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教学反思简短_一面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9-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面教学反思
《一面》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此文写的是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抒发作者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教学此课我从两方面入手使学生体会"一面" 内涵.一是鲁迅外貌,使学生体会鲁迅"瘦"的特点;二是鲁迅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他对青年关心.教学中我按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进行,谁知课堂上意外发现学生对"关心青年"体会得不到位,课下我认真进行了反思,发觉课堂上学生的反常表现与我的教学设计有关系.于是便把课堂采用的教学简案和反思后的教学设计提供给大家,希望能抛砖引玉.
课堂使用的教学简案:
1,师:同学们,请自读课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抓住人物的哪几个进行描写
师:我们先来学习文中鲁迅先生的六次外貌描写.请默读全文,把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来.
生自学,汇报,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外貌特点——瘦.也就是一面之交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个原因.
2,师:刚才我们从人物外貌体会到鲁迅虽瘦但精神好,坚强,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学习一下人物的语言,动作,看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学生分角色读,汇报
(学生汇报得极不理想.其实,此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动作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心,但学生读了两遍也未体会明白,我感到很纳闷.就想:是不是我让学生兜圈子了 拐大弯了 如果在学生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后,直接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鲁迅关心青年的句段,是不是就不会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 课下我把课堂上出现的情况说给同头的梁老师,她也说可能就是教学中出现兜圈子了,所以学生才不知从何作答.唉!精心备的一节课没想上砸了,我感到非常不甘心,但不甘心又有什么办法呢 课已上完,事已止此,唯有等到下次了.为了下次不再失误,我将此课作了新的调整,具体如下:)
反思后的教学设计:
1,师:同学们,请自读课文,思考: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汇报
2,师:同学们,从课文叙述的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
(鲁迅对青年的关心)
师:你是从哪些具体的句子体会到的 请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找句子并汇报(如:推荐书,廉价卖书,亲自送书.)
师:好,下面我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这些句子,从句子再次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心.
生再读相关句子体会鲁迅关心青年的品质.
3,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在当时工人是倍受人们歧视的,但是鲁迅先生却如此关心这位青年,而且还是素昧平生.所以,作者虽与鲁迅先生仅一面之交,但鲁迅先生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再读此文,思考:此文除了通过具体的事例写鲁迅先生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外,还有什么也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
生自读找相关内容并汇报
(鲁迅的外貌——瘦)
师:文中几次抓住鲁迅的外貌进行描写 请找到相关句子并用"——"画出来.
师:他为什么会这么瘦
进一步联系本文内容和学过的相关知识体会鲁迅的品质.
4,师:同学们,作者与鲁迅仅一面之交,为什么对鲁迅的印象如此深刻
(关心青年,瘦)
师:那学到这里,你理解课题"一面"的含义吗
(既指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缘,也指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一个侧面.)12
课终于调整完了,我感到内心无比的轻松和喜悦.或许作教师就该这样吧,就该不断反思,就该不断总结,唯有如此课才会越上越好,越上越精.但愿下次再上此课,能上出精彩.

《一面》教学反思
   《一面》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上课之前我认真拜读了教师用书。教师用书中这样帮我们解读课文“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说实话,我觉得说从人物的外貌中去领悟人物的气质还是有些牵强。鲁迅先生长得很瘦,难道就一定是工作太劳累太劳累了?他的胡子和头发就能看出他坚毅刚强的性格?
于是在教学前,我决定按自己的解读去教学。上课前,我依然让孩子们讨论:这篇课文学些什么?孩子们认为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教学中,我决定尊重孩子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去展开教学,并不从外貌描写的句子去展开教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由于孩子们基础不太好,而且很多孩子不善于归纳,不善言辞,于是我在课堂中给了充分的时间孩子们去读课文,为解决这一个问题去读课文,然后,让尽可能多的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归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并不踊跃,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得太少,对鲁迅先生也了解得太少。虽然在前两课学习了相关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对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深刻的认识。学习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实在是无法领悟文字里所蕴涵的那种凝重的感情。
因为是阅读课文,我在教学中也没有过多的追究孩子们,也没有给他们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没有把教师用书上的内容灌输给孩子们。文字的理解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能领悟的东西,不能强求孩子们也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理解的。
我觉得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没必要小心翼翼,极力将文章讲的透彻仔细。我记得我们学生时代学习这篇课文是在初中,那时大概是讲读课文吧,我们的老师是位中年教师,他把这课给我们罗嗦了好几节课,我是半点兴趣都没有。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篇很寡味的课文。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避免跟孩子们烦琐的分析。
但是,这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到底采用什么方法才更有失效,还值得我认真思考。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695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