师:他抓住第一小节当中“一种是活着死了,一种是死的人活着。”
生:我认为是第一种人仗着自己的地位欺负群众的,第二种是不顾自己的地位甘愿为人民服务的。
师:好,不错。还有吗?你说说。
生:我认为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还有一种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为人民服务的。
试:很好,还有吗?来,你说!
生:一种是名存千古的,他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想千古流芳。还有一种是不想出名,想平静。
师:不想出名想平静的。前面说的很好,有的人想不朽,有一种人呢,情愿等着地下的野火来烧,这两种人,是吗?来,你说。
生:我认为第一种人是很自私的,很骄傲的,第二种人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的。
师:很好,你好。
生:我觉得第一中是在别人面前自以为了不起的,第二种人是甘做人民的公仆。
师:你说。
生:我觉得第一种人有了一点功就是自高自大,还有一种人是他为人民服务了很多,却甘愿作牛马。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读诗歌发现这里面写了有的人有很多很多,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归结起来用藏克家的话,文中的话来说:有两种非常形象的,一种是——
生:(一起)骑在人民头上的人,还有一种人是甘愿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板书)
师:这一种概括是最形象的把所有的有的人、有的人进行了分类,而这首诗歌把藏克家的诗拆开以后分成两种,大家对比着读一读。(生读书)刘老师把这首诗做了一下加工,大家来看一看,下面我们请同学来读一下,按照刘老师刚才所说的朗读诗歌的方法来朗读。谁来?12345678
生: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师:读的怎么样?
生:好。
师:我们大家一起像他这样读一遍。
(生齐读)
(指名读)
师:他注意了刘老师刚才引导标点的停顿和章节的停顿,但这个同学又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诗句内部的、那就是句子之间的词语间的一种节奏,所以整个看起来好像有一种唱读的一种味道,一种强调。谁来?你来。
(生读)
师:最后读得很好,很有韵味。好,我们大家一起来!
(生齐读)
师——“当牛马人”起!别这样,放开嗓子。
师:很好!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起来。
生:生。
师:他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恨。
师:对甘愿为人民作牛马的人,一个字藏克家心里充满了什么?
生:爱。
师:所我们很多同学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发现他的一种对比,藏克家为什么有一种强烈的对比?因为他的心里和鲁迅一样,他是一个敢恨、敢爱(板书),所以他对那一句我们刚才概括出来的坏人,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他的内心是充满了什么呢?充满了恨,而对甘愿为人民当牛马的人充满了敬爱,是一种爱。所以他采用了这样一种对比的写法,而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对比,而是他内心爱恨交加在一块,形成的一种自然的表达,内心没有这种真诚的爱,没有这种刻骨的恨,他是不可能用这种形式表达这种感情。同学们说对不对?下面刘老师读一个小节,你们要能够找到对应的一个小节,就是表达爱和恨的,明白了没有?
师: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生: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把名字刻入石头的,比自己的尸首烂的更早——
生: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生: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生: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生: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得活着的人,群众会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诗人的内心,就是充满了这种爱与恨的什么呢?交织在一块,爱恨交加,所以他参加完鲁迅的纪念活动以后回到家里,这种内心的情感就喷薄而出,而不是在刻意的我要找这种很强烈的对比,这种形式、这种诗歌在中外史上都没有过的,都很少见,而臧克家用这种形式表达的也只有这一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鲁迅先生的爱和敬仰。臧克家这位诗人,他曾经两次把自己的诗作寄给鲁迅,最后一次是在1936年的8月,也就是在鲁迅逝世前的一个多月,鲁迅收到了他的诗歌,但是这两个人一生都没有见面。一直到49年解放以后,他对鲁迅的几年活动,才算公开的、正式的纪念活动,臧克家对鲁迅先生的那种仰慕、思念和敬仰,在积累了十三年,所以他这种感情是从心底喷发而出的。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吟诵这一首诗。有的人,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师:读完了诗,我们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日子里,臧克家从心里喷发出来这种情感,我们在思考,到底是鲁迅的哪一种精神深深地烙印在臧克家的心里?读了这首诗,你说——
生:鲁迅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要联系我们的文本,我们的诗歌,我们的课本。12345678
生:鲁迅爱戴群众的精神。
生:鲁迅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甘愿为人民做牛做马。
师:甘愿为人民做牛做马,这让我们想起鲁迅的一首诗,你们都非常熟悉,里面有两句你们非常难忘的两句诗,哪两句?
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好。今天非常有幸和鲁迅小学的孩子们欣赏鲁迅的这一句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老师问你们,此处的千夫指谁?
生:当时腐败的官员。
生:当时的朝廷和政府。
生:反对鲁迅思想的人。
生:当时骑在人民头上的人。
师:把掌声送给他。这才是鲁迅的传人。这里的千夫就是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千夫指,指谁?
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
师:指鲁迅。当时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是非常的多,这里的指有时是谋杀、有时是暗杀、有时是逮、有时是恐吓。那么鲁迅所面对的这一些骑在人民头上,对自己千夫所指,他的态度是如何的?
生:横眉冷对。
师:横眉冷对,丝毫也不胆怯,这叫铮铮铁骨。所以说从这一句,有人说看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那不是一人所指,是千夫所指,是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对他的迫害。那後一句呢?俯首甘为孺子牛。前一句很好理解,低下头来心甘情愿为孺子牛,什么叫孺子牛?
生:为人民服务。
师:孺子是什么?
生:孺子就是那些普通的人民。
生:勤勤恳恳的人。
生:默默奉献的人。
师:我们鲁迅小学的同学对这首诗理解很准确。但是这里刘老师告诉你,孺子,谁是孺子?就是你们,就是小孩子。当鲁迅写这首诗的时候指的是他自己的孩子,谁呀?海婴,周海婴。那么这个孺子牛是怎么回事呢?有个典故,在战国时候,齐国的齐景公非常宠爱自己的孩子,天天给他的孩子做游戏。有一天他的孩子要和他玩一个牛的游戏,要齐景公当牛,儿子来当农夫,牵着他爸爸往前走。齐景公也很听话,就嘴里咬着一根绳,被儿子牵过来牵过去,蹦蹬一下,这孩子摔一跤,齐景公牙齿掉了,齐景公会怎样?
生:齐景公就会去先关心孩子,不会先关心自己。
师:这个故事当中,齐景公非常爱自己的孩子,这种爱的话,就叫一种溺爱。那鲁迅怎么会溺爱自己的孩子?不是,是教育孩子。我们理解诗句的时候要放在当时的情景。他是在什么情景下,千夫所指,所以他愿意回到自己的家里,和自己的孩子享受天伦之乐,表达他对孩子的这种爱,并不是说他真的被儿子用绳子牵着跑。明白了没有?可是又有一个问题,刚才很多同学对孺子牛的解释,把孺子牛理解成了人民群众,理解成了劳苦大众,这是怎么回事呢?明明是鲁迅想和自己的孩子享受天伦之乐,为什么我们大家读到这首诗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把孺子牛看成人民大众呢?注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孺子牛精神,(板书)就是鲁迅情愿给人民当牛当妈的,但是我在平时读鲁迅书的时候呢,没有读到过这种情形,可是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感觉到在人民的心里,他就是孺子牛。这说明我们对孺子牛精神的理解还不到位。读了臧克家的这首诗,我觉得里面有一句把孺子牛的精神说透了,说到我们心底里去了,哪一句诗呢?听刘老师把这一句读一遍,你仔细听,仔细看,看看那句诗把孺子牛精神说透了,说到咱们心坎里去了,好吧?我们来试一下。你看着上面也可以,最好是看着书,不要看这上面,啊,看着书拿着笔,注意听。有一句话我在重复一遍。把鲁迅的孺子牛精神说得非常地到位透彻,看着书,孩子们。12345678
(师伴背景音乐朗诵)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们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上,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学生鼓掌)
师:好,孩子的掌声,让我获得了信心。但我最重要的是,你们找到了孺子牛的精神那一句吗?来,这位女孩子。
生:我觉得把孺子牛精神说得很透的那句话是: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嗯,孩子,很好。还有吗?来,你说。
生:我认为是:有的人宁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甘愿自己被烈火焚烧。很好,你说。
生:我认为是: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有的人。
师:嗯。还有找到这一句的吗?来,你说。
生:我认为还有一句: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当牛马,就被人牵着来,这没有很形象地说出来。你说。
生:有的人是,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人民不忘记他。但孺子牛精神不是这一句。来,你说。
生: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说。
师:说明孩子们跟先生是有心灵相通的。真正的孺子牛精神就是刚才这三位孩子读的那一句话。哪一句话?
生齐: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话抄一遍,抄在书上,工整地抄一遍。边抄边慢慢地品读:他活着,为了大多数人更好地活。(师板书)别忘了最后的一个句号。
师:他活着,为了能多数人更好地活。为什么说这一句当中,我们能够透彻地看到鲁迅不是被牛马一样被人民一样牵来牵去,我们却能活生生地看到他的孺子牛精神呢?我们来做几个比较。他活着为了所有人更好地活着。可以吗?为什么?
生:因为他不可能把全世界,他不可能活着,全世界人更好地活。他只能尽自己所能,让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尽我所能。你说。
生:因为他只有(模糊),他的思想,所以说他不能让所有的人更好地活着。只能够做到他让好多人活着的话,有些人就不能活,他能够尽力而为地让人活着。
师:你说。
生:因为他不能够让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活。
师:对啊,能让这些人活得更好吗?(生齐:不能)得让他们活得更糟。对不对?所以这个地方不能用所有的。
师:第二个,我们再比较一下。他活着为了少数人更好地活着。行不?
生齐:不行。
师:为什么?你说。
生:因为多数人都要反抗黑暗的政府的,然后他活着就是要让多数人活得更好,而不是少数人活得更好。
师:谁是让少数人活得更好?
生:(各自说)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
师:这恰恰是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他们才希望自己这少数人更好地活得。这也不是。再看最后一句。
师: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活着。行吗?
生:不行。
师:你说。
生:因为那个,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本来就是活着的,平民也是活着的,只不过活的那个好和坏。12345678
师:你说。
生:因为他希望别人比他活得更好。
师:很好,你说。
生:他活着别人也活着。
师:你说。
生:因为这些平民活着却处处受压迫,他不想这些平民受压迫。
师:对了,说得多好啊。鲁迅并不是的意思是说,我活着你们才能活,我活着你们都得死光光了。(生笑)他活着的目的是让多数人更好地活,让那活在痛苦当中的人更好地活。那么,再问大家一句,那多数人,是哪些人。现在我们就明白了,不是所有的,也不是少数的。这些人,是谁?
师:来,你说。
生:这些人是指平民的老百姓。
师:你说。
生:这些是那个被骑在人民头上压迫的人民。
师:你说。
生:这些人指的是甘愿给人民当牛做马的人。
师:我们能不能联系鲁迅作品当中的人物。
生:祥林嫂。
师:谁啊?
生齐:祥林嫂。
师:祥林嫂。(板书)还有谁啊?
生:阿q。
师:阿q。(板书)还有谁啊?
生:孔已已。
师:孔已已(板书),等等等等。是这样一些人。那么这些人是什么人呢?
生:(各自答)受压迫的人。
师:受压迫的,你说。
生:给别人做牛做马的。
师:对,你说。
生:非常艰难地生活的人。
师:你说。
生: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人。
师:你说。
生:生活在别人的压迫欺负下被人瞧不起的人。
师:你说。
生:生活贫穷,做人低贱的人。
师:这些人,用一个词语把它概括,那就是社会底层的人。(板书)对吗?
生:对。
师:鲁迅的笔,他的文章当中,反映的最多的就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在当时的社会当中,这一些祥林嫂,阿q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数,不是少数,而是——
生:多数。
师:鲁迅为这些社会底层的人,呐喊了一生。藏克家他也是一位农民诗人,他的很多的诗歌题材,都直接写到的是社会底层的农民,他们那些苦难的生活。孩子们,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鲁迅的孺子牛精神是什么?就是告诉我们,不是要给人民牵来牵去,当他的牛和马。而是要对底层的人,充满关爱。社会在发展,人类只要存在一天,就会有底层的人。那么我们做为传承鲁迅精神的孩子,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哪些人是处于底层的?你说。
生:掏粪工,为我们扫街的人。
师:为我们扫街的那些人,吃得苦最多,报酬最少,起得最早,回得最晚。常常还要遭到我们一些人的什么?
生:嘲讽。
师:白眼,嘲讽。你说。
生:还有那些经常在外,那些钻井工。
师:身处地下,挖煤的那些什么呢?矿工。他们也时常要遭受煤矿灾难的什么呢?煎熬。还有什么呢?你说。
生:还有在厂里工作的民工。
师:在工地里打工的民工,他们没有医疗保险,对不对?他们没有很多的亲朋好友,他们往往孤身一个人来到这个地方怎么呢?打工,住在简陋的棚子里,吃着粗茶淡饭。好,你说。
生:西部受苦的农民。
师:西部受苦的农民?应该说西部贫困的农民。西部还有很多贫困的孩子上不起学,冬天没有棉被,没有鞋穿。好,孩子们,懂得这一些,我们就把鲁迅的精神埋藏在我们的心底里了,给人民当牛马,不是要被人民牵来牵去,不是要跟他去耕地拉田,而是我们要真诚地对待那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对吗?如果你能对那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心生怜悯和敬佩,您就是一个高尚的人,您就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仰的人。我们不一定要像鲁迅成为伟大的作家,但我们要像他那样怜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这就是孺子牛精神。藏克家之所以会喷薄而出,就是被这一种孺子牛的精神感动,所以他拿着笔,也经常地书写那些农民,那些底层的人的艰苦的生活。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走进藏克家的《有的人》,一起来读诵一遍。(放音乐)大家起立。12345678
师:有的人,预备起。
(生齐读,师也在读。)
师:孩子们,让我们用鲁迅的眼光去关爱那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那样,会让我们也变得高尚起来。下课。
生:老师再见。

12345678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701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